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不骂,孩子就不晓得厉害。”但是,怎样责骂却大有学问。因为简单、粗暴的斥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这种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与子女间产生隔阂和冲突。 世间由于父母一句过失的话、过火的责骂而使孩子感到绝望,甚至自杀以及举刀杀死父母的事,亦时有所闻。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还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大人责骂孩子时,孩子根本就不理会,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孩子越变越坏。 如此种种,是不是说父母就不要责骂或斥责孩子了呢?当然也不是。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导;他们难免闯祸做错事,也需要斥责,否则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教育孩子,古往今来对做父母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做人本来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了,而比起做人,做父母就更是一门大学问。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很会做人,在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他们热情、周到、和蔼、不卑不亢。然而在家中,他们却不能妥善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就出在管教子女时斥责的方式上,不是失之过严,就是失之过宽;不是把孩子管教成了小老实或木头人,就是把孩子惯成了飞天蜈蚣。 有个同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许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挺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一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斥责孩子。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彬彬有礼了,但却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两个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12岁的姐姐,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姐姐回答说:“你没有讲呀!”母亲大为恼火,训斥他们:“你们真是废物!” 还有一次,这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子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儿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回家后又被母亲骂:“你真是废物!” 管教不当或过多的斥责可能会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十分危险和可悲的。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斥责置之不理,口头上不反抗,内心里不服;还有的是你越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的,我越要做。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母亲在气急了的时候或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通常也是最不能被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 那么,怎样责备孩子才较为恰当呢?这里可以归纳出三条基本原则:第一,首先是要肯定孩子的人格。做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斥责和责备才会被孩子所接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第二,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挨骂?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以不必再追究。因为父母斥责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如果一味地责备,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容易引起相反的效果。第三,告诫孩子不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做法还可因人、因地而异。不过,总而言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过失不夸大,也不掩饰。责备时,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在一个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是在教育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斥责。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还要满腔热诚。 严、冷、热——这三个字谈起来容易,道理也浅显易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虽然,没有一个父母会承认自己不讲理,但在责备孩子或在气头上时,自以为的讲理实际上是蛮不讲理,或者只许讲自己的理,不许儿女讲他们的理,这是常有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要冷静。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样样事情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一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来指责:“不中用的东西!废物!”可实际上,处理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种方法的。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产生不同的行为方法,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去思考和行动,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相反地,如果样样事情做父母的都预先下了判断,做了吩咐,孩子自己没有机会去思考,当然也就不会再去思考了,这样就会养成孩子被动的习性和依赖父母的思想。因此一旦脱离了父母或老师,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事事代劳,样样包办,不让孩子动手,那当然更糟。 实际上,如果父母能从小就养成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父母就会省心省力许多了。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8 , Processed in 0.06455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