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雅: 如果您是熊熊妈妈,孩子看上了别人的东西,会如何处理呢? 巴豆: 因为孩子不是一开始就懂的什么是自己的,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去抢夺,这也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不是孩子没教育好。我会告诉他:“这是俊俊的,请你首先征得他的同意。”孩子并不会为了这一句话而放弃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得把他抱住,重复:“这是俊俊的。”大多数孩子会因为失望而哭泣。抱起他,承认孩子的愿望:“你多么希望那个玩具是你的呀。”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用爱来安抚他,等他安静下来就会接受这个现实,并从中在社会化的进程上迈进一步。也可以引导他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别哭,咱们也买一个。”但是我发现即使买来一个一模一样的,他还是喜欢别人那个。这说明他的需求最初是那个玩具,是物质需求,而后来因为得不到,就演化为精神需求了,从得到那个玩具的过程或的心理满足。用物质来解决精神层面上的问题是无效的。 雅雅: 还有一种情况,也常常让妈妈们尴尬。比如在儿童游乐场,孩子占住一件玩具好长时间不下来,别的孩子也想玩,旁边家长不乐意了:“又不是你们家的,怎么就霸占着不下来。你们家长怎么教育的孩子。”这话让人很难堪。可是要是强行把孩子抱下来,孩子可能又哭又闹。 巴豆: 2岁、3岁的孩子,认为只要自己看到的,自己喜欢的、自己先拿到的,就是自己的,要充分满足了才肯放手。在公共游戏场所,应该遵循谁先拿到就归谁先适用的原则,所以应该尊重孩子的合理权益,先完的玩具,如果没有其他的规定,就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停止使用。你可以尝试劝说,如果他愿意让给别的小朋友玩,一定要谢谢他,如果他不愿意,也要尊重他拒绝的权利。如果他有的家长说,那他以后会不会变得自私和霸道?其实,你保护了他的物权,他才能学会不侵犯别人的物权,否则他会变得害怕谦让。别的家长说三道四,那也只好顶住舆论压力,向周围的人表示歉意:“对不起,孩子先玩的,等他玩够了就会下来。请耐心等待。”当然还有更好的做法,例如劝孩子说:“这玩具是属于大家的,小朋友们都有权利玩。每个人玩3分钟。” 这样的时间对等待的孩子也是锻炼,他通过等待培养了意志力,不愿等待可以选择其他的玩具,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被培养出来了。 雅雅: 孩子们打架也是常见的事情,这对妈妈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我见过两个不足2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时,一个孩子可能“打”了对方一下,其实是不是打人也不一定,被打的一方家长马上把孩子抱起来,面露不悦,好像受了多大伤害。打人一方的家长则抓过孩子的小手打了一下:“叫你打人……还打弟弟吗?你说!说呀!”孩子茫然地、迟疑地说:“不打了。”两位家长对这件小事的反应带给孩子的其实都是负面的影响。 巴豆: 对。看到家长的行为,就知道孩子的行为是跟谁学的了。家长通过打孩子制止孩子打别人,其实是把“打人”这个行为合理化了,孩子得到的信息是矛盾的:我不能打人,大人就能打人。有的家长会说:“我打他,让他也知道一下打别人会疼。”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微缩的成人,他不会记得疼痛,也不会记住这样的因果关系。打孩子的家长通常还是为了面子——你看,我在管教孩子,我可不是没修养、纵容孩子的人,以求得别人的认同。另一方家长反应也有些过度,一方面,觉得你凭什么打我的孩子,面子上下不来,有些家长尤其受不了别人通过打击孩子来打击自己,这种反应可能会影响孩子看待别人的方式,过高估计他人的敌意。同时家长们也心存恐惧,一方害怕自己的孩子发展成为喜欢暴力的“小霸王”,另一方会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不敢反抗的“窝囊废”。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交往方式,处理得好,孩子会从中学习到交往的规则和策略,获得宝贵经验,家长对双方都要宽容。
