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运用策略改变孩子依赖心理-学龄前-家庭教育

2015-4-17 17:04|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6| 评论: 0

摘要:   提出的要求应该和孩子的能力相符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家长要按照孩子的年龄、性格和能力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若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惧情绪、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 ...

  提出的要求应该和孩子的能力相符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家长要按照孩子的年龄、性格和能力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若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惧情绪、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细心的家长已经发现,在孩子年龄偏小的时候,大多是非常愿意帮助大人做事的,可时间一长,就厌烦了。这是因为,一开始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想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想要证实自己的能力。而当慢慢学会做很多事情,尤其是对某些事驾轻就熟以后,孩子就觉得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了,由主动变成被动,甚至变成了厌倦,产生反感。如果想让孩子继续他们的热情,家长就要适时增补劳动的内容,针对孩子当前的情况和发展的可能提出各种相应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孩子明确目标,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新的任务。

  事实上,在幼儿期,伴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的肢体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在逐渐增强,这时是家长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机,家长一定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有些事情家长只要求他们能够愿意尝试就行了,而不需强调效果;稍大的时候,就可要求他们不但要把事情做完,而且要做得好一些;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服务的范围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而是要求他们扩展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即使孩子做不好也不要心急,不要马上替他做,更不要轻易责备,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看到自己亲手完成了许多事,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便会应运而生,从而大大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心理。

  运用一定策略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

  培养自主性的前提是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主起来。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地采取行动,帮助孩子克服。

  首先,家长要进行自我反省。造成孩子依赖心理的成因是家长的过度保护和过度专制。家长总希望孩子生活在他们设想和安排好的环境里,虽然有时候也会同意孩子进行自主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轨道里。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最终变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人。因此,家长一定要首先反省自己的言行,找到以往错误的所在,深刻反省,把自主的权利,即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牢记一个原则:“让孩子独立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孩子呼吸一样。”

  其次,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性格的核心,也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对自己的智商、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消极的依赖心态:一些事情我不能做,做了也做不好,我不做还有人做。对待这样的孩子,要经常有意识地用“你一定行”、“我相信你”、“你很棒”之类的语言去激励他们,千万不要随意抹杀他们的成绩,哪怕只有一点点小进步或闪光之处也要放大,让孩子在肯定中获得自信。如此一来,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少一些顾虑,多一份信心,少一些胆怯,多一份勇气,成功的机会也越大。

  第三,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自主机会。孩子有手能做事,有脑能思考,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机会,而不是成人的灌输和施予。所以,我们不妨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经历,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就一定会培养出自强自立的孩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生入园的第一天,教室外面围满了家长。他们久久不愿离去,除了担心孩子哭闹,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幼儿园里会饿肚子,尿湿裤子,睡不好觉或者被别人欺负。一位奶奶拉着老师的手说:“你们可要多费心呀!我那孙子每顿饭都要大人喂;喜欢吃鸡腿,不喜欢吃素;睡觉时要给他哼歌;要提醒他起来小便,否则会尿床……”

  某高校的一名学生,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硕博连读。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退学回家了。原因是他上研究生之前一直有母亲陪读。读研后,学校不允许母亲继续陪读。离开母亲的照顾,他既不会买饭,也不会洗衣,经常找不到上课的教室,不知道该如何和宿舍里的同学相处,最终只有选择离开。

  以上两个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有意无意地包办了孩子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主要与我们家长的养育方式和提供的环境刺激有关。有的家长非常能干,事必躬亲,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使孩子丧失了许多锻炼自己动手能力的机会;有的家长过于低估孩子的自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事都做不了或做不好,甚至担心孩子损坏东西,于是包办一切;有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动手能力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不仅抑制了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孩子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1、学会自我服务

  从小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刷牙、洗脸、梳头,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收拾整理玩具……这些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每学一件,可先由家长正确示范,尔后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心理,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2、学做家务

  我们要求孩子做一些家务,并非完全出于劳力的需要,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动手习惯。凡是家人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都应提倡让每个家庭成员参与,包括孩子。比如可以让他们帮助提东西,拿纸巾,搬板凳,取拖鞋等;饭前饭后可以让他们协助分发、收拾碗筷;休息日,可以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打扫居室卫生,做些扫地、擦桌椅之类的辅助劳动;可以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摘菜、洗菜;还可以让他们到附近的商店、超市去购买小的生活用品等。从小就爱做家务的孩子,其自主能力一定会超过同龄人。

  3、参加公益劳动

  从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说,由于他们好动,往往都很乐意自己动手干点什么。让孩子随集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一条途径。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活动;照顾残疾人、孤寡老人;为邻居分发报纸,取牛奶等。

  这些活动能帮助孩子感受真正的生活,得到意志的磨炼,萌发其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才是个强大的推动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8 , Processed in 0.05767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