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稍大,有一个词就会在妈妈的嘴里不断出现——“不可以!” 不可以把手放到嘴巴里! 不可以爬高高! 不可以拿玩具扔小朋友! 不可以……不可以 早上醒来,我跟阿风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阿风,不可以赖床,快点起床。” 阿风:“我不要!” “不可以慢吞吞,妈妈时间来不及了!” 阿风:“我不要现在起床!” 于是,“不可以”和“我不要”之间开始了一场拉锯战。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说着“不可以”的时候,站在阿风的角度,那一刻,我真不是一个讨喜的妈妈。 我是“警察”:随时预防孩子闯祸! 我是“裁判”:不断地判断裁定孩子行为的是否正确! 我是“指挥”:随时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我跟阿风在一起的时候,没有给他带来喜悦与共鸣,只有乏味的评判与指令。 想起有那么一本书《大卫,不可以》,封面上密布着单词“NO”,文中每一页上都有一个大大的“不可以”。它们让我们感受着妈妈的焦虑与无奈。 为什么妈妈总要对孩子说“不可以”呢? 妈妈的反应肯定很自然:“因为孩子总是做不到啊!” 那么,为什么孩子总是做不到呢?为什么孩子总是执行跟妈妈指令相反的行为呢?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刺激的强度”。 如,我问朋友:“你想喝橙汁,还是喝胡萝卜汁?”朋友说:“我还是喝橙汁吧,因为我很不喜欢胡萝卜汁。”但是,我最后递给朋友的偏偏是胡萝卜汁,简直有点鬼使神差的味道。这是因为我的脑子记住的是朋友强调语气说的“胡萝卜汁”。 我们对孩子说“不可以”时,总是理直气壮、气势汹汹,说“可以”的时候,往往是温文尔雅,轻描淡写。 因为不同的语气,孩子记住的往往就是紧跟在语气强调的“不可以”后面的 内容,并且落实到行动! 还有一个原因,这仅仅是成人的“不可以”,孩子内心并没认同。 如果成人总是简单地说“不可以”,没有将这个“不可以”背后的原因给孩子说明白,没有和孩子的生活经验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孩子就不会把大人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要求,有的只是在成人要求下所作的一时反应。 想要减少亲子间的硝烟,我们应该这么做: 1. 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给孩子提要求时,先要想想他的年龄。你不能指望一个2岁的孩子能安静坐上半小时,不要看着朋友的孩子会用筷子吃饭了,你就赶紧要求你同龄的连使用勺子还有点困难的孩子“不可以把饭粒舀到桌上”。 2.用正面的引导替代负面的否定。 尝试着将所有“不可以”的指令,转化成“可以”的陈述。比如:看到孩子在墙上涂鸦,不要说“不可以在墙上乱画”,而是说:“我们一起在这张大大的纸上画画,好吗?” 不希望孩子在室内大喊大叫,不要说“不可以乱叫,吵死了”,说:“你听到妈妈放的音乐了吗?如果你声音轻一点,我们就能听到好听的音乐了。” 3. 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我们总对孩子说“吃东西时,不可以讲话”可大人在饭桌上经常相谈甚欢。那就该和孩子聊聊:吃饭时,什么时候可以讲话,什么时候不可以。孩子会告诉你:“吃鱼时不能讲话,因为有骨头,不认真吃会受伤的”,“嘴巴里有东西时不能讲话,饭粒会喷出来,很恶心的” 其实,孩子对世界完全有着自己的看法。大人不要急着说不可以,你给予的规则,远远没有孩子自己建立的规则行之有效。 观点: “不可以”是最简单直接的指令,它应该使用在对危险行为的紧急制止上,而不是频繁地运用在日常的亲子对话上。动不动“不可以”会把我们和孩子的生活搅得烦躁、乏味,甚至怒气冲冲。如果我们能静下心,和孩子一起发现,一起理解、一起制定行为法则,你可能会发现,原来孩子是那么的可爱、懂事。文/ 徐 冰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50 , Processed in 0.06689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