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以来,我一直有个问题在心中盘旋:我是否应该创办妈妈宝酷网?是否值得花大量的时间写育儿博客、亲子专栏,还到处奔波讲课。前几日,与儿子Ian的一段对话和刚接到的一位妈妈在博客上的来信又让我找到了3年前创业时的原动力。 上周从Ian学校回来,我与他谈起了未来几年的计划。以前他一直催我早点让他回到美国去,可以与他熟悉的小朋友一起上学。可那天当我问他: “妈妈不做 ‘妈妈宝酷网’了,陪你回美国念书好吗?” ““Why?” Ian立即惊呼,“不,不,妈妈,我觉得你还是再做两年吧。我喜欢你做妈妈宝酷网,喜欢你现在做的事情。我觉得至少你现在写博客、做专栏、做网站能改变妈妈们的想法,能‘救’一些孩子,他们太可怜了。” Ian会有这番“忧国忧民”的博爱,源自于他目睹了周遭一些同龄孩子遭受的 “家长折磨”:Ian的表弟从小被他妈妈用一把尺子一块手绢逼着学钢琴,尺子用来打手,手绢用来擦眼泪。他妈妈的信念很实在:小学前钢琴一定要考到六级,因为读书了就没时间攻钢琴了,而要全力以赴搞定奥数。而钢琴,奥数都是小升初有用的敲门砖。Ian不太明白这里面的细节道理,闻听了表弟的悲剧,于是便向我发出了SOS的求援。 真巧,昨天又接到了一位网友妈妈给我的来信。信中她口诛笔伐着目前国内的教育制度、学习风气,辞藻中满含愤慨但却万般无奈。虽然这是写给我的私信,但我很希望大家一同阅读: 尊敬的黄女士: 您好! 首先谢谢您给我回复邮件!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名字叫胡广垠,今年XX岁,是国企的一名普通员工,既没有深厚家庭背景,也没有名牌大学的光环,20世纪80年代接受的基础教育,那个年代基础教育的弊端就不必细说了。20多年后,当我的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又开始关注中国教育现状,孩子现在上四年级,深刻体会到20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从未改变,最起码是没有根本改变。 我从一位母亲的角度观察到以下这些现象,在幼儿园时,就开始教拼音、2位数的加减法,到了上学,语文讲课模式竟然和20年前一样,我儿子上二年级时说了这么一句让我感慨良多的话:妈妈,好好的一片文章让老师讲糟蹋了。每天学校安排的课很多时候都不能正常执行,科学、音乐、美术等这些所谓的“副科”经常被串成语文课,下课时间经常被占用,回家还要完成数量不少的家庭作业,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安排,课外活动非常少,看着孩子每天背着10多斤的大书包,亦步亦趋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听着孩子稚嫩的童声问我:“妈妈,我们学校怎么从来不组织出去春游呢?”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我能想象得到,如果孩子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初中和高中将在题海中度过,将在不停的考试和排名中度过,因为高考这根指挥棒一直未曾改变。这个违反人性发展规律的教育制度让我产生了带着孩子逃离的想法,可是我又能逃到哪去呢? 黄全愈博士的博客上一片文章提到中美教育差距20年前有20年的差距,20年后还有至少20年的差距,我也总是不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0多年过去,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而教育为什么还停留在20年前? 改革势在必行,可是怎么改?以什么方式改?个人怎么能参与到改革当中?我是真心羡慕您的2个儿子有你这么优秀的妈妈,有那样好的教育环境,毕竟在中国能把孩子送到那样学校的家庭还不多。作为妈妈,我多么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多想让他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创造力的人?这一切怎么才能实现呢?孩子的成长是等不起的。我在想,能不能有人尝试办一些私立学校,可以借鉴美国一些先进国家的模式呢? 同时接收了来自两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份的“求援”信号,一位是从未谋面的妈妈朋友,一位是我亲爱的儿子,他们代表了两代人的苦闷和迷茫,那位妈妈急呼创办私立学校来为孩子另起一个快乐的天地;我的少年儿子愿意放弃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了让妈妈可以帮助其他的孩子。把这两件偶然的事放在了一起,我们能不感动?能不感慨?能不揪心吗? 我的能力有限,我的资源更有限,但我的决心很大,希望通过博客把好的、先进的育儿、亲子理念分享给大家。虽然大环境不合理,但如果妈妈的心还是明理的,妈妈的眼光不追逐短期的效应,妈妈就是那个可以为孩子搭起桥梁的人,让孩子时不时地从“牢笼”里出走一下,无论是心灵的还是身体的,孩子都需要。 改变不了大环境,可以先改变我们的小环境,我们的心态和我们的言行。如果学校是“地狱,”那么,妈妈请把家变成孩子的天堂。文:黄静洁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50 , Processed in 0.05050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