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和父母分享如何更加有效地说服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主要内容就是和孩子谈话的时候,不是使用直接问句或者反问句引导,而要多使用选择题提问。比如说,如果孩子在看电视,而父母希望他去写作业,可以说:“你选择先写作业还是先吃饭?”因为无论是孩子选择了写作业还是吃饭,都会离开电视,从而达到父母的期望结果。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在我家里发生在我和女儿身上的事情,实在忍俊不禁,想和大家分享。同时,也借此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关系中“说服”他人的一些想法。 案例 女儿在看电视。 我用书上建议的话问她:“你是选择走着去卧室睡觉,还是跑着去卧室睡觉?” 按照书上的说法,如果孩子面对我们的问题有所回应,应该是走着或者跑着去睡觉了。 而我的女儿———童童,抬头看了一下我,安静地说:“我选择过一会儿走着去!” 然而,继续把脸转向电视。 天哪,这个“过一会儿”一下子就把我的选择性提问设计的陷阱给掀翻了。 当时我忍不住大笑,然后和女儿分享了我的试验过程:“我想用这种方法让你去睡觉,你怎么不上当啊?”女儿听了也哈哈大笑,然后对我说:“妈妈,谢谢你的关心。这个动画片太好看了,大概十分钟会演完,然后我就去睡觉,你放心。”于是,我还是使用了我原来的协商双赢的办法,接受了孩子的想法。 这个故事以孩子不到十分钟后自己关电视上床结束。 选择试提问的引导方式,其实在以前非常多地被运用于职业营销的销售话术中。然而,在孩子这里却没有达到效果。孩子大不同于我们,这么简单地跳出了我们的设限范围,我想更多的原因是我们成人的思维受限了却不自知,因此少了很多的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问题的说服术,遵循了一些催眠原理在里面,并且在全世界各地都被分享,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关键是,他们可能更多适合于成人世界,尤其是那些正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对于选择有困难、或者对于自己的想法了解不够;而对于一些在家庭教育中比较被允许自由选择的孩子似乎不太有用。比如说我的女儿,这种技巧大部分时候,尤其在关键时候都不太好用。 技巧是为心准备的。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在面对孩子和他人的时候,心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想要控制、还是想要双赢? 想控制的想法,往往来自于在这个事件下藏着更深的一个问题,比如,我自己想让孩子赶快睡觉、自己好去做点什么;比如,我不能让旁人感觉我管不了自己的孩子、被人看做是无能的;比如,我无法接受别人对我的异议等等;还是我们真的仅仅是出于对孩子利益的考虑?如果我们无意把一个不属于、或者不完全属于这个事件的情绪和认知加在对方的当事人身上,就可能对于解决结果有影响。要么是对方行为的改变效果减弱,要么彼此的关系受损。 因此,我想说的是,所有的技巧都有它的效果,只是要用在不同的时候。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赞叹孩子的自由天性带来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因由会产生更多于成年人的创造力和选择的可能;同时,对于成人来说,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就去加以引导,可能使用技术的效果大大减弱。 对于一些紧急事件,是可以用这样的引导技巧的,然而如果想要让孩子不形成依赖思想、更长久地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长期使用这个方法是不合适的。 对于孩子来说,他为小,我为大。建议大家在借鉴各种技巧方法的同时,还是要多用心去了解孩子、让孩子呈现他的自我成长的力量状态下,尽量协商共赢。 否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控住了什么,真相却可能是我们失去了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59 , Processed in 0.06700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