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五年级孩子的妈妈,在网上给我留言,诉说孩子读课外书的烦恼。她的儿子非常喜欢看课外书,她很为孩子骄傲;但孩子爸却有意见,认为那些书分散孩子太多精力,让他不能专心学习。孩子妈非常困惑,孩子到底该不该读课外书呢? 看完她的留言,不禁悲从中来。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搞得连读书都成了浪费时间的事。我们的孩子,除了学习(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他们还能做什么?! 原本以为,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用不着多说,但现在看来,还得再说。 阅读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固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与人交流来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然而,自己独自观察和思考,毕竟眼界有限;而和一般人交流,往往是在泛泛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来源零散,交流的深度不够,靠这样来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显然是很受局限的。 人还是必须读书,必须有目的、有系统地学习。 读书也是一种交流,是与智者的交流。能写书的人,至少是在某一个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在智力活动上比常人付出更多,读书实际上就是在读这个人的感受和思想,就是在和他本人交流。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最伟大的智慧都是通过书来传承的。一个人,如果仅靠自己思考而不学习别人的经验,吸收别人的智慧(尤其是那些最伟大的智慧),这个人的造化也不可能有多大。 可见,限制孩子读课外书,这是一种多么短视的行为。即使从应试的角度看,也是不明智的。 看课外书,只要不过度,和应试的学习并不矛盾。 首先是对语文的学习有好处。现在的语文考试一般都有三大块,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除了基础知识有可能靠死记硬背拿点分外,其他两项都是需要综合素质的。语文很难靠短期突击拿高分,就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它考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学语文必须靠平时的积淀,仅仅凭课本上的那一点东西,教给孩子们的实在太少,而且也太狭隘。不仅是知识上的狭隘,而且是意识上的狭隘,这是正统教育所必然决定的。它只能提供特定的思维模式,特定的思想体系,特定的表达方式。如果仅仅限于这样的学习,孩子的成长必定是有缺陷的,不仅是知识体系上的缺陷,也是思想的缺陷、心灵的缺陷。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雅思考高分的女孩介绍经验。说到作文,认为要写好英语作文,必须有汉语写作的基础。我还看到论坛里,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谈他考公共英语三级的事。当年,这个考试的成绩在小升初中很管用,考取三级证书的孩子,一般都能被一流的重点中学直接录取。现在教育部已经禁止小学生参加这项考试。他说很多题读不懂(包括作文题),不是词汇没见过,而是它讲的内容小孩子理解不了。可见学英语真正要学好,也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做到的。学语文和学英语道理相通,多阅读、多思考,理解力自然会提高,语感也会增强,对各科的学习都有帮助。 何况,现在小升初各个学校的测试也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些题就像“脑筋急转弯”,不能按常理思考;还有一些题是千奇百怪的,没有很广的知识面答不出来。学校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说明他们并不只看课本知识和考试成绩,也很重视孩子的知识面和思维潜力。有些学校之所以非常重视奥数成绩,我想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孩子的时间紧也是现实,两者确实有冲突。如何解决,我也很困惑。只能够尽量去协调,譬如,在重要考试的冲刺阶段,就只能全力以赴备考。平时除了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就可以适当放松,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我还在想另外一个问题:假如孩子不读课外书,他的每一分钟就都用在学习上了吗?不见得。孩子不是机器,他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按我们的要求,一直高速运转。如果孩子喜欢读课外书,那么读书就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是一种有益的娱乐。我们剥夺他阅读的快乐,是不是太残酷,也太愚蠢了呢? 想起曾经发生的一出悲剧。一个14岁就已读到高二,并且是在当地最好的中学就读、被所有人寄予厚望的“神童女孩”,仅仅因为自习课看小说,被老师批评,就跳湖自杀了。也许很多人会叹惜这女孩脆弱,会认为老师也是好心,但是,我们如果能放下偏见,放下功利,去细细体会女孩的心情,就会感觉到,生活是如此的不自由,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被一架无形的机器所压榨,没有自我,一切都在别人的操控之中。你所能做的每一件事,都仅仅只是别人规定的,别人允许你做的,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不要把“学习”(再强调一次,这个所谓的“学习”,往往就仅仅是指对考试有用的学习,是可以用分数来量化的学习。)看得那么重。孩子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什么时候我们脑子里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才能够让孩子成长得像个人!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3 , Processed in 0.06268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