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人说:不对,母亲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其实,这些话都不错。既是第一任,也是终生的。家长作为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所有的好孩子都是家长教出来的。 但是,这些话说的只是母亲的重要性,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时候教?没有说。父母们需要的是方法! 家长表现:往往对孩子要求严,对自己几乎没有要求。 孩子表现:认为父母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来要求我。 家教效果:这种类型的家长,总是遭到孩子的抵制,甚至对抗,家长的教育指令收效甚微。早期诱发方法对家长的要求比较高,家长如果不学习、不提高,难以胜任。 解决办法: (1)家长自我提高,是家教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非具备不可。因为只有家长知道怎么做,才能教孩子怎么做;只有家长掌握了方法,才能训练孩子;只有父母之间首先沟通一致了,不是一个说东、一个说西,相互拆台,才能形成统一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家长善于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孩子才能准确理解家长的意图。家长水平不高,提供不了上述条件,不能在家庭中作表率,失去身教的资格,就无法实施早期诱发。 家长今天的偷懒、失误或者失职,可能将断送孩子未来的前程。所以,提高家长的素养、能力、水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们看到,在家庭里,父母教育孩子就是一场场没有剧本的情景剧。这种情景剧没有彩排和预演,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而且没有一场是重复的。 这种情景剧的导演,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如果家长们不及时进行学习是无法控制剧情发展的。如果放任自流,情景喜剧就可能变成一场场悲剧。许多家庭教育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家长的素养、能力、水平低。 1987年12月21日,四年级小学生夏斐因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低于90分并隐瞒了家长,竟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 难道是这个母亲不爱她的孩子吗?恰恰正是她非常爱她的孩子。为了孩子,她不惜辞去工作;为了孩子,她辅导孩子功课从不厌烦,从不马虎;为了孩子,她一日三餐为不吃面食的孩子做米饭;为了孩子吃水果,再贵也要买,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为了孩子,她从不让孩子干一点儿家务。最后,她选择“自杀”来表示一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儿子无以言表的歉疚。 这位母亲在她的遗书上忏悔说:“我后悔,不该用打的方法教育他……” 其实,她真正应该后悔的是不应该把孩子送到老家寄养了长达7年的时间;真正应该后悔的是在把孩子接回家后,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融洽、磨合亲子之间的感情;最后才应该后悔用“打”的方法!如果她与孩子一直在一起,如果她知道如何弥补疏远的亲子关系,如果她能够学习,她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 但是,没有人告诉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没有人提醒她需要去学习! 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再也不能让这类悲剧重演了!母亲们,为了孩子,抓紧时间学习吧!提高家长的素养能力水平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成功的父母不是天生的,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习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再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孩子,是努力而成的。 什么工作都要上岗证,唯独做父母的不要上岗证。我们许多父亲、母亲都是“无证上岗”的。孩子没有向我们父母要上岗证,孩子们也没有责怪我们:“既然你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为什么把我生出来?”今天,为了孩子,我们应该自己给自己把关,力争上岗后合格。 其实,做合格的父母并不难,只要你愿意学习。只要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就一定能天天向上。 (2)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 目前,很多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处于抵触、矛盾,甚至对抗的状态,究其原因,有两种情况: 其一,父母能做到,但想不到要做,或者根本不愿做。这类家长一定要改变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的,首先要自己做到,否则早期诱发不可能见效果。 其二,孩子往往以教育家的水平来要求父母。孩子的这一要求,就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是可以理解的,但确实有些过分,家长也会感到委屈。 要化解亲子关系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除了我们在上面第二节的“亲子关系”条件里讲到的之外,家长还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有四层含义: 首先,以身作则就是父母要当表率,身教胜过言教。 在这一点上,少年大学生沈宇的爸爸很有体会。沈宇的爸爸,学历低,在轻工业专科学校当图书管理员。