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重视和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学龄前-家庭教育

2015-4-18 07:03|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31| 评论: 0

摘要:    51 你很正确   1 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   在孩子做对了某件事又不知自己是否正确时就需要大人的肯定:你很正确!    2 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有一个读小学的男孩儿磨磨蹭蹭地将语文试卷拿出来 ...

   51 你很正确

  1 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

  在孩子做对了某件事又不知自己是否正确时就需要大人的肯定:你很正确!

   2 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有一个读小学的男孩儿磨磨蹭蹭地将语文试卷拿出来让妈妈签字,说考得不好。妈妈一看,发现有两道看图答题,原本是可以得分的。第一题的画面上是一个孩子在给小树苗浇水,男孩儿在题下写着“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题下更正为“哥哥在浇水”。第二题的画面上是一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儿,男孩儿在题下写道:“庄稼丰收了”。结果也是被判错,题下更正为“小朋友捉蝴蝶”。从原则上讲,根据画面显示的内容,男孩儿对这两题的答法也不能全算错。于是妈妈把男孩儿叫到身边,问孩子“哥哥在种树”和“庄稼丰收了”是正确的,为什么没有得分?男孩儿说:“老师说,她的答案是标准答案。”

  妈妈没有再和男孩儿说下去,因为在男孩儿的眼里,老师是绝对权威。妈妈并不在乎男孩儿这一次的考试成绩,但老师的一个“标准答案”,却使男孩儿原本也该算正确的答案被否定了,阻碍了男孩儿创造思维的拓展。

  如何让男孩儿认识到自己的答案也是正确的呢?妈妈又和男孩儿一道研究起那幅栽树的图。妈妈告诉儿子,第一题的画面可以说“哥哥在浇水”,也可以说“哥哥在种树”,还可以说“弟弟在浇水”……男孩儿接道:“也可以说‘弟弟在种树’。”妈妈点点头,告诉男孩儿,一道题可能有多种正确答案,叫男孩儿再想。男孩儿想了一会儿,说:“小树长高了。”妈妈说:“对!”男孩儿又说:“我和小树一起长。”妈妈高兴地说:“很好!”看着男孩儿跃跃欲试的神情,妈妈从内心里感到欣慰。因为孩子摆脱了教师标准答案的束缚,由单一答案思考出多种答案,使他增强了求异思维的勇气,如果形成习惯,他将终身受益。

  继而,孩子疑惑地问妈妈,老师会不会批评他想了多种答案。妈妈郑重地告诉他:“你很正确!这样做很好。”孩子听后,高兴地笑了。

  求异思维是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有所创新的基本素质,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下工夫去培养孩子的这种素质。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经常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这与我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教育,很少给孩子想象的空间直接相关。

  据北京师范大学所做的“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显示,当今中小学生的想象和幻想状况不容乐观,在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8-14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想象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而在14岁之后,则呈现出一定的停滞状态。

  想象力一般从丰富性、创新性和逻辑性三个方面进行评定,在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中,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性的最低层次是“表象的记忆水平”,最高层次是“创造表象水平”,而“表象的再造水平”介于二者之间。据调查结果显示,达到最高层次的小学生只占18.7%,近42%处于最低层次;而中学生达到最高层次的也不超过37%。由此看来,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水平相当低。

  想象力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本源之一,它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善于想象的学生中有70%的人成绩优异,近90%的人品行较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具有反潮流精神。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却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儿;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做自己的兴趣,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要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意识,就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老师问小朋友:“砖头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孩子回答道:“盖房子。”这是老师认可的正确答案。然而,史考伯举起了小手说:“可以打狗!”

  孩子们哄堂大笑,老师气得狠狠地批评了史考伯一顿。史考伯觉得很委屈,回家后告诉了爸爸。爸爸听完后,鼓励史考伯说:“你很正确。”其实,有求异思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把那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中。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翱翔,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亚洲某地区在训练大象时,为了防止大象跑散,有时会用绳围成一个圈。按说,这个“障碍”对于大象是毫无阻拦作用的,但奇怪的是,大象却将之视为不可逾越的阻隔,从来不设想去跨出“樊篱”。由大象而联想到我们人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这种实际上并不具有障碍作用的“障碍”使我们望而却步啊。所以,对孩子也是少设障碍为好。


相关报道: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    
          父母有计划培养孩子的思维    
          培养书写能力提高思维速度    
          培养孩子阅读和思维的能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7 , Processed in 0.06788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