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掌握化干戈为玉帛的谈话技巧-学龄前-家庭教育

2015-4-19 21:01|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8| 评论: 0

摘要:   “我真的很担心你。”——掌握化干戈为玉帛的谈话技巧   简:爸爸,我去上学了。   爸爸:宝贝,外面在下雨,你最好穿上外套。   简:我不要穿外套,我不需要。   爸爸:你不需要?!待会儿你会被淋湿的 ...

  “我真的很担心你。”——掌握化干戈为玉帛的谈话技巧

  简:爸爸,我去上学了。

  爸爸:宝贝,外面在下雨,你最好穿上外套。

  简:我不要穿外套,我不需要。

  爸爸:你不需要?!待会儿你会被淋湿的,说不定还会得感冒。

  简:雨下得又不大。

  爸爸:我觉得雨下得挺大。

  简:我不喜欢穿那件外套。我从来不喜欢穿外套。

  爸爸:宝贝,穿上外套保暖,不会被淋湿。去把衣服拿来吧。

  简:我讨厌那件外套!我不穿!

  爸爸:快去你的房间,穿上那件外套!雨下成这样,你不穿外套我不会让你出门的!

  简(气愤地):好吧,你赢啦!我会穿上那件傻乎乎的外套!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都发生过。爸爸利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孩子穿上外套,尽管他知道孩子不喜欢;孩子虽然屈服了,但她觉得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尊重。冲突貌似结束了,但实际上并没有。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可谓非常密切,而且是长期的。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关系中,要想没有冲突是不可能的。戈登博士(Thomas Gordon)在他的《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把引发冲突的问题分为三类:一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二是父母的问题;三是没有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先搞清问题的归属。

  借用戈登博士的概念,上述情景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父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典型,即属于父母的问题。比方说:

  父母急着要上班,孩子却慢吞吞地吃饭;

  父母讲究整洁,孩子却把玩具丢在客厅;

  父母在和朋友打电话,孩子却不停地问这问那;

  ……

  这些是父母不接受的行为,但是父母往往不愿意承认这些问题的归属:这怎么是我们的问题呢?难道不是孩子造成了这些问题吗?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自觉、淘气或者蛮不讲理造成了这些问题吗?于是家长往往理直气壮地指责孩子,注意他们的句式:

  你不应该这么做!

  你简直太淘气了!

  你为什么不懂事一点?

  你被宠坏了!等等,全是以“你”字开头。

  这样的沟通方式常常会让孩子觉得不公平,自己不受关爱,或者产生怨恨的心理。就像本章开头的场景里,爸爸觉得是简不听话而造成了冲突,实际上,这是爸爸的问题,是他要担心孩子不穿外套可能会感冒,但是他并没有告诉孩子自己真实的感受。相反,遇到类似情景时,父母往往会采取下列无效的沟通方式。

  一、解决问题式

  1.命令,指示,指挥

  “把音乐关掉。”

  “9:00必须到家。”

  “快去做作业。”

  2. 警告,责备,威胁

  “如果你再/再不……我就……”

  3. 说教,规劝

  “你应该/不应该……”

  4. 提供解决办法

  “如果我是你,我会忘掉这件事。”

  “每次你用完工具,不能把它们放回原处吗?”

  这些沟通方式告诉孩子是你来决定孩子必须做的事,是你在掌控事情的全部,孩子根本没有发言权。那么这些沟通方式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他们通常不喜欢做别人告诉他们“必须”做的事。

  孩子觉得他不被信任,你的态度无疑是:“我不认为你有能力帮我解决我的问题。”

  孩子还会觉得他得不到关心,你更加关心自己的需要而无视他的需要。

  二、盖棺定论式

  1. 批判,指责

  “你真是不为他人着想。”

  “你这样做真是坏透了。”

  2. 贴标签,羞辱

  “你是个被宠坏的小讨厌。”

  “行了,百事通先生。”

  3. 分析,诊断

  “你就是想气我。”

  “你只是想让我注意到你。”

  这些沟通方式伤害到孩子的人格,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父母把指责的手指指向孩子,孩子会怎么想?

  孩子觉得很有负罪感——“我又惹妈妈生气了。”

  孩子觉得父母很不公平——“我又不是有意这样的。”

  孩子感觉父母不爱他——“因为我做错事,妈妈不再喜欢我了。”

  孩子有可能会顶嘴——“你自己有时候也很邋遢。”

  这种盖棺定论式的方式会伤害到孩子正在发展的自我评价,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很坏、没有价值、很愚蠢、很懒惰,等等,这些童年时的自我评价会影响到他们成年后对自我的认识。

  那么,怎么沟通才能避免冲突,而又能让孩子改变他们不被父母接受的行为呢?

  非常简单,收起你指向孩子的手指,用“我”来开头,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对你产生的影响。

  比如孩子答应你晚上9:00回家,但到点了他却还没有回来,而且也没打电话回家通知你,你认为下面哪种说法孩子会接受?