沈宇打记事时开始,就看到爸爸下班一回家就坐在桌前“叽里咕噜”地念书,后来才知道爸爸是在学英语。 “爸爸,你到底为啥要学英语啊?”沈宇也不知道这样问过多少次了。 后来,爸爸见沈宇已经有些懂事了,就把他带到图书馆,拿出几本外文书,对他说:“你看这本书上写的都是外国字,爸爸如果不认识这些字,就没有办法向读者推荐和介绍外文书刊了。” 沈宇这才明白,爸爸是为了把工作做好。爸爸接着说:“你不是想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吗?当科学家就要学好外语。”从此,沈宇也喜欢起外语来,让爸爸教他。 有一次,爸爸生病,要住院动手术。沈宇听说后心里很害怕,他猜想爸爸一定会痛得很。可是,当他跟妈妈一起去医院看望爸爸时,出乎他的意料,爸爸半躺在病床上,正捧着一本外文书专心致志地看呢,哪里像是在养病治病?妈妈见了,直着急,数落唠叨个不停。 爸爸却笑着说:“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回。躺在这里没事,不正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嘛。”一句话说得小沈宇心里很难受,他依偎在爸爸身边哭了起来。他被爸爸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回家后,沈宇就给自己订了个学习计划,一分一秒的时间都要抓紧。 有一次,沈宇身上长了个脂肪瘤,也要住院动手术。经妈妈好说歹说,沈宇才同意住院。去医院前,妈妈从街上买来了罐头、糕点、麦乳精等十多样好吃的食品,装了鼓鼓囊囊一大提包,准备带到医院给沈宇吃。没想到,到了医院妈妈把沈宇安顿好后,打开提包一看,竟然是一提包的书本。沈宇看着妈妈惊愕的面孔,扭过脸儿,“扑哧”一声笑了起来。原来是沈宇在来医院前悄悄地换了。 小沈宇学着爸爸的样子,一分一秒也不浪费。沈宇上中国科技大学后,不少家长问沈宇的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沈宇的爸爸很为难,怎么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沈宇的妈妈倒是体会很深,她对来访的客人说:“要说经验嘛,只有一条:孩子踩着爸爸的脚印走,爸爸是儿子的镜子,儿子是爸爸的影子。” 应该说,这话说得很中肯。不过,总还觉得没有点到实质之处。因为,在绝大多数家庭中,爸爸总是儿子的镜子,儿子也总是爸爸的影子。不是有许多儿子跟着爸爸学赌钱、学抽烟、学酗酒吗?这些家庭中,“镜子”不好,所以“影子”也歪了。在沈宇的家庭中,好就好在“镜子”有着明确的目标,是自觉的“镜子”,所以“影子”也就目标明确,也就很自觉。 这说明,不论你是否想过要不要身教、会不会身教,身教总是在发生、在进行着。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身教,才是以身作则,身教是无声的命令,只有正确的身教才会把孩子引向正确的方向。 其次,以身作则就是:要求孩子做的,家长要先做到。 比如,1987年暑假,我和孩子的妈妈正好都要去北京出差,就想把兄妹俩带到北京去玩玩,见见世面。这时有人告诉我们,到学校开个探亲证明,两个孩子都可以买学生票,可以省点儿钱。 但是,我们两口子商量,且不说这“证明”能不能开到,我们整天在家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我们自己怎么能这样干呢?我们或许会省下这笔钱,却会因此失去在家庭中讲话的权利,失去孩子的信任,而这信任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以后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孩子呢?于是,我们决定让兄妹俩买全票进京。 要求孩子做的事,家长要先做到,这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以身作则。 只要家长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了,家长要求孩子做同样的事情,孩子就不会逆反不做,孩子就会照着去做。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家长对孩子抓得再紧、说得再多、管得再严,孩子也不会口服心服地听家长的话。 再次,以身作则就是长辈们要意见一致。 比如,在家庭里,父辈和祖辈成员都会同孩子接触交流,这种接触交流无疑会对孩子有影响;同时,父辈和祖辈成员之间也会发生接触和交流,这种接触和交流虽然是长辈之间的交往,是各自的行为和语言,但和孩子同处在一个家庭之中,所以也会对孩子有影响,也是一种教育。虽然这种教育不是针对孩子有意去做的,但是这种教育是客观存在、潜移默化、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的。 家庭成员在管教孩子时一定要意见一致。实践中,许多家庭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常常外公外婆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无异于一场“世界大战”。最后又总是以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得胜(实际上是孩子得胜)结束。这是很糟糕的。 要知道,孩子虽然年龄小,却是天生的观察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不良行为毫无益处,还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还是夫妻俩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最后,以身作则就是家长有错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家长受到自身水平和能力的限制,过去曾经做得不好,甚至有错误,要有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实在做不到的事情,就明确地和孩子说,推心置腹地说:“爸爸确实水平不高,达不到你的要求,爸爸不是故意的,你的事情我们商量着办,你看怎么样?”孩子都是通情达理的,你说的在理,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亲子关系的矛盾也就化解了。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52 , Processed in 0.05322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