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关亲子教育演讲的互动问答时间里,出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金老师,我的孩子都不跟我说话,每次问他话,他都是随便敷衍两句,怎么办啊? 是的,这确实是个让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孩子上到小学高年级以后,这种情况更是让父母担忧,因为如果孩子不和我们沟通,我们就不知道他真实的情况,不仅没法帮助他、引导他,也没法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意。可事实上,孩子是很愿意和我们说话的,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会聊天,反而把这扇门给慢慢地阖上了。 以下是我们和孩子聊天时可以用到的几个技巧: ·首先,是聊天,不是质问 “练琴了吗?”“功课写完了没有?”“今天在学校调皮了吗?”“成绩单发了吗?”这些都是质问,不是聊天。你如果问一个两岁大的小孩:“宝宝今天乖不乖呀?”因为他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限,所以会很高兴地回答妈妈:“乖。”可是面对一个已经上小学、拥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大小孩,你再这样问,那么它就不是充满爱意的聊天,而是带着责难意味的质问了。 而且这类质问式的问句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孩子通常会这么回答: “练琴了吗?”“练了。” “功课写完了没有?”“快写完了。” “今天在学校调皮了吗?”“没有。” “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没做什么!” 于是累了一天的妈妈说:“你怎么总是不好好答话啊?”烦躁而委屈的孩子回答:“你问的我都回答了啊,那你还要我怎么样?” · 所以,聊天要从“小处”着手 别问:“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要问:“今天营养午餐吃的是什么点心啊?好不好吃?” 别问:“功课写完了没有?”要问:“今天自然课老师教的什么啊?” 别问:“今天在学校调皮了吗?”要问:“你们班上最多人喜欢的男生(女生)是谁啊?” 别问:“练琴了吗?”要问:“你们班有没有小朋友也学琴啊?他们喜不喜欢练琴啊?” 这些缩小了范围的开放式问句,一来,可以让孩子很容易地就顺着往下回答,不会只是以简短的“有”或“没有”来回复;二来,它可以提起孩子讨论的兴 趣,因为很具体,而且有些说的是别人的八卦;三来,这样的问话方式,表达了你的兴趣、关心以及好奇,而不是只需要答案的质问;四来,这种问话很轻松,孩子不会感到剑拔弩张的压力。 ·另外,不要急着“纠正”或“否定”,要先表示同理心 我们和孩子聊天时,很容易控制不住地进入一个模式——立即纠正或立刻否定。我先还原一个对话场景,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胡萝卜!” 你说:“怎么会呢,胡萝卜很好吃、很有营养呀!来,吃一块,一定要吃!……” 或者更糟糕的是:“小孩不能挑食,什么都得吃!这样才能长高个儿!” 孩子说:“数学课无聊死了!” 你说:“怎么会无聊呢,数学课多重要啊!将来你考大学……” 或者更糟糕的是:“无聊也得学啊!不学将来怎么考大学啊!” 孩子说:“我怕明天考不好!” 你说:“考不好就考不好呗!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了,考试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或者更糟糕的是:“为什么考不好啊?是不是没好好学,老师讲课你没好好听啊?” 孩子说:“我没选上当班干部,好难过!” 你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其实,没选上更好,我们可以集中精神念书。” 或者更糟糕的是:“那肯定是你自己表现得不够好,下回要更努力,要不人家还是不会选你的!” 你能不能想象,这种对话的结果是什么?孩子会抱怨,我的父母不了解我,我真的没办法和他们沟通;而做父母的,则心疼难过地说,我已经尽力去理解他了,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教、这么难沟通啊! 其实,并不是孩子难管教或不想和父母说话,而是他在说话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接纳”,尤其是对他的情绪的接纳。我们的快速纠正或立刻否 定,会让孩子觉得,“我”的看法、感受、情绪是无关紧要的,爸爸妈妈重视的只是他们自己的看法,而且还要把这些看法“以大欺小”强加在“我”身上,所以许 多孩子就“气”得再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 那么,表达同理心的聊天技巧是什么? 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胡萝卜!” 你说:“噢,你不喜欢吃胡萝卜(接纳他的意见),为什么呢?是不喜欢它的味道,还是?(倾听他的想法)” 孩子说:“数学课无聊死了!” 你说:“天啊!我上学的时候也特别不喜欢数学课(表示心同此理),你为什么也不喜欢呢?(倾听他的想法)” 孩子说:“我怕明天考不好!”
