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上学了,你费尽心思将他送进名校的大门,正当你为此得意的时候,孩子可能却认为你就是一个“暴君”,因为你剥夺了他的选择权!作为老师,你会对学习好的孩子自然地产生一种偏爱和优待,而你是否意识到,因为学生的外貌、体形、学习成绩等而对他们不能平等对待时,不正是对他们施暴吗?日前,国际知名的社会性别和儿童权利问题学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卜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粗暴的斥骂和羞辱是一种对孩子的精神暴力,对孩子正常需求的漠视也是一种暴力!本期成长周刊话题栏目就要和您一起聊聊儿童暴力的问题。 调查:“儿童暴力”其实很普遍 “最近中国一项对6省市未成年人的调查表明:22.6%的学生报告曾受过3-4项被虐待经历,39%的男生和28.5%的女生曾被殴打。这类事件在家庭内同样屡见不鲜。”这是4月10日国际知名的社会性别和儿童权利问题学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卜卫在南京开展的以反对针对儿童暴力为主题的培训式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卜卫说:“儿童暴力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美国2004年发生的针对儿童的暴力有500万起,这并不是说西方国家的儿童暴力特别多,他们对儿童暴力的界定会很宽泛;我国针对儿童的暴力也很多,目前还没有全面的调查数据,但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特别普遍’。” “善意暴力”每天都在上演 “我最讨厌的是爸爸叫我滚出去”,“我最喜欢的是爸爸妈妈夸我是好孩子”,这是卜卫研究员所作的研究案例中一个哈尼族小男孩所说的话。卜卫还说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带三岁的孩子去商店看玩具,妈妈心想女儿看到那么多鲜艳好看的玩具一定会非常高兴,可没过一会儿孩子就大哭起来。妈妈想问女儿为什么要哭,她蹲下来才发现,三岁的女儿看到的全是大人的腿,根本看不到玩具! 卜卫曾对很多孩子进行过调查,她发现孩子们对暴力的理解是:爸爸打我,妈妈骂我,家长在外人面前贬低我,老师体罚、按成绩排座位、让学生不理我,同学叫我外号、嘲笑我……孩子列举的种种,往往并不会和家长、老师说,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没用!”家长也通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心理困扰。所以卜卫说:“当一个孩子和家长提出他要转学、他要搬家的时候,那孩子一定是发生了天大的事!一定是事情积累到了孩子不能承受的程度,而可悲的是,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家长往往不会加以重视,会说,哪有那么容易啊,你说转学就转学!”在陕西,一个儿童对卜卫说的话令她至今印象深刻,孩子说:“真希望世界上没有我这样一个人!”这样充满苍凉和无望的话由一个八岁的孩子说出,让在场的调查人员个个心疼得掉泪。 重男轻女在伤害女孩 记者对南京的一些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一直以来渐渐淡化的“重男轻女”思想其实仍然在伤害着不少女童,这种现象在农村更加普遍,在城市也存在。 “我的爷爷总会抱着我堂哥说很多肉麻的话,虽然他们对我也很好,但是对哥哥更好。”“我外婆就经常问我,舅舅会生男孩还是女孩呀?如果我回答妹妹的话,他们就会责怪我,所以虽然很烦,我还是得每次不厌其烦地说希望有个小表弟。”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这源于对女孩的歧视,也是对女孩生存权的非法剥夺。”卜卫说:“比之男童,女童在家庭内更容易受到精神暴力。一些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农村家庭,会不欢迎女孩的出生。遗弃女婴的事时有发生。在某些家庭不仅母亲因生下她们受到歧视,她们还为自己身为女孩而‘负疚’、自卑。城市女孩虽较少因性别遭到精神暴力,但因为学习、不符合性别角色规范、‘早恋’等遭到家长斥骂、羞辱等精神暴力也很多见。家庭中对女童的精神暴力更加具有隐蔽性。”“对女大学生成长史研究中也发现:城市和农村一样存在对女童的身体暴力;女孩遭受殴打的情况不比被认为更顽皮的男孩少。” 误区:有一种暴力叫作“忽略” 中国的家长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恨不得倾其所有,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这么辛苦的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吗,给你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可你还不听话。”想想看,如果你是家长,你是不是也曾经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呢? 然而,家长不遗余力地付出要求的就是孩子学习好,听话就行了。对于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什么是孩子最高兴做的,家长往往并不了解,或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忽略了孩子的正当需求。 许宸瑞是南京一所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为了能让他很好地适应小学,妈妈给他报了学前班,对此,小家伙很有意见:“我星期六都忙死了,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星期天还要把幼儿园没画完的画画完,下午再上跆拳道。我多想出去看看春天,已经有2个月没有出去玩一玩了。”作为一名“听话”的孩子,许宸瑞小朋友与绝大多数孩子一样采取了忍耐和自己调节的方式来应对父母强加的学习。不过,上中学的陈鹏就不是这么想了:“寒假时我想参加一个学长们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可是家里人得浪费时间,影响准备中考,我就偷着出去,反正爸妈要上班的不是吗?我现在觉得与他们沟通很难,只好阳奉阴违呗。我们有的同学达不成心愿会威胁父母要离家出走,我想这样不是件好事,可是又有什么办法?” “脱离了忍耐和自己调节的极限,也有极端的孩子会选择离家出走和自杀。”卜卫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一点:“有一种暴力叫忽略,即在具有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采取非具体的敌视、漠视,没能给孩子提供应有的帮助。当然这种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儿童暴力之所以普遍存在,为大多数人所熟视无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施暴者自认为动机是好的。比如父母,哪有不爱自己孩子,比如老师,也都是要把孩子教育成才。但是往往在成人看来是‘为孩子好’的做法,在孩子看来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棒下成才”深入人心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金陵妇女发展中心主任金一虹教授给记者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的一位任职高校的朋友,娶了一位西方太太,当他对自己的混血儿子没办法的时候,他会说:“你的中国屁股又痒了是吧,我要打你的中国屁股!”为什么中国屁股就该打呢?这实在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记者随便问身边的人,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有被打骂的经历,而为人父母的也大多数承认打骂过孩子,并且说这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自然”现象。一位女儿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瞿女士说:“孩子就是要打,不打不行!犯错就是要打,不打记不住!”许多家长和这位瞿女士一样,毫不讳言有时会打骂孩子,甚至还是理直气壮的。“孩子不管哪行啊,没规矩哪行啊!”
