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用“写实方法”教育女儿-学龄前-家庭教育

2015-4-23 06:03|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8| 评论: 0

摘要:   【人物档案】   徐静斐,国际蚕桑学界知名学者。1929年11月出生,祖籍江苏宜兴,是中国画坛宗师徐悲鸿的长女。1949年1月参军,同年4月随军南下参加南京市军管会工作,1954年考入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蚕 ...

  【人物档案】

  徐静斐,国际蚕桑学界知名学者。1929年11月出生,祖籍江苏宜兴,是中国画坛宗师徐悲鸿的长女。1949年1月参军,同年4月随军南下参加南京市军管会工作,1954年考入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蚕桑专业。1956年后一直在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一。1984年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徐静斐为人正直、刻苦勤奋、生活俭朴、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将南京徐悲鸿故居遗产捐给南师大作美术系作奖学金,又动员子女将唯一一幅徐悲鸿奔马捐出成立安徽省徐悲鸿教育基金会。1992年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世界名人辞典。1996年离休后,在原先父亲指导的基础上学习书法、绘画,每天作画长达12小时,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大奖赛获奖。

  2011年3月8日下午,一首悠扬的英文版歌曲《雪绒花》从安徽农业大学礼堂飘出,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女儿徐静斐唱起这首老歌,歌词曲调依然记忆犹新。徐静斐的另一个身份是安徽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徐静斐老人精神矍铄,一件黑底红花的丝绒外套,花白的头发整齐地别在耳后,白皙的皮肤透着淡淡的红晕。与人交谈起来,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谈起父亲徐悲鸿,她有说不完的话。

  1 从勤学苦练中读懂坚持的可贵

  1895年,父亲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乡村小镇的贫寒画师之家。祖父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裱字卖画补贴家用。平时家里挂满了字画,幼小的父亲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温和地拒绝了。

  徐静斐说,父亲曾对她说,自己七八岁时便去帮人放牛。艰苦的环境让少年徐悲鸿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出于对绘画的喜爱,他无论在做何种农活时,都会习惯地找一截木棍,有模有样地在地上画着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

  徐静斐听家人说,父亲8岁时的一天,外乡的一个朋友来家中拜访祖父。那天祖父正好出门了,只有父亲一人在家。看到祖父不在家后,那人便走了。“当时的父亲虽然不能叫出那人的名字,却将那人的头像画在手心。”她说,“祖父一回到家,父亲便将手心的画给祖父看,祖父一眼便认出了那人正是一个远房亲戚,并连称父亲画得好。”

  9岁时,父亲开始跟随祖父习画。祖父让他每日午后临摹吴友如的石印界画人物一幅,并学设色。自此,父亲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并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绘画。在祖父的点拨下,父亲对绘画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多年来,父亲省吃俭用,将挣的钱全部用在绘画学习上。在父亲17岁时,祖父得了重病,父亲独自挑起全家8口人的生活重担,在宜兴的3所学校同时担任图画教师。这3所学校离他家有30多里路,父亲总是徒步往返于3所学校之间,从来舍不得乘船和搭车。因为家里无钱供父亲读书,父亲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也谈不上学历和文凭,为此常遭人奚落。但是他并没有绝望,19岁时祖父病逝,父亲只身来到上海闯荡。

  1917年,22岁的父亲得到了赴法国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的机会。这一学,就是8年。父亲在留学期间,时常每天只带两片面包,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一待就是一整天。“父亲经常临摹宫内的名家名作,有时画着画着便忘记了吃饭,他的胃病就是那时患上的。”后来在柏林,父亲整天在动物园不食不饮画狮子,游客以为他中了魔。8年的留法生涯,让父亲在熟稔国画的基础上,系统学习了素描、速写、水彩油画等西方画技,为他成为一名技融东西绘画巨匠奠定了基础。1933年,父亲应邀赴法、德、比、意、苏等国举办中国近代绘画作品展览及个人画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循循善诱教女儿快乐学习