你说:“是啊!考试之前,每个人一定都会害怕的(表示人同此心),那你担心什么呢?(倾听他的感受)” 孩子说:“我没选上当班干部,心里好难过!” 你说:“是啊,不难过才怪呢(表示全然的接纳和理解!你现在那么难过,妈妈该怎么做才能让你快乐一点呢(倾听他的需求)” 你觉得这么说话,听起来是不是会舒服一点呢?如果你和老公、老婆、上司说话,是不是也会希望他们以这样同理的态度来倾听呢?所以,不只是孩子需要我们用“同理心”来聊天,就算是和成人说话,这个技巧也一样通用哦! ·同理之后,一定要学会倾听 对孩子表示了同理心之后,一旦我们起了个让孩子回答的头,就要学会耐着性子(还有控制自己),允许他自由地把话说完,并且,真正地用心去倾听。 我自己身为母亲,知道作为母亲是多么急切、多么轻易地想指导孩子,免得他犯错或受到伤害。但很多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聆听,而且是在很有安全感之下的聆听,这样孩子才愿意放心地、诚实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们也才能知道他小小的脑袋里到底想的是什么。 ·倾听的第一要诀是“专注”,看着他的眼睛说话 我先设计一个对话场景给你看看: 太太兴奋地回到家:“老公,告诉你个大好的消息,今天我们领导开会时当众夸我,说我是全公司最有创意的人!” 先生继续对着电脑,但也表示开心地说:“是吗?太好了!” 太太走到先生身后,环抱着他的头,继续兴奋地说:“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有创意,你都不知道那篇文案我写得有多棒!” 先生抬起头,亲了亲太太的脸颊,继续对着电脑,但仍然表示开心地说:“是吧!我就告诉过你,那篇文案很棒!” 太太没有松手的意思,继续搂着先生的脖子:“是吗?我真的好开心,终于有点成就感了!” 先生抚摸着太太的手臂,继续对着电脑,说:“那就好!你开心我就开心!” 太太从兴奋中回过神来:“哎!你能不能看着我说话啊?我怎么感觉你好像不太在意,你是不是不希望我有成就啊?” 先生终于把视线从电脑前移开,看着太太的眼睛,有点生气地说:“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什么叫我不希望你成功啊?” 接下来的场景不用我说,你们也能猜出一二了! 如果你觉得这位先生真是不懂得沟通的艺术和礼节,那么再看看这个对话场景: 孩子兴奋地从书房出来:“妈妈,妈妈,你看,这是我做的手工作品!” 妈妈从书桌前、从洗碗槽前、从洗衣机前低下头看看孩子手上的作品,回过头,继续忙手上的活儿,说:“嗯!做得真好,真漂亮,宝宝真是太能干啦!” 孩子继续兴奋而骄傲地说:“妈妈,妈妈,你看,我这个会活动的屋子!” 妈妈继续忙着手中的工作:“嗯!真好看!” 孩子觉察了妈妈的不在意,撅着嘴说:“妈妈,你都没有注意听我说话,你都在敷衍我!” 上面这个场景不是我虚构的,而是曾真实地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也是他小时候最常抱怨和投诉的我的罪行——妈妈总是心不在焉地敷衍他。 ·倾听的第二个诀窍是——亲密的肢体语言 弯下腰来、蹲下来、坐下来,抱着他、看着他的眼睛、拉着他的小手、搂着他的肩、摸摸他的头、顺顺他的头发,听他说话。 有一部由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主演的电影《妈妈咪呀》(MammaMia),剧中有一幕让我每回看了都非常感动,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茱莉·瓦尔特斯(Julie Walters)饰演的女儿出嫁的那天早上,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母亲在房中为新嫁娘梳妆打扮的场景。镜头中,女儿撒娇地蜷在妈妈的怀里,由妈妈为她涂 上脚趾甲油。那幕场景准确地传递了女儿和母亲之间浓郁的亲情,即便隔着银幕,我也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情感。这是我很羡慕的沟通方式——用亲密的肢体语言来 传递爱意和浓情。 所以,趁着孩子还小,趁着他还愿意被你拥入怀中,趁着他还愿意什么都告诉妈妈或爸爸的时候,别浪费时间,好好享受它!衣服可以明天再洗,工作可以稍后再补,孩子的亲密情怀,却稍纵即逝! ·还有,要注意礼貌,不要嘲笑他 半大不小的孩子非常敏感,自尊心也非常强,大人只要流露出“好笑”的表情,都有可能被他们解读成“嘲笑”,而让沟通的桥梁断开。所以,如果孩子说出了很幼稚、很令人惊讶甚至担忧的话,一定要学会不动声色地继续听他说完,也要学会控制自己不立刻纠正或斥责,等他全部说完了,聊天也聊完了,再找时间、找方法慢慢地引导他。 我儿子15岁那年从英国放暑假回来,在一次聊天中,我有点假装地随意问他:“你有没有女朋友啊?”儿子郑重其事地想了想,回答说:“还没有,不过我已经亲过6个女生了!”我当时听了差点没有从椅子上跌下来,不过,我没敢作出任何反应,只是又假装淡然地问:“哦?已经亲过6个女生了啊,那后来呢?”儿子说:“没有后来啊!反正她们都很丑!”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开始一一描述这几个女生难看的地方,有的青春痘太多,有的屁股太大,有的牙齿有点暴突,而我,就真心地和他一起讨论,笑得东倒西歪地听他夸张的描述。一直到最后,我才又云淡风轻地说:“哎!你知道亲过以后就不能继续再做什么了吧?”儿子说:“放心!我知道,我又不是傻瓜, 我们老师说了,我们现在还太小,还不能负责任呢!”