困惑:没办法才要打孩子 以下是记者昨日在南京几所小学门前采访几位家长的实录。 许宸瑞小朋友的爸爸许光友说:孩子该打还是要打,太惯的孩子长大了没有出息。儿子特别不听话的时候会打,道理也讲过了,他也答应好的事情,还会再犯,那就加深一下印象。 刘瀚青小朋友的妈妈瞿亚琴:现在很少打孩子了。上次打是因为女儿看电视说谎。我平时规定她在七点半之前写完作业可以看二十分钟电视,那天过了好长时间我看钟上时间还一直是八点十分,问她拨没拨钟她又不承认,被我狠狠打了一顿。 钱佳诣小朋友的妈妈张仙桦:我打得比较多。平时她爸爸不在家,就我一个人,早上那边要迟到了,她还在那慢啊慢的,怎么可能不打呢!她爸爸比我还厉害,孩子对他都有一点恐惧心理,她到现在周末回家时还会说:“完蛋了,我死定了!” 张若宇小朋友的妈妈曲亚波:我女儿动作特别慢,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这学期的期初测试语文就没写完,回家我批评了一下,也没怎么太发火;可没过多久数学考试又是一大片的题没做,就打了一顿,要不她不长记性啊!其实我也觉得不应该打孩子,可真是没办法啊,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爷爷奶奶成了保护伞 眼下,还有很多家庭教育中的难题发生在不少家庭中,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与孩子同住的家庭。“我们一打孩子,他爷爷奶奶就插话,甚至对孩子说下次爸爸再打你,你就告诉我,我去打他。这种情况我怎么教育孩子?看他一会躲到爷爷奶奶身后去,我就更想打他了!” 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的一位老师也告诉记者,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在教育上最容易出问题,孩子往往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小就学会了“见风使舵”和“看脸色办事”,时间长了和这样的孩子沟通起来挺难的。 建议:针对儿童暴力恶果难料 通过对家长们的采访,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大多数的家长在主观上都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往往会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于是打骂孩子就时有发生,打骂完了还会后悔,甚至比孩子还痛苦。对此,金一虹教授认为家长主要是要改变观念,她说:“很多家长认为打孩子是避免不了的,这是错误的。家长很少从儿童权利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也是和成人平等的个体,和我们是平等的。还有是因为缺少沟通,家长不了解孩子被打的心理感受和所受的伤害,孩子会觉得不平等、屈辱,从效果看,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有一时的收敛,但长远看,负面效应更大,会伤及孩子的情感:会使孩子自卑、内向,甚至产生自闭;严重的可能使孩子具有暴力倾向,会以暴制暴;使孩子人格扭曲,如性格软弱、依附他人、讨好强者等;有的孩子会不信任成人世界,悲观厌世、难以融入社会。” 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 针对暴力已经成为我们身边的一种“自然”现象的情况下,卜卫认为,我们的工作其实是要改造一种文化,会非常难。但是我们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妇女从裹小脚到经济独立,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虽然难,但是只要大家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改变是必然的。 教育孩子,是一种智力活动,要讲究策略,卜卫说:“要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果同事犯错了你肯定不会打他,因为他和你是平等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参与权和发展权,在与孩子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听取孩子的意见,并逐渐让他们自己当家作主,这样做的时候,就是观念的改变,就是对文化的改造。” 金一虹教授也就家长如何调节情绪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孩子绝对不是家长的出气筒。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最好向成人寻求心理援助,和朋友倾诉或者做下户外运动,先不要和孩子面对面,因为心情不好的时候,又有一个人惹你烦,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空间,会很容易爆发。二、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要平等沟通、学会谈判。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也往往是我们家长忽略的问题,认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不成熟的,永远是需要听家长教训的。其实孩子在不断地长大,有时他们懂得的真的不少,他们也许会以自我为中心,但他们也需要尊重。家长要和孩子沟通、协商,寻找两个人都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处理问题。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9 , Processed in 0.06040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