巴豆,柳州人,原为公务员,后潜心幼教研究,著有《孩子,我应该这样爱你》一书,系统讲述孩子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深受家长欢迎。目前正筹备自己的幼教工作室,针对家长和儿童进行咨询与治疗。儿子俊俊,六岁。日前,记者就家长最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巴豆,尤其是关于孩子的社会交往问题和性教育的问题。 雅雅: 常有妈妈苦恼地问,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分享”怎么办。妈妈们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大大方方,乐于分享,因此受到夸奖,自己脸上也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所以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新买了三轮童车,妈妈不停地劝道:“我们家宝宝不小气,让小弟弟玩儿一会,不能那么自私!”孩子被妈妈抱下来,也许还在不乐意地挣扎,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小车被“分享”出去。我甚至看到一位妈妈因为女儿不愿意和小区里的孩子分享玩具,在小区的花园里当众大声呵斥孩子,吓唬孩子“以后谁也不跟你玩”。 这是分享吗?这不是。这时妈妈只想要自己的面子,或者她自己曾经因为不愿分享而遭受过不被认同的痛苦。 巴豆: 是的。从孔融让梨开始,我们就被强行要求去执行没有限度的分享。分享意味着“分给他人享受,自己享受付出的快乐”,被强行要求把自己的东西交出去,那不能叫做分享,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是伤害。 孩子适宜的发展是分阶段的,2岁前他还没有物品归谁所有的概念,当他把东西送给别人之后,会认为这个东西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显得非常大方,其实这跟无私的品质没有关系。在2岁左右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会开始确定“这是我的”,在这个阶段孩子捍卫自己的东西、不愿与人分享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要到4、5岁孩子才会真正懂得分享。这个阶段爸爸妈妈要做的,是尊重孩子对私人物品的处置权,以便帮助孩子建立物权观念。当孩子拒绝你,你要说的是:“没关系,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或者“这是你的,你拥有处置权力。”孩子的自己的物权受到尊重,才会尊重别人的物权。强行夺走属于他的财产,会破坏他的物权观念和安全感,他无法信任我们,才会把财产紧紧抓住,谁也别想碰一下。 同时要有意识地从家庭开始划分物品归属权,什么是妈妈的,什么是爸爸的,什么是孩子的,孩子喜欢的,例如零食,我们家是按照人数购买相同数量的同一种零食——避免把好东西全部奉献给孩子,那会令孩子产生错觉,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归属于自己,也会影响将来正确分享意识的建立。 雅雅: 当我们带着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被人看上他的玩具,,但是孩子不愿意分享,妈妈爸爸该怎么办? 巴豆: 有一次我给儿子俊俊买了一辆新自行车,在院子里骑,熊熊一眼看上了,上去就抢。俊俊不肯,熊熊妈妈硬是把他抱下来,让熊熊坐上去。俊俊哇地哭起来。我赶紧过去——3岁孩子之间的事情,我通常交给他自己处理,但熊熊妈妈的参与是我不得不出面,我对熊熊说:“这辆车是俊俊新买的,如果你想玩,请你经得他许可。”熊熊妈妈脸上有点挂不住,替儿子问俊俊,俊俊一口回绝了。熊熊妈妈半开玩笑地说:“真小气。”这时在别人的指责面前我一定要挺身而出,保护孩子,于是我严肃地说:“熊熊妈妈,俊俊有处置他物品的权力,他可以分享也可以拒绝。这不是小气。”熊熊妈妈劝说好久,熊熊就是不肯下来,于是她做出很无奈的样子:“他不肯。”我抱住熊熊,温和而坚定地跟熊熊反复讲:“熊熊,这是俊俊的车。你必须下来。”最后熊熊乖乖地让我把他抱下来,他妈妈狠狠地瞪着我们,熊熊看到妈妈的脸色放声大哭。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孩子。可能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但是有些话还是很难出口。后来俊俊在骑了几圈之后,主动把车交给熊熊分享。当孩子明确自己的物品是获得保护的,他获得安全感和控制感后就很乐意分享。
