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解析儿童成长中的自由-学龄前-家庭教育

2015-4-19 07:52|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1| 评论: 0

摘要: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你 ...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唯一的做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说到自由,必须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精神胚胎

  为什么要讲到精神胚胎呢?可以这么说,新教育的最关键的内容就是精神胚胎,这是它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如果这个概念不能够被完全地理解和接纳的话,新教育的哲学开端就没有了。

  在我们以往的教育理念当中,认为儿童生下的时候,是一无所有的,他所要拥有的任何东西,都是成人后天给他添加的。这一添加,就出问题了。

  假如你是我的孩子,我认为你是一无所有,你所有的东西,都要靠我来给你。你要吃喝依赖于我,包括你大脑里面的东西都要依赖于我。一个人完全依赖于你的时候,你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是一个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这样的问题,自然就派生了出来,不是说你想这样做,而是自然就变成这样的模式了。

  在这个教育理念中,以及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现代心理学的范畴中,都告诉我们,儿童出生的时候,他虽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他是带着一样东西来的,这个东西是每个人生命中里必不可少的,它就是成长的潜力。只不过大家都对他称谓不一。蒙特梭利把这个东西称之为“精神胚胎”;弗洛伊德把它称之为“生命的能量”;华德福教育把它称为“灵性”;在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中,这个东西称之为“存在”,“本体”;在某些学说里,它被称之为“高我”;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生命力”;也有另外一些人把它称为别的什么东西。不管他被称为什么,但是我们知道,大自然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或者在我们孕育的那一刻,已经在我们的内在,给了我们一样东西。

  这个东西要将引领孩子。按照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而言,你应该根据它的引导,探索这个世界,并破译蕴含在它内部的成长密码,你只要按照它的模式的引领,你就能够创造和建构一个自我,你就会产生逐渐的强大、愉悦和真实感。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内在有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在我们的内在产生着巨大的矛盾和斗争,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这些想法并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后天被别人强制进去的。当你按你的本性说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很愉悦。

  一个儿童,在他出生的时候,他是跟他的精神胚胎在一起的。婴儿出生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那他怎么能知他今天要选择的东西能使他高兴,能适合他的呢?是精神胚胎在起作用,精神胚胎告诉他,他将选择只对他的生命有帮助的事情,而排斥其他。当成人告诉他无数个“不可以”时,在无数次的“不可以”的强制中,就把儿童和他的精神胚胎分离开了,他必须要听成人的,他跟精神胚胎的分离越来越大,他就把自己丢掉的越深。

  因此,如果你想要这个人成为他自己,让这个精神胚胎逐渐的变大,跟他的生命融为一体,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唯一的做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何谓自由?

  引用一个思想家的概念,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不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即被称为个人自由或人生自由的状态。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自由,仅指涉及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一位老师的教导吗?还是一个教育的体制作为保证,教师需要保证每一个孩子发展自己潜能的自由。儿童是能自我建构的。我们期望每个成人发现这个秘密。我们自己也应该发现,成长是一个生命内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依靠我们生命内部领悟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一个环境,但并不是关键所在。成长的过程不依靠老师来建构,尤其头六年。他是依靠老师给儿童提供的环境由儿童自己来建构的,这个非常的重要。这就是要给孩子自由的原因。

  我们现在来看蒙特梭利本人对自由的认识,蒙特梭利认为,自由包含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自由就是活动”,第二个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幼儿从出生的时候,他一定是要受人照顾的,否则他活不下去。

  由于他必须受人照顾,因此他就跟成人产生了关系。这种关系只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由平等,一种是强制,没有第三种关系。

  自由,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成长法则的尊重、对人的尊重。而强制关系中,几乎把所有的权力都放在了强势一方的手里。我们都学过一个寓言,一头狼跟一只羊在河边喝水,狼说:“我要把你吃掉”,羊说:“为什么?”狼说:“因为你喝水污染了我喝的水。”羊说:“你在上游,我在下游,我怎么会污染你喝的水呢?”狼还是把羊吃掉了。狼要吃羊需要理由吗?不需要!一个强势的人,一个无内省能力的人,无形中就会发展成为狼。甚至是无知觉的。就因为他处在强势的状态中。一个强大的妈妈要揍她的孩子的时候,不需要理由,因为一切真理就天然的被她掌握了:“我打你,是爱你,你认识到你的错误了吗?”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是你妈妈!不幸的是,这样会形成习惯。

