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个“弱友”亦有益 与“优秀孩子”做朋友的益处自不必多言,下面来看看,如果孩子交了一个“弱友”,他又能收获什么呢? 所谓“弱友”,就是一个方方面面似乎都不如你孩子的、甚至是比较差的朋友。在与“弱友”的交往过程中,仿佛都是你的孩子在付出:他要照顾这个朋友,要帮助他、带动他,他要为此分心,为此劳神……他又能有何增进呢?其实,在助人的过程中,孩子也可以收获很多:因为被需要,所以会提升他的价值感;由于看到自己的付出可以促成别人的改变,所以会增强他的力量感;由于被依赖和信赖,所以会强化他的责任心;由于认识并接纳了人的多样性,所以也会更加尊重人和爱人。当然,“爱人者人恒爱之”,他也会赢得更多的人的友情和关爱。而且,在帮扶弱小的过程中,孩子也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去提高——强人先要强己嘛!孩子可能说不出来这个道理,但他们懂得,也听得进! 当然,家长要首先能以悲天悯人的爱心接纳并尊重每一个孩子,当你的孩子关心别人或是想要引导孩子关心别人的时候,别忘记首要的前提是“平等”,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予!要告诉孩子:那个朋友也许有点特殊,但他只是比别人慢一点,再和孩子一起去找找这个朋友的优点——在此过程中,你不仅教给孩子一种更为开阔的视角和胸怀,同时也培养了他一种更加积极友善的人生态度,让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遇到“损友”又何妨 不可否认,孩子的有些同伴的确让人头疼:说话粗鲁、性格暴躁、自私霸道、富有攻击性……就像“哆啦A梦”中的胖虎。如果孩子交了这样的“损友”该怎么办呢? 首先请放心,不管是因为害怕还是讨厌,孩子的“自然过滤系统”一般会把此类孩子从自己的交友名录中清除出列的——惹不起我躲得起!但孩子也可能会喜欢这样的同伴,这往往让家长很是担心——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也怕跟着学坏。的确,这种忧虑不无道理。可是,如果只是简单地贬低对方,指手划脚地去发号施令、限制交往,结果并不见得有利。 比如,孩子回来告诉你:“我们几个人在玩的时候,小远就过来捣乱,把东西都弄乱了。” 你的反应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讲道理,这么粗鲁?去告诉老师呀”或“以后离他远一点。”你的孩子又会做何反应?想必会再多罗列一些小远的罪证——恨恨的,或者乖顺地说:“知道了。”他学会了厌恶和疏离。孩子并不能从中学会辨别和判断,只会过度顺从、缺乏主见,以后在交友中没了自信或是表现逆反。另一方面,试想,当你的孩子对同伴说“我妈妈说你是个坏孩子,不让我和你做朋友”的时候,这句话对那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他可能变得更有敌意,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插科打诨、攻击破坏。 更合适的做法应该是,和孩子一起聊聊他那个恼人的朋友,一起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如此行为,再一起找找他的优点——比如胖虎的义气,然后一起想想办法怎么样以他为诫,并能去影响他、改变他而不是相反。因为毕竟,那些所谓的“恶”只是行为习惯或性格倾向使然,而非本质和天性! 你不妨对孩子说:“是不是他也想和你们一道玩呀?”引导孩子从一个包容的角度去理解同伴——事实也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只是不恰当地表达意愿的方式,并无恶意。但当大家因此而排斥他、讨厌他的时候,则可能会燃起他的怒气,变本加厉地做出更暴烈的行为,陷入恶性循环。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看清同伴行为背后的本意,并引导他们更加有效地交往:“那你们就告诉他,如果不再这样做就和他玩啊。”孩子会变得友善,也掌握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策略,也就会更加安全和快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此,和孩子一起领略人生百态,悦纳多样个性,以博爱赢取更加丰厚的友情吧!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我相信,哼着这首甜美的歌谣,每个人脸上、心里都会抑制不住地漾出温馨。的确,朋友在我们的生命中弥足珍贵,朋友也是成长过程中对我们影响至深的那些个“重要的他人”。所以,“应该和谁做朋友、与谁多交往”也是爸爸妈妈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只和好孩子交朋友? 记得曾经接受过一次采访,是关于一个对上海市儿童青少年择友意愿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评论。调查发现,孩子大多喜欢与成绩好的同学做朋友,有专家评论,这个结果是令人欣喜的,这表明孩子们都有着比较积极的交友观。不过,再去想想,生活中还有很多不那么聪明、不那么能干、不那么乖顺、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谁和他们做朋友呢?难道只能是更不聪明、更不能干、成绩更差、更加捣蛋的孩子吗?由此,在交友中,孩子就被无形中划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标准,却似乎有些太过单一——“好孩子”,是唯能力表现至上的那种“好”,而且又往往不乏成人的主观臆断。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好孩子交朋友,因为在良好的朋友圈子里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所谓“见贤思齐”。心理学家也曾做过实验,先测得一些孩子的个人拍球速度与成绩,然后把他们置于团体比赛的情境中,结果发现其中9个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出现增量,而原来成绩优者则出现减量。由此得出:和能力相当或者强于自己的人在一起,由于受到带动,可以起到社会助长的作用,提高绩效;而和弱的人在一起,由于缺乏对手,可能会起到社会致弱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与能力强、成绩好的孩子做朋友,甚至分快慢班、重点非重点学校,似乎都不无道理。 朋友的价值在哪里? 人的价值似乎不应该只在于其能力(其实这里所谓的能力,又只是能力当中被社会认可和赞赏的那一小部分),而朋友的意义也绝对不只在于使我们增值长智!人有亲和的需要,我们需要有人陪伴、有人温暖、有人分享、有人抚慰,我们需要别人的爱也需要爱别人,这诸多的情感需求,往往都诉诸于友谊——甚至,这是朋友于我们的更重要的价值!哪怕是很小的孩子,朋友也不仅仅是玩伴,更不会只是榜样。特别是如今独生子女的家庭,朋友就是兄弟姐妹,他们会互相惦念着、记挂着、说道着。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冲突就不好了,或者因为另一个小朋友有更好玩的东西就“移情别恋”了。但很快就又会和好如初,在没有什么外部诱因的时候,第一反应中的朋友还是朋友。 其实,一般来说,孩子交友会有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也许只是因为简单的强化,如“小雅给我吃好吃的”、“萧萧会给我玩玩具”、“奇奇不打人”、“飞飞喜欢我”……但它反映了孩子自己本真和直觉的交友原则——虽说是直接和自身需求的满足与否联系在一起的,看上去有些“功利”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但不也道出了交友当中非常重要的“互敬互爱”的准则么?而且,他们从更广泛的方面诠释了一个“好”朋友的特点:慷慨、友善、谦让…… 不同朋友不同感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朱”与“墨”是否真有好坏、高下之分呢?恐怕有时并不尽然。不同的朋友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就如“朱”有“朱”的魅力,“墨”有“墨”的味道一样。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7 , Processed in 0.05911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