·如果沟通的门已渐渐阖上,可以用“请教他”的方式,来打开这扇门 这个方法对10岁以上的孩子尤为有效。我不止一次教被孩子拒之门外的父母这个方法,也都屡屡奏效。 你可以找个生活中或工作中让你困扰的问题,找一段稍长一点的时间,郑重其事地请教孩子,问他,如果他在你这个处境中会怎么做。通常孩子在看见父母遭遇困难时,绝对会愿意立刻伸出援手。运用这个方法有几个好处: 第一,孩子由此知道父母的工作生活和其中的辛苦;第二,孩子会感到很骄傲,认为自己有价值,是个对父母和家庭有贡献的人;第三,孩子会认为你重视他,认可他,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自我认同;第四,你打开了和他讨论与沟通的门。 不过,这样做并不只是为了和孩子搭上话,而是真心的请教和讨论。因此,当孩子提出他的见解和看法时,我们一定要虚心地听,真诚地和他一起讨论,即使他说的方法并不可行,也是要在讨论之后共同得出的结论,而不能立刻主观地否定或推翻。事实上,很多时候,经过这番请教和讨论,做父母的会惊讶于孩子的成熟 和懂事,发现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对父母来说,也是莫大的宽心和安慰。 ·建立安静的亲密聊天时段 儿子自从10岁到英国念书以后,我们母子见面的时间骤然减少,遑论一起聊天的时间。为了不影响我们的感情,我设计了一个叫做“母子深情对谈”的亲密 时段。每次我到英国去陪他住几天,或者他放假回家,我们一定都会有好几次“母子深情对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做任何事,只是躺在床上聊天,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甚至整夜聊得都不睡觉。因此,到现在为止,我最自豪的一点就是,我们母子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爱情生活上,几乎都无话不谈。 所以,如果你很幸运地每天都能见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就抽出一段亲密的聊天时间,每天一次,每个星期一次,甚至每个月一次都行,只要在这段时间里,能够心无旁骛,不再忙东忙西,而把全部精神和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回答他的问题、回应他的情绪、聆听他的苦恼、分享他的欢乐。那么,这段亲密聊天时光所带来 的理解和情绪抚慰的能量,就足以帮助他应付繁重的课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以及获得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了。
我小的时候,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不懂得赞美孩子,“慈母出败儿”是当时教育的主流认知,所以欠缺夸奖和鼓励的我们,个个胆小而缺乏自信。可是当西风 东渐,亲子教育专家终于让中国父母了解了夸奖的重要性之后,形势似乎又有些“过犹不及”地一发不可收拾,弄得现在的孩子个个除了还是胆小缺乏自信之外,同时又自我感觉良好得没法面对失败和处理挫折。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我一致,认为现代的家长又落入了另一个“过度赞美”或“不当赞美”的误区,把爱的教育误当成毫无分寸的赞美,所以才让孩子在泛滥的赞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所以,学会赞美,也是爸爸妈妈要学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赞美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赞美得“到位” 这是我在上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常常会告诉销售人员的一件事——范围太大的赞美,等于没有赞美。在现在这样一个情感表达自由开放的社会里,赞美和接受赞美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因而赞美往往就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强度和能量。 我们先看看以下这两组对话: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我尤其喜欢这棵大树,你看,叶子画得多好啊,我都能感觉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我也喜欢你的用色……” 妈妈:“最近你表现得不错!” 