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让孩子“慢慢来”吗
每天早上,你是不是对孩子不停地催促:快点起床、快点刷牙洗脸、快点吃饭、快点走……有时,实在等不及孩子的笨手笨脚了,你会三下五除二的帮着代劳;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入学,看着别的孩子学习呱呱叫,而自己的孩子却老是在中游的线上打转,你是否会劈头盖脸地对孩子一番“浇灌”:别人是怎样学的?你是怎么学的?于是,补习班、拓展班、家教一一跟上;看着别的孩子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你是不是也会这个特长班、那个培训中心的拉着孩子连轴转?学了钢琴还想学舞蹈,学了艺术还想着运动也很重要…… 成绩、升学、就业、工作……当人生中的关键词汇不断冲击着你的大脑时,你会允许自己的孩子慢慢来吗? 观点1 慢是宽容 错误也是教育契机 《放牛班的春天》——一个著名的教育影片 这是一群难缠的问题儿童,因为太难带所以叫放牛班。淘气的孩子气走了许多老师。无望的未来,暴戾,不信任弥漫在四周。一个怀才不遇的音乐家马修来到这所问题儿童寄宿学校,担任助理教师,他发现了孩子们的天赋,组织了放牛班合唱团,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变这一切。 影片中有一个片断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迪。马修走在楼梯上,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惨叫,原来是学生恶作剧,弄伤了门卫马桑大叔的眼睛。按照学校的规定,肇事者肯定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但马修暗自找出这名学生后,对他说:“我们也许可以私下来处理这件事情……我可以不把你交给校长,但是我仍然要惩罚你,你负责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这个学生同意了。在照顾马桑大叔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马桑大叔的和蔼、善良和宽容。一个星期后,马桑大叔病情恶化,这个学生明显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他不安的问:“他会死吗”…… 在这个片段中,马修用宽容和智慧拯救了一个孩子的灵魂,让他在错误中成长,而不是堕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宽容孩子的错误,并把它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学会在错误中等待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中,似乎总有无序的枝蔓,但只要在大方向上是基于成长的,教师就应当拿出勇气来,鼓励学生的自由发展,而不必急切地去修剪这些枝蔓。而且必须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包括可能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在尝试错误中不断地发现自我,调整自我,从而促成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 观点2 慢是智慧 因为倾听心灵的回声 辛泊平(作家) 在今天,当我们说出让孩子慢慢来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更无法代劳,我们只能慢慢等待,这是生命的过程;另一方面,置身这个崇尚速度的年代,我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龄人的后面,留下永久的遗憾,这是社会的法则,我们依然无法躲避。我们歆羡鲁迅、郑渊洁等人对孩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但我们不敢践行,因为,我们没有他们的资本,在巨大的“隐蔽的遗产”保护下,他们的孩子可以免除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竞争,而我们的孩子——普通人的孩子则是必须通过竞争的考试,跨过那个千军万马要冲击的独木桥。我们也想给孩子自由和快乐,但是不能,这是理性对情感的胜利。就这么简单。 我们当然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与慢不是唯一的价值。他快,是因为他体验到了生命飞翔的速度,所以,他要舒展他的肉体去追赶新奇;他慢,是因为他听到了心灵的回声,所以,他要停下脚步去猜测那个来自灵魂深处的秘密。在这些非关理性直指心灵的游戏中,快乐是最高的准则。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间。 一个合格的母亲(父亲)应该能容忍孩子突然撒欢儿、理解孩子莫名沉默。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世俗所谓的意义所累,没有社会所谓利益的争执,它干净、透明,也任性,拒绝成人逻辑清晰的推理和分析。 观点3 慢是体贴 是暖到心里的一句话 祝禧(小学校长) 好一个“孩子你慢慢来”,好一个“用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等待一个五岁的孩子从容去做一件事情。这“等待”意味着什么呢?一份耐心还是一种宽容?一个欣赏还是一腔期盼?一种信心还是一股力量? 回到现实,我们面对的孩子不过都只是10岁左右的年纪,我们问自己:我们学会等待了吗?今年,学校一(1)班来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笑坤。好大气的名字,一定是爸爸妈妈特意起的。因为先天疾病,笑坤走路非常困难,两腿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坚实。上楼梯、去厕所,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怎么办?在一次集体晨会上,我向全校学生讲了笑坤的故事和他需要的帮助。从那时起,小笑坤成了全校师生(包括职工)关心的孩子。“笑坤,你慢慢来!让我来扶你上厕所。”老师说。“笑坤你慢慢来,让我来背你上楼梯。”