  徐静斐是个早产儿,因此父母格外珍惜。父亲为她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lily(丽丽),这个名字的外文意思是百合花,父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瑕。静斐这个名字是后来取的。

  童年时代的徐静斐是在南京中央大学度过的,那时父亲正在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授。父亲工作虽然很忙,但对子女的教育仍然抓得很紧。徐静斐3岁时,父亲便教她背唐诗,4岁时教她学法文。

  l934年夏,徐悲鸿从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归来,十分忙碌,家中也因此不能按时吃饭。遇到这时候,静斐急切地盼着爸爸回来。

  一天,父亲刚踏进家门,静斐就高兴地扑到爸爸怀里说:“爸爸,饭菜都凉了。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父亲亲了亲女儿那圆圆的脸蛋:“饿得直叫也不能忘了老规矩哟!”“没忘,法文字母我都会背啦!”父女俩走进屋里。墙上贴着法文字母表,静斐用悦耳动听的声调熟练地背了一遍。然后把头一歪,得意地说:“爸爸,我可以吃饭了吗?”父亲摇着头,微笑着对女儿说:“今天还得增加一个新节目。”静斐叹了口气说:“可我的肚子直叫呀!”“忍耐点,让它再叫一会儿。”父亲说,“丽丽,你能把字母默写下来吗?”丽丽自信地点点头。父亲说:“若是一个字母写得不对,我可要刮你的小鼻子哟!”可调皮的静斐趁爸爸不留神的功夫,先踮起脚,用手指在父亲的鼻子上勾了一下。父亲笑道:“你这个小丽丽,又占爸爸的便宜啦!”父亲说一个字母,小静斐写一个字母。爸爸一念完,她就写完了。父亲满意地给她打了100分。

  小静斐高兴地拍着手跳起来。

  “丽丽,你别高兴得太早了,还得背诵一首唐诗呢!”“那好,我就背诵李贺《雁门太守行》吧。”小静斐站好姿势,一本正经地说:“背错的地方,请爸爸徐先生指正。”

  “你看,又和爸爸开玩笑了。”

  小静斐提高嗓门背诵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父亲笑了,说了声:“蛮好,请吃饭!”父女一起乐了起来。

  吃饭时,如果发现孩子把饭粒撒在桌子上,父亲总要孩子们拾起来吃了。并且经常教导孩子们说:“你们天天吃着雪白的大米,却不知道艰难,这可不行啊!”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徐静斐从小养成了爱学习、能吃苦的好习惯。

  3 做人要像作画一样求真

  “父亲并没有用过多的言语告诉我如何做人,但我从他的言行中学到了许多。”徐静斐说,“父亲一生求真务实的人格如他的画格般闪耀。”

  在静斐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次,和哥哥跟着父亲和他的学生去四川青城山写生。山顶上雾霭蒙蒙,徐静斐跟其他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画着山头对面的红砖瓦房和绿树果园。一会儿功夫,自觉画得不错的她把作品拿给父亲看,没想到却遭到了父亲的全盘否定。“山对面瓦房的一块块砖瓦的轮廓你都能清晰可见?你觉得这样真实吗?”说罢,父亲让她重新将那片瓦房画成虚态,并告诫她,“真就是真,虚就是虚,不必刻意隐瞒或表现,作画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

  从那以后,这句话成了徐静斐的行事准则,她说就是这句话让她受益一生。

  徐静斐说,父亲治学严谨,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徐静斐回忆说,上世纪40年代,父亲担任北京艺专校长时,一个衣衫褴褛的穷孩子从西北老家徒步几个月,赶去北京向父亲拜师学艺。“当时那孩子到了我们家门前,身上又脏又臭,但是怀里揣着一叠自己的作品。父亲将画卷打开,看到他的作品后,眼前一亮,连称他天资过人。”她说,父亲将他带回家换洗衣服、吃饭。随后的日子,父亲让他一面在课堂旁听,一面在学校里刻钢板挣钱。一年后,挣得学费,小伙子成功考上了北京艺专。后来,小伙子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奋学习,成长为一位有名的大画家,他就是韦江凡。1947年,南昌实验小学刘勃舒写信求教于父亲,父亲每次都亲自指点,共通了十多封信,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被称为具有“蜡烛精神”的艾中信在父亲身边任助教,在油画创作中多次获得父亲的指导,后也成了桃李满门的美术教育家。父亲用他那颗滚烫的爱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新人。