  我们说,对于儿童自由就是他可以按自己的愿望活动,儿童必须透过感觉来学习。

  我们成人的语言,抽象了很多概念,比如说“门”这个概念,我们为什么要给这个东西起一个名字叫“门”呢?因为我们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现,如果我们大家都想更好地沟通,想更好地了解对方在说什么,我们必须给它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让大家都知道,一说“门”,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就是门,就这么简单。

  那儿童生下来的时候,不知道这些?不知道,所以儿童必须用他的身体去感觉门,使用门,你不让他活动就等于不让他学习和思考。

  在幼儿园里,一些刚来的孩子,好动并混乱,一定是在家的时候,没有活动的自由。让他自由的活动,几个月后。他得到了满足,满足了以后就平静了,平静后生命内在的倾向和驱力就显现了出来。就像你得到了满足以后,你也会放松下来。你会想:“做什么是我生命的需要呢?”当你不可以自由行使自己的意志时,你的焦点一定在如何冲破限制上。所以成长的焦虑,首先来自于成长受到了限制,而不是别的。

  活动对于儿童来说,太重要了。不让儿童活动就等于不让儿童思考,儿童的成长,就是借助于活动进行的。有活动的自由,孩子智力状态就会很高,心理状态就会很好。情感会成熟。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我们不喜欢让别人做我们的主人。黑人为了争取自由,进行了上百年的努力,他们愿意牺牲生命。今天我们在为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而努力。我们都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在小的时候就要做。    

  自由是指儿童的行为、心理、意志、情感、精神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怎么样保证你的自由不受侵害呢,这就是我们讲的“规则”,不把自由的权利掌握的成人的手里,而是用制度来保证自由。

  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幼儿园,有埃及小孩,德国小孩,法国小孩,瑞士小孩,加拿大小孩,美国小孩。这些父母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她们会问你,这里自由不自由?我们说,自由!他们说,“我们需要观察观察,看是不是确实自由?”观察以后发现,确实自由。自由对他们如此重要吗?我们周围家长大部分人的评判标准是:看幼儿园的条件是否好。

  我记得一天早晨,两个外国妈妈靠着墙一坐,讨论了起来:这个地方人还是原班人马,但教育机制变了。

  我们的孩子一摔倒,妈妈就会说:“你为什么没看好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在他摔倒的时候,不把他接住,这是你的责任。”而这位德国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倒的时候,示意老师不要抱他。当老师抱起孩子时,这位妈妈就遗憾地说“不、不,请不要抱他?”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心态和价值观!

  一个时代到来了,一个重新发现儿童秘密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周边发生着变化。

  我们必须解决我们的孩子内在的恐惧,你必须靠爱来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不再恐惧,有安全感。我们还必须解决我们作为人的生命特征,创造一个自我。

  有自由和无自由截然不同,有自我和无自我更截然不同。

  有一天,两个男孩子趴在园长办公室的桌子下面,来了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报名。趴在桌下的小男孩突然爬出来说:“你走开,我不喜欢你。”这位妈妈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小姐姐说话呢?”这个孩子说:“我们俩在这下面睡觉,她用脚踢桌子下面的板子,所以我不喜欢她。”这位妈妈惊讶到:“他看上去这么小,怎么会表述的这么清楚。”表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孩子即清楚她的行为,又清楚她的心理。所以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下,人的整体状态才会好

  什么是权威?

  借用弗洛姆的说法:权威分为两种:一种叫外显权威,一种叫匿名权威。外显权威指的是生理上的,是直接而未加掩饰的。匿名权威指的是心理上的。外显权威,是指具有此种权威的人,往往会直截了当地对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传达带有处罚性质的指令。比如说,应该怎样怎样去做!你得怎样去做,否则会受到惩罚。而匿名权威则是隐藏的,具有此种权威的人往往会装作没有权威存在的样子,让你觉得似乎可以依照个人的意愿行事,而实则在心理上控制你。

  匿名的权威,虽然隐蔽,但却无处不在,例如,“我相信你喜欢这样做,是吗?”

