夏杨穿着一件有点紧的老头衫,一双普通旅游鞋,笑容可掬地站在了姑姑和她的同事面前。 姑姑的同事夸赞着:“人家这孩子,这么有礼貌,还穿得这么朴素。” 姑姑最心疼这个唯一的侄子了,“看你妈妈,还像小时候一样,不知道打扮你。都是剑桥的博士了,还让你穿成这样。”看着一米八大个的侄子,精精神神地站在那里,真是她的骄傲!她希望二十二岁的侄子,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更时尚、潇洒呢! 姑姑哪里知道,她的这个侄子,刚刚把我在大商场给他买的几件名牌服装、一双名牌旅游鞋给退掉了,自己跑到济南的服装批发市场买了几件棉质衬衫,说:“能穿就行,那么讲究干吗!” 一模一样的语气,一模一样的行为,难道穿衣戴帽这样的事也会遗传? 我说的是夏杨的爸爸。 我说他们爷儿俩是一对“老抠”,他们会笑着“教育”我:“生活简单就是享受。” 夏杨的爸爸还会补上一句为自己“辩解”:“别说是遗传。人家夏杨小时候,你不就是整天让人家穿旧衣服?这也是习惯成自然。” 是啊,我承认,在孩子的衣装鞋帽方面,我不是个称职的妈妈。夏杨小时候,他的两个表哥比他大两三岁,他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哥哥的,甚至连表姐的衣服也穿过呢。除了大年初一的那一身是新衣服以外,基本上都是捡的他表哥的旧衣服。现在看看他小时候的照片,真的很少见他穿新衣服。 我的观念是,在经济条件有限时,宁愿给孩子穿得差一点,但吃一定要好一点;衣装可以不是新的,但孩子见识的世界一定是新的。 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允许,我把有限的钱,都用到吃和玩,还有教育上了。当时真的是没有多少钱,我的节俭就是不重视穿。在穿方面,我觉得只要整洁就可以了。当时我自己也很少买新衣服。我要保证孩子的营养,要保证孩子的教育机会,只能在有限的经济能力内择其重。 买玩具,买书,看电影,去旅游……我把这些看成是“投资”,而把穿衣当成是消费。在有限的资金下,当然是先“投资”,后“消费”了。 夏杨的初中老师回忆,夏杨在初中时是穿得最不好的一个学生。那时他在山东工业大学附中读书,城市的少男少女们都已经懂得着装的时尚和潇洒,用老师的话说,“有时已经有点过头了”。老师在班上对同学们说:“咱们班,论家庭经济条件,夏杨家算不错的,但你们看看,人家夏杨什么时候讲究过穿?” 老师们还记得,夏杨平时几乎就是总穿着那双球鞋,说好像连个牌子都没有,老师问:“夏杨,你这双鞋子也就十五块钱吧?”他的那条线绒裤,是老师们最熟悉的一条裤子,不知道是因为短了,还是就那样的,从春天穿到冬天。有一次,终于换了一条,老师发现还有一个补丁…… 老师是笑着说的,但我的心里却是酸酸的。 我知道,老师说得虽然稍微有点夸张,但那个时候是英才学院刚刚起步的时候,忙得几乎顾不上回家。不要说夏杨的衣服顾不上买,也顾不上洗,就连我对他最注重的吃,也变得经常是啃一个烧饼,吃一个馒头了事…… 就这样,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我没能兼顾好双重角色。但却无意中锻炼了夏杨的独立性和对艰苦生活的承受能力。他刚去英国时,因为就读的那个中学条件有限,一个人啃了很长时间的面包,一个月瘦了二十多公斤,他也坚持了下来。 夏杨放假回国时,我总是顾不上亲自给他做顿可口的饭菜。所以,他走了以后,我经常是用半年时间后悔——“怎么就忙得顾不上给孩子做顿爱吃的饭呢?”然后再用半年的时间下决心——“等他再回来,再忙也得抽出时间来,给孩子亲手做点好吃的。” 但每次他回来,还是只能去饭店里弥补我的愧疚。因为准备一餐精美的饭菜需要的时间,实在让我觉得太浪费了。我跟夏杨闹意见的时候,就是到饭店点菜的时候。我想节约了时间,就顾不上节约金钱了,就想多给他点几个好的菜,而他就怕我浪费钱,就跟我急,是真的急,我只好尊重他的意见。 