清洁员顾阿姨说。“笑坤,你慢慢来,我来领你去计算机房。”孩子们说。 “孩子,你慢慢来。”一句话,暖到心里。“孩子,你慢慢来,前面的路还很长,你要从容走好每一步。”面向操场,我对孩子们说。 观点4 慢是成长 给孩子自我生长的时间 周慧慧(小学教师)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把一切事情做的很完美,以至于稍一出错,就横加指责。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没有几个父母师长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时,会考虑到“健康快乐”四个字。不是吗,平日里个个都是惹人喜爱的小精灵,可是一犯错,怎么就被老师和家长训斥得像一只受了惊的小动物了呢?其实,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校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我们应当给予孩子在学习上更多宽容和耐心,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和时间。 不仅仅孩子要慢慢来,教师和家长心态也要“悠着点儿”。求学的道路是那么漫长,现在又提倡“终身学习”,没有必要在那么一个点、一段路上对孩子苛求。社会的浮躁,人心的浮躁,造成人们的急功近利,逼疯了师长,逼伤了学生。人的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性,因此生命生长的规律是不容违背的,否则迎接我们的将会是灾难! 观点5 慢是节奏 别让孩子筋疲力尽 秦蓓(小学家长) 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本能,给他们尊严,却不是每一个成人能够做到的。做了母亲后,我时时自省,有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有没有贪一时轻松敷衍了孩子,一转身却又忘了对孩子的承诺?是不是会和孩子平等地对话?有没有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对你的依恋?有没有因为心情恶劣而无端迁怒于孩子?而答案总让我怵然心惊,因为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对等个体的习惯。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用他的语言,听到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耐心倾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 慢慢来,现在的孩子们可能都做不到了。记得有一次到孩子学校开家长会,老师和我们商量周末活动的事情,可听下来好多孩子都没空,他们忙着学画画、学武术、学钢琴、学跳舞、学英语……其中竟有一个小朋友周末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观点6 慢是耐心 不要越俎代庖 吴卫生(小学家长) 儿子是我们家第一号大懒虫:只要让他干什么事,他总能找出一万个理由来对我说不。我很头疼。 有一天在客厅吃花生,丢了一堆花生壳。儿子从面前走过,我和他商量:“好儿子,把笤帚拿来给爸爸。”当然,我已经准备起身自己拿了,因为此时他玩兴正浓。“我来扫地!”儿子像吃口香糖一样突然来了兴趣。太阳突然从西边出来了,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以百米速度拿来了笤帚,又以狂草的笔法开始扫地,满地的花生壳很快四分五裂。妻子很着急:“你让他扫什么地,越扫越脏!”我说,“不急不急,有导师我呢”,一边大加鼓励,“哇,儿子扫的很好!”一边指指点点,扫到哪,漏了哪。大概用了我三倍的扫地时间,只扫了一半。我对儿子说:“慢慢来,不急不急。”儿子满头大汗扫完地,我给了高度的评价:“很棒”。儿子乐颠颠地玩去了,我开始对他扫的“很棒”的地开始进行二次扫描。 我们总是在孩子想做事的时候越俎代庖,我们也总想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孩子一次到位。可是我们很少能耐心地让孩子完整的来一次。任何事情,孩子不亲历亲为,可能很难做好。如果他有了第一次,就一定会有比第一次更好的第二次。 观点7 慢是欣赏 不要打扰孩子 王亦可(幼儿家长) 今天看可可在球池玩,她双手各拿一个球,反复地重复爬上楼梯,越过障碍,从滑梯滑进球池,再从球池里“跋涉”出来,再上楼梯……乐此不疲。因为手上拿了球,在球海里“跋涉”就更加辛苦一些,时不时地陷进去再爬起来,爬上出口的台阶也要费不少劲儿,有一次还直接滚了下来。好在我现在心态越来越安逸,也比较能理解可可了,所以不会去“打扰”她。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考虑,肯定会忍不住上前去“引导”可可——过球池的时候手别拿球,才容易保持平衡,脚要在球池底部趟着走,才不容易摔倒。可是我知道此时在可可的心思里,她在意的不是如何平稳快速地通过球池,而只是在体会和“享受”那种“苦苦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许她会体会到另外一些掌握平衡和控制身体的感觉,我相信当某一天她玩球池时,如果关注点变成了怎样提高过球池的速度,她就会去摸索相应的方式了,可能慢慢地发现该怎么走才快速安全,那样得来的经验,应该比从大人那听到的更有收获。所以我一直在远处静静地看着可可,而可可尽管在不停地跌倒爬起再跌倒爬起,却从未显示出痛苦的表情,而是很乐在其中。 我们实在没必要在孩子并不需要某种引导的时候去指导她,或是不必要地焦虑,就让孩子慢慢来好了。 -链接 ◆在日前我市举行的办学思想研讨会上,有校长就提出“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教育学者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 ◆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阚兴韵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2 , Processed in 0.05096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