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将亲子沟通导向不同的方向,而这将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小松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同学打架了。 回家后,我见他满脸“挂彩”,脸上、手上都有好几道红的伤痕,我有些心疼,也有些生气。 但我意识到,这是教育儿子的好时机。于是,我冷静下来,开始了我的“问题教育法”,就是用提问题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错误,来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了解正确的做法。 “发生什么事情了?疼不疼?”我没有指责他打架,没有劈头盖脸地批评他为什么又惹事。 “鹏鹏要玩我的游戏机,我不同意,他就过来抢,我就打了他一拳,然后我们就打起来了。”小松依然愤愤不平。 “我知道你很生气,那我问你,打架好玩吗?解决问题了吗?”我仍然将几个问题扔给小松,我要让他自己思考。 “也不好玩,他的手指甲划了我好几道口子,很疼,还把我的游戏机给弄坏了。游戏机坏了,谁也玩不成了。”他还是心疼他的游戏机。 “事情已经这样了,该怎么办呢?” “你们帮我把这个游戏机修一修,或者再给我买一个。”小松想的依然是他的游戏机。 “这个没有问题。你和鹏鹏打架这件事怎么处理呢?”我不知道鹏鹏被打到什么程度,不知道这次打架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关系。做父母的想的总比孩子想得多,孩子却不管这些。 “……”小松有些不明白我的问话,“打了就打了呗,我和鹏鹏还是好朋友。” 也许我小题大做了,没想到孩子这么“洒脱”。 “以后要是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比打架更好的办法呢?”我还是希望小松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一点教训。 “我知道,你会说,打架不好,我知道了。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先和他商量一下。”小松想了想,这样回答我。 这次交谈,是比较轻松的。如果我不是提问,而是上来就是一通批评教育,就可能会让小松感到紧张而不快。 提问式比说教式、指责式的沟通更有效,更有利于引导孩子去表达真实的自己,更利于真正地解决问题。 当然,提问是有技巧的,不是胡乱发问。父母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将亲子沟通导向不同的方向,而这将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经常用提问尤其是开放式的提问,来激励他们自己表达。孩子良好的表达能力,让我们的沟通也变得相对容易。 孩子小时候,带他们去公园玩,回来后,我会问他们:“今天去公园,看到了什么好玩的动物,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 然后,孩子可能会说:“我看到了美丽的孔雀,它的长尾巴好漂亮。” “有个小姐姐还要吃一支雪糕,妈妈不给她买,她就哭。小姐姐不是好孩子,好孩子不吃很多雪糕。” 孩子淘气了,我批评了他,然后我会问他:“妈妈批评了你,你有什么想法?” 孩子受了委屈或被我们误解了,我会问他:“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委屈,告诉妈妈好吗?” 我让孩子去做某件事,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我都会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当孩子不想做某件事,而我希望他去做时,我并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讲很多做或不做这件事的道理,而是问他:“你为什么不想做?告诉我你的理由好吗?” 庆幸的是,这种提问的交谈方式,让我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总是很顺畅,也很愉快。 做了很多年的教育工作,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让孩子的心灵健康而快乐,这是教育获得成效最根本的一点。 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我常常会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孩子说出心里话,以此来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 小语10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我担心小语在的时候,我与客人的交谈会受到影响,于是吩咐小语去超市买些酱油和醋。 但小语很不高兴,慢腾腾地挪动脚步,撅着嘴。 在去卧室拿钱的时候,我问小语:“怎么了?不愿意去超市?还是有什么话要说?”小语支支吾吾。 “有心事?”我迷惑不解。 “妈妈,其实我很想听大人们谈话,我觉得听你们说话,我可以知道很多事情。可你却总是在这个时候将我支出去。”小语终于小心翼翼地说出了心里话。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她不高兴。 “好吧,那先别去买东西了,去给客人倒茶吧。” “哎。”小语欢快地跑去了客厅。 与孩子沟通,父母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指责、训导。 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有利于沟通顺利进行的问题,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问题,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的问题。 通过提问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父母与孩子继续有效沟通的基础。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58 , Processed in 0.05836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