夏杨每次回国的时候头发都很长。我问他怎么不常理发?他说:“你知道在英国理一次发有多贵啊?”他不舍得在国外理,回来之后先到理发店,再见朋友。只花几块钱,好像觉得自己在国内理一次发占了多大的“便宜”。 其实我很想带他在国内买一些衣服,毕竟已经成年了,他已经有了一些社会活动需要参加,应该有些品质较好的衣着。可怎么说他也不去,我明白,他既是舍不得我为此浪费时间,也是嫌我给他买的衣服有点贵。从香港打工回来,他自己带回了一沓二十几元一件的衬衫,说:“打折的时候愿意买多少买多少,多好。”他的爸爸这时也会给他帮腔,对我说:“你就省着点吧,管那么多干啥?” 他们爷俩儿一个样。 或许夏杨的爸爸说得对。在“养成教育”中所形成的习惯,让夏杨至今不会与别人讲吃比穿。尽管他在香港实习时也曾经有过每月基本工资五千美元的收入,也曾见识过奢华的生活,但简朴仍然是他生活的特点。不过,现在让我欣慰的是,这几年在剑桥的社会活动中,夏杨已经懂得了社交的着装礼仪。在正式的场合,他也会穿着笔挺的西装,像个“绅士”一般儒雅!而且,他还学会了用最少的钱,买性价比最高的东西。 我说:“哪有这样的好事?” 他说:“在打折的时候把一年里能用到的东西买全,尤其是平时最贵的东西,这叫凡事预则立,未雨绸缪。” 他的消费已经比我多了一分智慧,而我竟然很少知道商场什么时候有折扣销售。不是我不想节约,是因为没有时间去关注。 我不是“抠门”的人,但多少年的习惯和价值观,决定了我的幸福观不是穿金戴银,而是我能有机会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能够被社会所需要。 我们允许孩子适当地消费,希望孩子提高生活品位。但不是要让孩子奢华、挥霍。我认为,父母如果光给孩子物质财富的话,孩子是一个挥霍的人,那财富再多也太少;但孩子是一个创造的人,他在创造过程中,所拥有的价值实现的幸福感,又是多少金钱也难以买到的! 从这一点上,我们一家都是不折不扣的创造者,都是把劳动当成乐趣的人。 结婚时,我们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灯泡。夏杨就是在那样简单的生活环境中出生,在我们一步步的奋斗中,成长起来的…… 他看见,我们是创造者,是给予者。没有想到要向谁去索取,而且,对亲人都是报喜不报忧,什么难事都不会让他们看出来。不管是身体欠佳,还是事业困难,我们只告诉亲人取得的成绩,而不会在他们面前唉声叹气…… 他知道,每一份收获中,有多少爸爸妈妈的心血;他也知道,一个真正文明的人,是不会沉溺于奢华的物质生活中的,他会把节俭当成一种美德,在创造中享受生命的精彩。 他告诉我,在剑桥大学,他亲眼见到诺贝尔奖得主骑着自行车上班,他们骨子里科学的血液,使他们对金钱的奢华看得那么平淡…… 让我欣慰的是,夏杨节俭,但不吝啬。他懂得创造,也舍得给予。每次回家,他都会用他省下的钱,为家人买一些礼物。 2006年暑期,他在香港实习,每月的报酬,他自己不舍得花,可等我去香港看他时,他给我订了香港临海的五星级酒店,让我品尝当地的风味名吃,享受高档的贵宾服务…… 我懂得他的心,他要用自己第一次挣的这可观的收入,让妈妈享受儿子创造的成果。 尽管花儿子的钱很心疼,但我还是欣然接受。就像小时候给他充分的自由一样,让他实现给予的幸福感……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陪嫁衣。我们不想依赖我们的祖辈,去追求我们心中的幸福生活,我们也希望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富裕、更精致、更有意义的生活。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11 , Processed in 0.06595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