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了这样一种教育方法——“金钱奖励法”。比如,只要孩子做家务做得好,会发“工资”;学习认真作业整洁会“发奖金”……这种方法究竟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我给女儿发“奖金” 黄女士 36岁 外贸公司会计师 早在女儿出生的时候,我们就决心把她培育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为此,我翻阅了许多育儿书籍,学习了很多教育方法。女儿在大约4岁的时候,就表示出对钱的喜好。发现了女儿的这个特点后,我自创了一套教育方法——“金钱奖励法”,常以钱为“诱饵”鼓励女儿。如果女儿听话、学习认真作业整洁,做家务干活干得好,我就发“奖金”;如果女儿犯了错误,我便开出“罚单”。 关于具体奖与罚的兑现,我专门有个记账本。比如,洗碗:5角;拖地:1元;作业整洁:1元;成绩满分:5元……就这样,当女儿完成了我们交代的任务,就奖她5角或1元不等,女儿对此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做家务事也带劲多了。比如,去楼下买早点回家,一般可获得找零的所有权,少时5角,多时一两元。去买一些物品时,女儿还会自己盘算着买哪个东西比较划算。 每隔一段时间,女儿就把储蓄罐里的钱倒出来数。我知道,那里头也藏着她的很多美梦,比如我不同意买给她的玩具或动漫书。我说过,想买你自己挣钱去买。所以,她对每一次的赚钱机会都很珍惜。从这个方法中,我观察到女儿的生活能力越来越强,也具备了初步的理财观念。 不过,这几年下来,我有时也对自己的“金钱奖励法”产生一些困惑。比如,女儿渐渐长大,思想也渐渐在改变,她现在爱美了,很喜欢化妆品,于是就常拿自己的钱去买。我刚表示了一下反对意见,她就气呼呼地撅起了嘴说:“‘工资’本来是我挣来的,我有权力自己花。”每当这时,我就暗暗担忧,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是否还行得通。 专家点评: 从这位母亲的实践来看,“金钱奖励法”确实可以增强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鼓励他们通过劳动赚取回报,这无可厚非。但是,单纯的“金钱奖励”法只能收到短期效应,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财迷心窍”。另外,有些孩子还不懂得怎么存钱花钱,可能出现乱用钱的情况。因此,从长远来看,单纯用钱来满足和激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实,“金钱奖励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孩子有受到大人肯定、欣赏和表扬的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可以是一个拥抱,一句真心的赞扬,一件小礼物等,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我家有本奖罚簿 苏若桐 男 12岁 小学六年级 我在读五年级时,第一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爸爸和妈妈很高兴。本来,妈妈说要奖励我一小笔钱,可是爸爸却说直接给钱,会滋长我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后来,他们商量了一下,定下了一个只给奖励、不给钱的办法,因此也就诞生了一本奖罚簿。 当时,妈妈拿出一个本子,记录了我的第一笔奖励款。妈妈根据我的实际学习成绩,为我定出了具体的奖罚政策,比如:英语听写90分以上,奖100~200元,90分不奖不扣,85分扣100元,80分扣200元……数学因为是我的强项,所以要求严一点,考满分奖200元,考95分以上奖100元,95分不奖不扣,95分以下扣100元……凡是奖励的,用黑笔;凡是扣款的,用红笔。 刚开始时,我很不以为然。妈妈却说,尽管在形式上没有兑现钱给我,但是,坚持若干年以后,随着我长大和成绩积累,就能体现我的价值了。如果记录本上的数值越大,说明我的成绩越大;如果数值小,那我的成绩就小。记录本上数值相当于我所赚的钱。
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发现自己很在乎这个奖罚簿。及时记录有关内容成了我和妈妈的习惯。 爸爸妈妈对我说过,等到我读大学的时候,奖罚簿上面的“钱”就可以换成现金,让我自由支配。他们还说, 我的“钱”赚得越多,他们越高兴。因为那是我用自己的刻苦努力换来的!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我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继续努力学习! 专家点评: 孩子迟早要接触到金钱,与其回避倒不如早些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为了避免孩子乱花钱或者太“贪”钱。家长应提早对孩子在金钱的认识上有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因此,孩子劳动所得的钱不一定要直接给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在银行开一个户,把钱都存在银行里,这样既可以防止孩子乱花钱,以后积累起来也是一笔孩子的“财富”。这笔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一种勤劳俭朴的美德。从上面的故事来看,那本“奖罚簿”就相当于是一家纸上的银行,里面的钱怎么支配需要家长做好消费引导,如献爱心、买书、交自己的学费等,而不是“你自己的钱怎么花都行”。要让孩子知道,奖励的这些钱是属于他个人的,他虽然有权利决定这些钱的用途,但也不能乱花,可以先把钱存起来,以后再用到该用的地方,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 “金钱奖励”有学问 在市场经济中,给别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而在家庭中,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下一代的成长教育,是否也应该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呢?这里面有很多学问。 1.金钱奖励要恰当。在教育过程中,任何奖励的手段都不是目的,只是辅助性的评价,是对孩子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要用得适当,用得合理。平常,有些家长给孩子的奖励太多了,从生活到学习,不停地给予金钱奖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努力的“唯一”结果是为了奖励,这样其实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很不利。如果有朝一日,奖金没有了,恐怕孩子的努力也就没有“奔头”了。另外,关于奖励,要有让孩子“欲求而难得”的体验。如果一切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可以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奖励对孩子就失去了吸引力,奖励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或不存在了。 2.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的言语和赞赏的眼神,从而加倍努力。至于金钱鼓励则很形象、很直观,能促使孩子为了达成某一愿望而努力学习,取得进步。一旦孩子的愿望达成,家长奖给他适当的奖金,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鼓励他继续努力。心理学家认为,精神奖励的持久性比较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应该逐步增加精神奖励的分量。因此,家长采取以金钱奖励为主,过渡到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再过渡到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励方式。 3.延迟奖励时间。当孩子渐渐懂事以后,应该得到奖励时,不要立即兑现,而是延迟几天,几周或几个月(事先要约定好)再兑现奖励。其好处在于,一方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自主进步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进步不仅是为了奖励,而且是自己的需要。有研究表明,越是愿意接受较长时间的延迟奖励,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就越好。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9 , Processed in 0.05160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