  “你太不像话了,晚回家也不打电话给我,真不为他人着想。”

  “你真粗心/懒惰,晚回家也不打电话给我。”

  “你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给我,我真的很担心你,以为出什么事了。”

  是不是第三种说话方式比较好一点?

  通常你可以先客观描述一下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然后说出你的感觉,以及他们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具体的影响。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自己的感受”+“造成的影响/后果”。让我们再看些例子:

  “你现在在商场不愿意试新仔裤”+“我很担心”+“因为待会儿回家了,如果你的裤子不合适,我又得跑一趟来换”。

  “你接了我的电话,却没有写下他们的留言”+“我很不放心”+“因为我不能回电话,有可能会错过一笔买卖”。

  “你开了我的车却没有把油加回去,油箱几乎空了”+“我很不安”+“因为我上班路上不得不停下来加油,会让我上班迟到的”。

  这样,孩子不仅知道你的感受,还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也许下次,他会试新衣服;他会写下留言;他会把你的油箱加满油。不要仅仅告诉孩子你的感受,那样还不够;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受,这才是他们改变自己行为的动力。

  何先生和家人去度假。他的两个孩子在车后座打打闹闹,非常吵。何先生终于何先生忍受不住了,他把车停在路边,说:“你们在后面又吵又闹又跳,我再也不能忍受了。我想开车的时候能变得有意思,我想享受我的假期。可是你们太吵了,我觉得神经紧张,不想开车了。可是我有权力享受我的假期!”

 

  孩子一下子愣住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后面打闹会影响到前面的人。他们重新上路了,孩子们变得安静多了。

  所以,不要低估了孩子为他人的需要做出改变的意愿。只要父母真诚地、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自己的感受,孩子们是会有所反应的。

  我自己也在学习使用这种谈话技巧,它让我看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奇效。

  我家大宝有天不明发烧,就没让他去上学。下午让他睡觉,他说要在沙发上睡,我同意了。过一会儿,他要喝水,我就给他。他靠着扶手不知想干什么,我听见水流的声音,一回头,水在地上了。我看他的表情有点内疚,就忍住没说他。

  我赶紧拿了一条大毛巾吸水,但因最近有点腰疼,擦地的时候渐渐生气起来,忍不住就说:“你为什么不把杯子拿拿好?这么大孩子了还拿不住杯子!”其实话出口我就后悔了,因为他的表情已经表明他知错了,我再说他也没什么意义,还会让他把内疚之情转为对我的不满。

  我这个念头还没转完,就听大宝躺在沙发上说:“不要再说了。”我当时的感觉真的是要咣当昏倒了。他才3岁半,这要到了青少年期,那还得了啊?!

  不过我做的确实也不对,我口口声声是以“你”字开头的指责的话。我想赶紧用“我”字开头的话来挽回。我转到他正面,看着他的眼睛说:“宝宝,妈妈希望你每次把杯杯拿好。你把水洒地上,妈妈要擦地板,很累!”他看着我不说话,但是抱了一下我的脖子。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回到本章开头的场景。如果父亲做出一些改变,他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简:爸爸,我去上学了。

  爸爸:宝贝,外面在下雨,你最好穿上外套。

  简:我不要穿外套,我不需要。

  爸爸:雨下得挺大的,我担心你不穿外套会感冒。

  简:我从来不喜欢穿外套。

  爸爸:看样子你是真不想穿那件外套。

  简:对,我讨厌它。

  爸爸:哇,你真这么讨厌它啊?

  简:嗯,太难看了,在学校没人穿那样的衣服。

  爸爸:噢,你不想穿那件衣服是你怕与众不同。

  简:那倒不是。不过人家都穿很酷的外套。

  爸爸:是吗?我看我们现在有个问题要解决。你不想穿你的外套是因为它很难看。可我不想你被淋感冒,那样的话,我就得请假陪你看医生。这样吧,你能不能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让我们俩都满意的方案?

  简:(考虑了一会儿):我借妈妈的那件旧外套好了。

  爸爸:那件旧的?

  简:是,那件很酷。

  爸爸:她会让你穿吗?今天?

  简:我去问她。(一会儿她回来了。穿着妈妈的外套,袖子有点长,不过她把它们卷上去了。)妈妈答应了。

  爸爸:好的,你对这个解决办法满意,我也满意。

  简:我去上学了,爸爸再见。

  爸爸:再见。

  当孩子做出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时,我们会觉得气愤、伤心、沮丧等,这都是正常的。高效能父母会坦诚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原因,从而避免相互的冲突,赢得相互的尊重。

  当孩子的行为不为你接受时,收起你指向孩子的手指,用“我”来开头,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对你产生的影响。

  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自己的感受”+“造成的影响/后果”。

  不要低估了孩子为他人的需要做出改变的意愿。只要父母真诚地、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自己的感受,孩子们是会有所反应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2 , Processed in 0.06648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