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言言很不高兴的从幼儿园回来,对嫂子说:妈妈,今天腾腾说我“二儿”!腾腾是小区里的另一个孩子,和言言同班,两个孩子平时玩得挺好的,两家大人也彼此认识。当时嫂子正忙着什么事,以为是孩子们间的小矛盾,过会儿就好了,就随口说:二儿就二儿呗,有什么大不了的! 没想到,言言听完一句话没说扭头就走,回到自己房间后,“咣”——一声把门重重的反锁上了。嫂子一看,觉得不对劲,就追过去隔着门问:怎么了,言言?怎么生这么大气啊?言言在里面一声不吭。嫂子有点着急:你倒是说呀!干吗不吭声?言言带着火气说:说了你也不管,说什么呀! 嫂子一听,回想起言言刚回家时的情况,就说:腾腾说你“二儿”,你很生气,对不对?言言在里面重重的“嗯”了一声。嫂子说:那好,我现在就打电话找他去。说完,嫂子就到客厅给拨电话。言言闻听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想看看妈妈怎么给她“出头”。 嫂子拨通了电话,碰巧就是腾腾接的。 嫂子说:腾腾,你今天是不是说言言“二儿”来着? 腾腾一听味道不对,就辩白说:是呀,她也经常这么说我呀。 嫂子说:不管你们谁说谁,“二儿”都是一个很让人伤心的词,我会要求言言再不这么说你,也希望你以后不再说她,好不好? 腾腾说:那行,我以后不这么说她了。 问题解决了,简单道别后,嫂子放下电话,整个通话不过一分钟。嫂子转身对言言说:放心吧,以后腾腾不会再说你“二儿”了。言言看到妈妈打电话,气就消了大半,又听妈妈这么说,就满意地笑了。 事后嫂子问我她的做法有没有问题,因为之前我曾经和她说过“孩子们之间的事情大人尽量不要介入”,尤其是不要做孩子的“靠山”。在本刊之前的那篇“言言是个小赖皮”中,妈妈在家里对小客人说“我们家言言是个小赖皮”,对于其中暗含的“袒护”和“偏向”我还专门“批判”过。嫂子出现这个困惑也是自然的。 我对嫂子说,这是不同的。所谓“袒护”是防止了孩子在自然交往中失利或者因为过失行为而被责难;所谓“靠山”是让孩子获得了自然交往中不会有的“优势地位”。两者都是通过大人介入而破坏了自然交往中的规则。而你这次的做法,是有利于两个孩子建立文明交往和互相尊重的规则的,是建设性的。尽量不要介入,并非说就不能介入,不必一介入就担心不妥,该介入还是要介入的,就像下象棋,“窝心马”尽量不要跳,但是并非就不能跳,只要能及时跳出来,“窝心马”跳了也没关系。 作为父母,要兼顾两点:第一,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爱护,理解和支持;第二,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依靠自己。这两点不能偏废,如果只有第一点,孩子就容易依赖大人,甚至仰仗大人;如果只有第二点,孩子会感到缺爱、缺支持,没有安全感。第一点是第二点的基础,亲子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关系后,第二点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 第一点讲的是亲子关系,和父母建立这种关系,孩子就会比较的自信、有底气、有安全感,更加开朗、主动和活泼;第二点讲的是父母具体的指导,能够有效地从父母那里获得指导,孩子自然会少走弯路,发展得更好些。 就“二儿事件”来讲,你一开始没有注意到问题的重要性,孩子就感到极大的不被重视、被理解,所以才生那么大的气。当你问她“腾腾说你“二儿”,你很生气,对不对”时,她感到被理解了,当你说要打电话给腾腾的时候,她感到被重视、被支持,当你真的打了电话并把问题解决的时候,她又感到被爱护。言言的被爱、被重视、被理解、被爱护的期待都得到满足,当然就高兴了。这时候,你会感到你们的关系又亲又近,你说话她不仅愿意听而且愿意做,你们建立了这个关系后,你指导她的前提就有了。 这时候你可以去和她进行讨论这件事情她可以怎么做,如果你不去教她并要求她自己处理,她会很容易依赖上你,因为你解决问题比她容易和有效的多。这时候,可以去问问言言,你有没有这样说过腾腾“二儿”,如果回答有,那么可以建议言言和腾腾沟通,达成谁也不要说“二儿”的“协议”;如果回答没有(可能是真没有,也可能是孩子想掩饰,这不必管它),那么可以鼓励言言告诉腾腾,我不喜欢你用这个字说我,希望你永远不要再说。最后一定告诉言言,类似的问题妈妈不会再介入了,人需要自己长大。 文/孟迁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4 , Processed in 0.05152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