如果双方家长观念接近,两个孩子力量相差不太悬殊,打打架也没关系,大人不用干涉,通常也不会出什么危险。 真正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很少,家长其实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来,情绪暴躁,动不动就抄家伙,这样的孩子才需要家长堤防,保护自己的孩子。 如果自己的孩子属于比较温和,不善于“打”,那家长要教会孩子孩子保护自己,比如跑,跑不过尽快寻求大人保护,等等。如果自己的孩子属于外向型,动作比较活跃,容易打人,看护人应该及时拦住、把孩子抱开,然后告诉他:你打了对方,对方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向他道歉。并帮助他寻找正确的处理方式,例如“豆豆要抢你的东西,你要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请他放手”,“妞妞挡了你的路,你请她离开,不可以推她”。同时增加孩子的活动范围,加强孩子力量型的体育运动,例如爬树,以疏导孩子的精力。有些被打孩子的家长会直接指责打人的孩子,这时候要让孩子理解对方家长:“他们不是故意要伤害你,因为……”不可反过来辱骂其他家长。 雅雅: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向妈妈问一个问题:“我是从哪来的?” 我不记得自己了,但还记得我妹妹小时候也问过这个问题,妈妈说:“从河里捞上来的。”妹妹是个好奇心强的孩子,追问细节,于是妈妈说,是坐在一个篮子里,顺着河水飘过来,自己就给捞了上来。记得当时妹妹颇有意要妈妈再去河里捞一个给她看看,呵呵。这大概是从前的妈妈们很普遍的回答:从河里捞上来的,从医院里捡来的,或者敷衍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巴豆:我记得我妈妈说我是垃圾堆捡来的,发现自己居然不是妈妈亲生的,认为妈妈不够爱自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令我感到沮丧,恐惧再次被抛弃。于是我很难跟妈妈建立亲密关系,整天做梦,梦到亲生妈妈来找自己。每次经过垃圾堆,我都会紧张地察看是否有小孩子被抛弃在那里。妈妈们恐怕永远想不到,本来是为了敷衍随口说说,却可能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 逃避问题的回答或许能让妈妈们获得暂时的安宁,但是这并不能遏制孩子探索的热情,如果他发现你不愿意坦诚地跟他谈这个话题,那么你希望他从非正常渠道获得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答案,还是希望你亲口告诉他正确的知识? 请妈妈们简单真实地回答他:“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有些孩子已经满足了,有些孩子会继续追问:“我是怎么到妈妈肚子里的?”可以回答:“你是有一颗种子妈妈长大的,就象花儿一样。爸爸把你种在了妈妈的肚子里。”孩子也许还会问:“那我怎么从你肚子里出来的?”那就要根据他所能接受的程度来回答:“请医生帮忙。”或者“有些妈妈生宝宝比较困难,需要医生帮助在肚子上开刀,把宝宝取出来。有些妈妈则通过产道生出宝宝。” 其实在回答他问题之前,最好问问他知道些什么,可以反问:“这是个好问题!你认为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对我儿子俊俊,我们一起分享了《我从哪里来》这本书和《原来如此》这套VCD,除了让他了解他是怎么来的,更重要的,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彼此相爱,所以把爸爸精子给妈妈,跟妈妈的卵细胞结合在一起,就开始有了宝宝。 有些特别好奇的6岁左右的孩子可能还会继续发问:“那么爸爸是怎么把精子给妈妈的呢?”一位妈妈说:“这个问题令我感到崩溃,我怎么能告诉他,爸爸把阴茎放到妈妈的阴道里,把精子射进阴道,当精子找到卵子,就开始有宝宝了?”是的,妈妈的性价值观是什么决定着她会怎么回答孩子——你认为产生性行为的重要条件是爱吗?你认为性行为是自然美妙的而不是肮脏罪恶的吗?你认为繁衍后代是神圣的吗?如果妈妈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请把这一态度用于孩子的性教育,妈妈坦诚地告诉孩子真相,孩子就会通过妈妈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不论如何,谈到性行为时,请妈妈记得告诉孩子,它发生在彼此相爱的男人和女人身上。
