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的悲剧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在几年之前,电视节目上曾经出现过一批比较特殊的孩子。 之所以说这些孩子特殊,是因为在这些孩子较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同龄孩子许多的智力,他们往往可以在极低的年龄阶段完成许多繁难的学习任务,比如一岁背诵唐诗,两岁解出数学难题等等,由此,这些孩子得以脱颖而出,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登上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 然而,就在这些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 这些孩子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因为性格上的怪异、爱好上的特殊、情感、意志上的缺点,而被认定为“不合格”,甚至于被当成“夭折的神童”而再次为公众所知。 当我们为这种现象而惋惜、哀叹的时候,更应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神童”的消失。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记住这样一点,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智力仅仅是个人素质的一个方面,真正决定其未来的因素,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化、信息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使得整个社会上出现了“知识崇拜”、“人才崇拜”的潮流,而较高的智力水平,是形成高知识人才的最有利条件,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每一个家庭都将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单纯强调智力上的开发,无疑意味着孩子的发展之路变得十分狭窄,而当家长本着急功近利的炫耀心理,为了实用和实际的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其结果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我们看到,在当下中国的众多家庭中,许多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儿歌、唐诗、算术、钢琴、书法、绘画、英语、舞蹈、计算机……举凡我们能够想到的技能,都有孩子在默默地学习。 从家长的角度看,当自己的孩子掌握一两项超越年龄、超越智力水平的技能时,无疑意味着孩子在智力上的极大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意味着在未来的角逐中可资利用,更是许多家长在茶余饭后炫耀自己教子有方的资本。 于是,当个别孩子实现了“神童”的目标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便投身于这场人为的“造神运动”中来,如此周而复始,最终便导致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家庭教育,完全陷入了单纯强调孩子智力开发,甚至是技能开发的怪圈之中。 在家长们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思维背后,受到伤害的却是我们的孩子。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可能保持一致,当家长过分强调智力因素的培育时,受到伤害的就注定是这些非智力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那些人为打造的“神童”,还是未能达到“神童”目标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在这种被动学习的过程中遭到了兴趣、爱好上的扭曲。 当一个孩子在这些方面长期受到压制的时候,其心理上所遭受的损害也就无需赘言了,于是,一个个原本被捧入云霄的“神童”,在加入了学校生活之后,其心理上骄傲、偏执、缺乏耐心的障碍性问题就都显露了出来,神童的夭折,也就成为了必然。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5 , Processed in 0.05019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