  “对不听话者,我不再处罚你,但是我会告诉你‘你太给我丢脸了’”。

  “老师知道你很听话,坐到那个凳子上。”

  “你是不是一个好小朋友?来吧,你想不想得这个,来,坐下来。”

  “我们这朵大红花,哪个小朋友做得好,才能发给他,好不好?”

  使用诱导、诱惑、奖赏等,然后让他的思维按照我们的模式改变。然后就控制了他的心理,这就是匿名权威。   

  实际上我们控制别人的方式,也无非就是这两种。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父母是两项权威都有?严重了打你一顿,不严重了,说一些威胁你的话。基本上我们都这么长大的,所以我们难以想象在自由中的孩子是怎么样的。我们只能以没有享受过自由的头脑,来想象自由,那是难以想象的,就像我们今天要想象火星人,我们想来想去也只能按地球人的模式去想象。

  如果作为父母,继续保持而不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权威,孩子的真正自由是不存在的,因为判断对错的标准,掌握在你的手里,孩子唯有服从和依附于你,而非服从内在成长的动力和精神密码。

  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生命的喜悦,他将属于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任何一个比他强大的人。如果是,这个生命就无意义可言。这将是最残忍的事情。

  解放的自由

  这个概念也同样来自蒙特梭利。她说,什么叫解放的自由? “解放的自由是指从拒绝权威控制的状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反应,意味着从压迫性束缚或对权威的服从之下得到解放,因而流露出无秩序,会有粗野、冲动的结果,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一个在不自由中,在压抑、控制中长大的小朋友,忽然到了这个自由的环境中,就变得混乱,而无序;变得粗暴而无礼……他终于解放了,我们不把那种状态称为自由,我们把这种状态叫解放。他终于解放了,解放了以后就会有一系列破坏性的行为。如果想让他再回到自然法则的轨道上,就必须让他“解放”一个月、两个月……可能更长。等到解放释放了孩子的压抑,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回归就迈出了脚步。

  我们都是在不自由中长大的,所以往往能够想象出的自由就是无法无天了。那只是解放,解放的目的是为了自由。解放不是人的正常状态,也不是真正自由的状态。而自由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而不是破坏。

  你能想像那些解放了的孩子吗?尤其是大孩子,搞破坏,对成人不信任,冷漠,麻木、防范,敌视。过了两个月以后,变化开始了。

  开开进来时5岁了,两个月后,有一天他扒在院子的栏杆上,用脚踹脚下的一株花。老师告诉他:“不可以这样!”他还是踹。老师说:“它是生命,和你一样。请你尊重这个生命。”

  开开说:“如果我继续踹,你会把我怎么样?”

  老师说:“我不能把你怎么样。我会尊重你。但我会把你强行抱走,离开这个地方。”

  他点点头,转身走了。

  这是他生命成长中的一个巨大的改变,因为他一直经验到,成人是要收拾和惩罚他的,所以他要问老师:“你能把我怎么样?”结果他确定老师不能把他怎么样,他就安心了。这只是在改变他惯有的经验,改变他的破坏。他的生命还没有变得柔软和敏感,但改变在爱和自由中已经开始了。

  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多。有的过弱,有的过强。头两周,过弱的在幼儿园里就像消失了,过强的好像到处都是他的踪影,到处上窜下跳。对于孩子来说,改变是那么的快。两三个月后,当他开始安静下来,脸开始变得柔和,开始跟你有了连结,生命变得细腻和觉察了起来。

  如果我们的孩子成长在控制中,父母一定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了。一旦被解放了,受到的压抑,就会再还给父母。父母要有心理准备,给他真正的自由,给孩子规则要熬过这个时期。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做老师的都能做到,做妈妈的也能做到。

  真正的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由于儿童先天就具备好了精神发展的模式,它是储存在我们生命里的密码,这个密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破译完全。这些密码能破译到多少,依靠爱和自由。爱和自由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要破译这个密码所需要的条件。这个条件才能保证儿童把这个密码破译出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把破解内在密码的权力和自由给你,让你破译你自己。你真的不知道人的天分有多高!你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为什么会那么伟大,那么杰出。这取决于你自己童年所做的工作。这就是人的天赋。

  什么是自由?蒙特梭利说:“自由是一种籍由教育的帮助,而使潜在的导引力量得以发展的结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那个精神胚胎破译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获得自由的全部内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4 , Processed in 0.06011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