  4 父亲言行激励女儿一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父亲的人格鲜明,当年,他拒绝给蒋介石画像时是如此的干脆。同时,他又心系国事,关心民间的疾苦。为了营救共产党员田汉,他不顾个人安危,奔走疾呼;为了宣传抗日,不顾劳累,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并和泰戈尔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这便是父亲人格的魅力。

  静斐13岁时,随着父亲徐悲鸿来到重庆,进入沙坪坝的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48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金陵女子大学医学预科班,准备去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母亲蒋碧微反对女儿学医,便通过关系,将女儿从医学预科转到了外语系。

  徐静斐在学习上非常刻苦,一年之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了饮誉金陵女子大学的高材生,同时还担任一年级学生会的学习部长。受金陵女子大学地下共产党员的影响与帮助,徐静斐积极参加了金陵女大的“读书会”,这是一个由进步学生组成的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在这里,徐静斐读了不少进步书刊,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之后不久,她接到了一份中央党组织同意她去解放区的通知,就这样,徐静斐告别父母投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1949年4月,徐静斐随中央一野战军党委派遣的金陵南下干部支队,参加接管南京的工作,不久又被派往安徽工作。1954年,安徽农学院招收一批调干生,徐静斐毅然报了名。此时,她正怀着她的第3个孩子。肚中的孩子已有8个多月了,她的脚肿胀得连鞋都穿不上,当她挺着一个大肚子走进考场时,在场的人都用一种惊奇的目光望着她。不久,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安徽农学院录取。

  在农学院几年的学习期间,徐静斐既要带孩子又要读书,还担任班上的主要干部。在校期间,徐静斐总以父亲为榜样,常常想到父亲在法国留学时,每天只能吃两片面包,就能坚持1十几个小时的学习。于是,她就咬紧牙关,克服了眼前的所有困难,终于在毕业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而留校当助教。

  此后,徐静斐虽说有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但她的人生道路仍然是十分艰难。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每一次政治运动一来,她几乎都要受到打击。原因是因为母亲蒋碧微解放后去了台湾的缘故。在那些日子里,徐静斐仍然一丝不苟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终于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自己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农学方面的专家。

  1963年,徐静斐在研究蚕神经内分泌的过程中,发现了蚕的另外两群新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她的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蚕学研究界受到了重视,并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79年徐静斐开始从事遗传距离预测水稻杂交优势的研究。1981年,此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农业部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83年,她带着一篇用多元分析预测水稻杂交优势的论文赴印度新德里参加第15届世界国际遗传学大会,在会上她应邀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她的研究立即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徐静斐的这一研究成果,也填补了国际多元分析预测作物杂交优势的空白。因此,徐静斐198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徐静斐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父亲的风格,生活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然而她对别人,对社会从不吝啬,总是竭尽全力帮助他们。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静斐为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希望工程、春蕾工程以及扶贫赈灾捐献的财物及人民币总共价值65万多元。1994年,徐静斐因扶贫成绩突出,获国家科委颁发的“振华扶贫服务奖”。

  1996年,从教学科研岗位退下来的徐静斐教授并没有闲下来,或许是自幼受父亲遗传基因的影响,她重新拿起了画笔,每天起早贪黑地刻苦习画,很快就会画各种花鸟画、工笔画及其他一些小写意画。“我喜欢临摹父亲的马。画了十几年,作品也有2000多幅,但只要我还能画得动,我就会一直画下去。”徐静斐说。

  (本报记者张萌根据《徐悲鸿一生》、《徐悲鸿女儿回忆往事》整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56 , Processed in 0.06804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