妈妈:“那天在学校里妈妈看见你和同学说话,我觉得真的很骄傲,我听见你问候同学生病的妈妈,我那时就觉得你长大了,将来一定是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你看见了吗?如果我们在赞美他人的时候,能明确地指出原因,明确地说出令我心生赞美的理由,那么你的赞美就能让被赞美的人感受到这不是虚与委蛇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赞扬,这对被赞美的人来说,是多么感动和开心的事。另外,如果我们能说出具体的理由,还能让被赞美的人知道你认同他的哪一部分价 值,这不仅让他对自己更有自信,也更愿意继续去实践和完善这个价值。 至于这种赞美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我相信不需要我再赘述,你们一定都能明白。我只强调一点,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或多或少在寻求父母的认同,而这种对父母认同的渴望,在孩子五六岁时就开始发展得尤为明显,所以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就尽量满足他们。 所以,“到位”的赞美,就是多说些细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不管年龄有多大,都喜欢听到别人在赞美自己时多说些细节。例如,如果称赞一个女人漂亮,你说:“你真漂亮啊!”她听了会高兴,但可能会想你只 是客套,或者安慰她;可如果你说:“你真漂亮啊,尤其是你的眼睛,又黑又亮,睫毛又长,每次我和你说话,都不能不看你的眼睛,它们真是太漂亮了。”我保 证,经过你这么一赞美,她从此会对自己的眼睛更有自信,而她也就更愿意和你做朋友了。 所以,每次要赞美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尽量说出他值得你赞美的细节,也要尽可能多地描述自己因为他的这些优点而感受到的快乐和骄傲。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前面我说的两种好处——感受到真诚和增强自信之外,他也会因此知道父母的价值观,以及父母希望他能做到什么。 到位的赞美是可以练习的,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学习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常带着他做一个游戏——“赞美比赛”。我让他选出这个礼拜他最想赞美的人,可以是表哥表姐或表妹,可以是奶奶或外婆外公,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爸爸或妈妈,而我,也选出一个想赞美的人。 接着我俩一人拿一张纸,在纸上写出我们想赞美那个人的理由,然后我们开始进行辩论比赛,看谁推举的想赞美的人,更有理由成为那个星期的“赞美之星”。 通过这个游戏,我可以从儿子辩论时所列举的理由中,很巧妙地知道他最在乎什么、他的价值观、他这个星期的活动内容、他的情绪状态,甚至他遭遇的不愉快。此外,我也可以在辩论中带着他,帮助他练习欣赏别人的优点和“会说好话”,奠定他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视角和能力。 但是,切记,言之有物的赞美必须是有度的,不要为赞美而赞美 自从亲子教育专家鼓励父母要多赞美孩子以后,向来不会赞美孩子的中国父母,受教之余,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有些时候又变得过度赞美,浮滥的赞美反而成为孩子不敢尝试、裹足不前的绊脚石。 举个在家里最常看见的例子: 3岁的妹妹在客厅茶几上涂鸦,无意间画了几撇她自己都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的图案。妈妈看见了,为了鼓励妹妹,便故作激动状地拍手叫好:“画得真棒!妹 妹真聪明!”一旁的姥姥看见了,也跟着鼓掌称好。傍晚爸爸下班回到家,妈妈兴奋地告诉爸爸今天妹妹有多能干,爸爸于是又鼓掌叫好一番。妹妹很兴奋,继续涂鸦。 接下来的几天,相同的场景又出现了几次,可是妹妹在连续开心地画了几天之后,突然就不再喜欢画画了。妈妈和姥姥觉得很奇怪,问妹妹:“你不是很喜欢画画吗?怎么不画了呢?”妹妹撅着嘴,摔掉彩色笔说:“我不喜欢画画!” 你知道问题有可能出在哪儿了吗? 一开始,妹妹确实觉得兴奋,也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而且她知道,只要她画画,妈妈和姥姥就很高兴,就说她是聪明能干的好宝宝。可是她还小,或许是她的绘画能力有限,或许是她根本不知道该画些什么,又或许是她根本就不喜欢画画,于是她很担心,担心她的“不能干、不聪明”会被妈妈和姥姥发现,而发现之 后,她们就会不再喜欢她了。所以,她就拒绝再画画,并且说自己不喜欢画画,免得继续再画下去,露出马脚就麻烦了! 因此,有的孩子起先喜欢弹琴,后来学着学着就不喜欢了;喜欢绘画,学着学着又不喜欢了;喜欢溜旱冰,后来连旱冰鞋都不愿意再碰一下了。