雅雅: 关于性教育,很多人认为孩子对性懂得太早、太多,是不对的,长大了上生理卫生课就好了。 巴豆: 家长们可能担心孩子对性知道得太早、太多会去亲身体验或者导致过早的混乱的性关系,事实上,那些缺乏性知识的孩子,被性的神秘感所迷惑,很难做出明确选择,而那些具有正确的性认知的孩子才能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性行为。 有一个事实不容回避,近几年媒体披露的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为数不少,有些孩子甚至受到多次侵犯,却没人主动地采取适当的防卫措施,例如呼救,向家人、学校、警方报警,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什么性质的侵犯。为什么?难道父母能够推卸教育不当的责任吗?无知就是清白的纯洁的?就是安全的? 如果不想让孩子去面对性侵害、怀孕、性传染疾病、或者感情上的巨大创伤,如果不想让孩子带着对性的恐惧和罪恶感长大,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履行父母的职责——做一位值得信赖的性教育老师。 雅雅: 记得一次我给儿子换尿布时,旁边一位做幼儿园老师的朋友笑着说:“这要是我闺女在,一定要好好观察一番。”她女儿上幼儿园大班,当时对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区别很感兴趣,这位妈妈并不阻拦孩子观察。我很欣赏她坦然幽默的态度。 巴豆: 是的,认知自己的身体,观察他人的身体以作比较,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身体认知意识的孩子才是有问题的。但是你知道吗,有一个案例,深圳的一位母亲因为自己5岁的女儿偷看小男孩撒尿,竟失手打死了她。读到这个案例,我眼泪痛到流不出来。为什么家长这么恐惧以至情绪失控到如此地步? 1岁以前的孩子对探索自己的身体有强烈的兴趣,很多男孩会抓自己的生殖器,如同抓耳朵、脚趾一样,这只不过是在感知自己的身体,完全不必大惊小怪,一巴掌打掉他的手。 孩子到了3岁以后,就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在外生殖器上的差别,并对成人及其他孩子的生殖器产生好奇,这种好奇可持续到8—9岁,并出现与性有关的游戏及对性的探究行为。有些家庭和幼儿园允许年幼的男孩和女孩混合上卫生间和同浴,我认为,如果他们感到舒适、自然和放松,那就没必要分开。而此时正是向他们介绍男孩女孩身体特征的好机会。如果发现孩子们感到不自在或偷偷笑,那就是该把他们分开的时候了。 当孩子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感兴趣,人体挂图可以帮助家长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如果孩子还有兴趣,可以解释:“所有的男孩和男人都有阴茎,他们会当爸爸;所有的女孩和女人都有阴部,她们会当妈妈。”家长应该用科学、正确的名称告诉孩子身体的部位,虽然这会让绝大部分家长感到难以出口,但是我认为以真实和科学的名称来称呼性,比较文明,也容易排除一些不必要的联想,否则孩子很难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舒适感和安逸感,而且她有可能缺乏向家长描述性侵害事件的能力。 想一想,如果你不能坦然地、以健康的态度给孩子正确、科学的性知识,或者干脆躲避或撒谎,孩子将可能没有兴趣和你交谈,他不再信任你,宁可转移其它非正常渠道来获得关于性的一切,比如别的孩子,色情书刊、音像资料,这是你希望的吗? 当然,在孩子问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自己跟男孩(女孩)不一样等问题时,可以先请他说说自己的答案,“你觉得你是从哪里来的?”“你认为有什么不一样?”以认清孩子在提出问题时,究竟想知道什么。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9 , Processed in 0.06498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