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提问: 在幼儿园是否也可以对孩子进行“责任承担能力”的培育 可以,但是只能起到辅助和推动作用。 因为在“相对约束环境”中(例如:幼儿园或父母带孩子参与的各类公众活动等等),孩子普遍存在一种“比较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对孩子实施“责任承担能力”的培育,孩子会呈现出暂时性、阶段性和自我掩盖性,从而会导致培育目的的很难实现。就像有些父母描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非常愿意为小朋友们服务,帮助老师给小朋友发筷子、分发作业本、收拾玩具等等,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积极。然而在家一不满意就对父母发脾气,乱扔东西,使用完的东西从来都等着父母收拾,自己会吃饭穿衣服,也要等着父母来帮忙……,和幼儿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那作为父母如何有效的利用孩子在幼儿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老师配合对其‘责任感’进行有效的培育呢? 我们说,如果要想在“相对约束环境”(“比较环境”)中实现对其“责任承担能力”的良好培育,父母需要做如下工作: 1.家园配合 也就是在学前工作者和父母有目的的共同计划下,分别在家和幼儿园共同协助实施。 2.最佳时机 最好是在孩子“幼小衔接”的准备期间来实施完成,也就是5岁半左右。 3.确认实施策略 我们在这里给父母列举一个案例,希望父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每个家庭的客观环境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协同老师共同完成。 前提:老师和豆豆(5岁,男孩子)父母商量确认后。 老师:豆豆请你今天帮助大家收拾整理玩具。 豆豆:好的。(豆豆顺利地完成了老师交给的这个任务) 老师:豆豆真不错,完成很好!谢谢你!老师再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你能够完成吗? 豆豆:可以。 老师:从今天开始,你回家监督爸爸妈妈是不是把他们脱下的脏袜子乱扔了,如果他们乱扔的话你就要把袜子收拾起来放到门后蓝色的小框里,还要跟他们说,他们做得不对,以后不许乱扔袜子,你可以做到吗? 豆豆:可以。如果他们不听我的怎么办? 老师:一定会听的,因为你是在为大家做好事,爸爸妈妈一定会听你的。 豆豆回家后,发现爸爸的袜子扔在了沙发上,于是开始积极的完成老师交给他的任务。第二天: 豆豆:老师,昨天爸爸的袜子没有放好,我帮助他放好了,而且批评了爸爸,他答应我再也不乱仍袜子了。 老师:你真棒!从今天开始,你要继续监督哦! 总之,我们希望父母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对孩子“责任承担能力”有效的培育。 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经常性和持久性地进行这类逻辑思维行为过程的创建,就会使孩子在第二个“逆反期”开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责任承担能力”的“习惯性复合逻辑思维”,并得以自觉的进行“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
实现对孩子“逻辑思维责任承担能力”的有效培育 1至3岁是开始培育孩子“逻辑思维责任承担能力”这个“复合性习惯逻辑思维”形成的最好时间。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责任承担能力”(责任感) 所谓孩子的“责任承担能力”(责任感),其基本形态是“习惯性复合逻辑思维”,既然是“习惯性复合逻辑思维”就需要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整个过程中逐步地予以形成。因此,我们说“责任承担能力”(责任感)这类具有承担性质“习惯性复合逻辑思维”的良好形成,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合理培育的。 孩子:妈妈,我想吃肉包子。 妈妈:对不起孩子,妈妈今天不舒服,改天给你做好吗? 孩子:不好,我现在就要吃。 妈妈:你没有看见妈妈生病了吗? 孩子:不行,不行,你起来我就要你做的包子。 妈妈:这孩子,真不懂事,去让爸爸带你出去玩去,随便买点吃的吧! 妈妈心理倍感伤心。 父母要想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责任承担能力”,就必须使孩子在具有责任承担性质的逻辑思维行为过程中,自觉地处于被动地位。因为,“责任承担能力”相对于其它各种能力而言,其不同之处就在于,行为执行者在整个逻辑思维行为过程中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而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所必须的其它四种能力(即:主动思维能力、社会沟通能力、自控自抑能力、分析能力)在执行者创建并执行整个行为的过程中,都是处于主动地位的。 正因为如此,从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这个时间段开始,父母为了能够培育孩子良好的“责任承担能力”就应该刻意地在孩子客观成长信息环境中,不断创造出能够使孩子在逻辑思维行为过程中处于被动承担地位的场景,使孩子逐步的适应。 父母要想使孩子尽可能实现“责任承担能力”的“复合性逻辑思维”的完整性,首先利用家庭环境形成“家庭责任承担能力”(家庭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庭环境是完全可以拥有安全感的,而安全感是逻辑思维创建阶段,孩子采集信息的前提。 下面我们举例予以说明,如何使孩子能够实现“家庭责任承担能力”,希望父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应用。 策略:从给爸爸“递药”开始 当孩子成长的客观信息环境中的某个成年家庭成员生病的时候,父母应当呈现出“小病大作”的外在表现现象,并在这个表现过程中,引导启发孩子逐步感觉和认识“家庭责任承担能力”。以爸爸今天不舒服为例: 爸爸生病了,躺在床上(最好呻吟一下)。 妈妈:爸爸生病了,宝贝,帮我给爸爸拿一下药。 孩子:好! 妈妈:宝贝,给爸爸端一杯水,给他喝。 孩子:好! 妈妈:你帮我把药喂给爸爸好吗? 孩子:好! 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转变成让孩子自己帮爸爸倒水和分药片。我们建议,当家庭成员中任何一位身体不适时,都对孩子做出类似的培育。长期进行这样的培育,再伴随前面我们所说的“家庭分配意识”的培育就会使孩子形成“习惯性家庭责任承担能力”,从而为孩子形成完整的“复合性逻辑思维承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8 , Processed in 0.05826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