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迷信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常用同龄孩子中的优秀事迹或突出的才能来教育子女。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运用得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用得不好,很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有些家长在电视或报刊上看到有些学生的优秀事迹时,特别是介绍同龄孩子的事迹和杰出的才能时,往往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他同你的年龄是一样的,可他做得如此好。而你呢,我看你连他的一半也没有。”或者这样说:“你瞧,人家的条件是那么差,可学习是如此的好。你呢,正好相反,条件不知道要比他好多少,可学习却一团糟。真不知道你整天在干什么?”言语中充满埋怨、责备和不满。 这样说,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希望孩子向榜样学习,但效果一般都不会理想。因为这样说,刺激性较大,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像他这样的有几个?”“我反正比不上他,还不如就这样算了!”等等。一旦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榜样的作用就不再存在。更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还可能有逆反心理,以后拒绝学习一切榜样,这个副作用当然就很严重了。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看到其他同龄孩子的优秀事迹时,通常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有的还会暗暗与自己对照。这时,如果家长能抓住机会,及时进行正确的启发和诱导,那么,这榜样就可能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力量,甚至是无穷的力量。 怎样使榜样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避免产生副作用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人为地拉大榜样与孩子本身之间的差距,而是要尽量缩短这种差距,让孩子有一种既可望又可即的、觉得可以追赶的动机和愿望。比如在书法比赛中或日常的作业等教学活动中看到一位字写得很好的孩子时,家长不妨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这字写得真好,不过,我觉得他也不是天生的。如果你认认真真地练上一年半载,肯定也能达到他这样的水平,甚至超过他。”或者这样问:“你觉得他的字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好?”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待孩子找得答案后再问:“那么,你能不能学学他呢?” 多一份表扬,多一点儿鼓励,实施成功教育。说孩子好,并不是孩子真的很好,而是希望孩子好。比如唱歌,你说他唱得不好,他就会越唱越没信心,结果真的唱不好。你说他唱得好,他就会天天唱,结果是越唱越好。这么浅显的道理,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又运用得如何?家长能看到孩子差的一面,当然也能看到孩子好的一面,为什么我们总会看到孩子差的一面,总采取批评呢? 人为地拉大榜样与孩子的差距,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目标太遥远了,自己根本无法企及,因而索性拒绝学习。所以,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尽量缩短距离,多鼓励、激励孩子,能使孩子树立信心,觉得自己并不差多少,从而激发起追赶榜样、学习榜样的动力。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7 , Processed in 0.06139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