而这些孩子在父母口中“真让人操心,做什么、学什么都没有个定性”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度、没有节制的赞美令他们心生担忧。 所以,赞美要“有节有度”,而且要“理由充分” 3岁的妹妹在客厅茶几上涂鸦,无意间画了几撇她自己都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的图案。妈妈在一旁看见了,开心地说:“呀!妹妹真棒,能拿笔在纸上画画了。姥姥您看看,妹妹现在拿笔拿得多稳哪!您看,她这条线的颜色,多好看哪!” “呀!妹妹真棒,能拿笔在纸上画画了!”赞美她确实有的成就:“能拿笔画画”,而不是“画得真棒”。 “姥姥您看看,妹妹现在拿笔拿得多稳哪!”——这个成就,是她目前可以达到,继续努力练习还可以进步的。因此,给了妹妹继续努力的目标。 “您看,她这条线的颜色,多好看哪!”——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有了这个充分的理由,妹妹就知道画画不仅要画得像,漂亮的色彩也是要素之一,而她,是具有这个能力的。 此外,我很希望爸爸妈妈能理解,我们不能为了赞美孩子就“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会带来几个结果:一是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骗他、哄他的,他由此也就顺 着学会了说瞎话来哄人;二是过度赞美让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自我膨胀,不能应付没有赞美时的失败挫折;三是当孩子确实不具备该项能力时,因为我们的赞美,他害怕让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爱,因此可能会焦虑难安,更受挫折。 此外,赞美有很多方式,令对方最受用的赞美才是最有价值的 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的孩子对奖赏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为了让赞美更具强度和效力,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喜欢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赞美他,有些孩子却对此觉得尴尬得不行;有些孩子喜欢物质上的奖励,有些孩子却只喜欢亲密的拥抱和亲吻。这些都和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和他们对快乐感受的 诱因有关。 所以爸爸妈妈最好平时就能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哪一种赞美方式是孩子最喜欢的,哪一种又是我们最喜欢的。当大人孩子都知道对方最喜欢、最受用的赞美方式之后,才不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对方身上,赞美也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和强度。 读大三时我在一个国际学校辅导室里实习,有一次辅导室配合学校的春游活动去爬阳明山。当时那个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除了来台湾工作的外国高级白领之外,还有很多都是颇有成就的海归学人。那天中午,我们带着几十个小学生到一片绿草如茵的野营区野餐,坐定后,孩子们很快地从背包里拿出家长早上准备的野餐 盒,唯独有个念小学二年级的男孩,迟迟不肯把餐盒拿出来。 我悄悄地把他带到一棵背着同学的大树底下,蹲在他身边柔声问他为什么不把餐盒拿出来。这个有位在法律界赫赫有名的优秀母亲的男孩,扭捏地说:“因为 今天早上我妈妈在我的餐盒上绑了个红色的大蝴蝶结!我在半路上拆了半天都拆不掉!”我强忍住笑意,问他为什么妈妈要绑个红色的大蝴蝶结呢,他说昨天晚上家里有背唐诗比赛(这些孩子虽然是中国人,但因为出生在美国,中文基础都很差),他赢了妹妹,妈妈为了奖励他,也为了让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光荣,所以就在他的 餐盒上绑了个代表荣誉的醒目标志。可是妈妈眼中的荣誉标志,却是这个8岁小男孩不愿承受的尴尬和丢脸! 所以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赞美和奖励孩子?请记得一个原则,接受赞美的人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所以它的前提是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满足父母的需求和想法。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0 , Processed in 0.06547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