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家长关系亲密,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学龄前的幼儿绝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活动,即使入幼儿园以后,孩子也和家长朝夕相处。孩子在家长周围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受家庭的影响就越大,在这一点上,是幼儿园和社会无可比拟的。同时,由于孩子年幼,缺乏独立活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主要是由家长照料,多数事情由家长代为决定,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思想性格、行为和审美意识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没有刻意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审美方面对孩子不产生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制约性。事实上,从襁褓里开始,孩子就从妈妈唱的摇篮曲,买的彩色玩具中受到美的感染。等孩子逐渐长大,平时生活中,孩子的穿衣打扮常由父母选择,看什么电视片、光碟、图画书常由家长先做出筛选。孩子是否经常出去旅游、到什么地方游玩也受到家长的爱好以及家庭生活情况的制约。这样,不管家长自觉与否,家长的生活方式、美学修养、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审美观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必然带来某种积极的影响。在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远胜过幼儿和幼儿园中的老师之间的师生之情,比师生的关系在情感上亲近得多,因而美育的实施显得更为自然一些,有利于孩子们主动地去接受。 在美的环境中,幼儿心理上容易产生愉悦感,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凯洛夫说:“在儿童美育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无知无觉”。这里所谓的“无知无觉”,其实就是指教育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家长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判断。如果家长倾向于古典音乐欣赏,在家里经常播放一些古乐曲,孩子长时间浸淫其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古典音乐当然不足为怪。比如家长常听《高山流水》,并对孩子讲述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孩子渐渐地就会懂得友情的可贵,知心好友之间彼此相知的友谊是多么美好。 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一个家庭的居室环境的整体设计及室内外装饰风格,都应该考虑到不仅由成年人审美构思,同时还要注意孩子对美的认识,有童话色彩特点。有条件的家庭最好为孩子布置一间儿童室,或者家庭小艺术角。比如在围墙上画出形态各异的动物画及卡通画,使孩子有生活在童话世界的感觉。其实美化居住环境并不一定要花费很多金钱,家长只要开动脑筋,可以说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比如在孩子的房间里挂上可爱的小动物图案的窗帘,告诉孩子爱护小动物,和小动物成为朋友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经常给孩子变换床单图案,告诉孩子冬天里用暖色调的床上用品会让人感到温暖,而在盛夏的季节里,冷色调的物品会使人觉得清凉。简单的生活细节中孩子学到了色彩的知识。 家庭美育的特殊意义并不仅限于环境美等外在的美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灵美的培养和启迪。这对于感觉和想象能力先于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最恰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对幼儿进行美育,切忌把目光囿于家庭生活之中,而是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进而启迪孩子保护美、创造美。大自然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灿烂的朝霞,醉人的落日,闪烁的星斗,都会引起人们美的遐想。特别是对充满童心的孩子,地上的虫子,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花间的蜜蜂……都是美丽的小精灵,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家长经常带领幼儿到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领略鸟语花香的天然景色,有助于陶冶幼儿的性情,增强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家庭美育方面,家长自觉地运用家庭生活温馨亲切的特点,加强审美教育,孩子就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就可能出现审美偏差,造成他们言行乃至心理向不健康的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摒弃对幼儿美育的错误认识,正确理解并评价美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家园合作,全方位地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提高未来社会的公民的整体素质。
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借助并注重生活常识和科普知识的传授。使幼儿多了解一些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并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有利于他们理解美的发生。比如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彩虹,除了可以让孩子用彩笔把彩虹画下来,还要对孩子讲天上出现彩虹的科学原理。人类要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要在下一代的美育中重视他们对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发现、认同与爱护,所以,应该利用常识教学对幼儿进行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常识美教育。如幼儿园可以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多进行一些带孩子郊游的活动,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让幼儿从观看各种小动物、小植物的情趣中产生热爱和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还有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不同的孩子在对美的感悟和审美能力上、在艺术表现能力上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孩子可能具有对某门艺术的特别天赋,而有的孩子却在这方面不太敏感。因此,在提高大多数孩子美育质量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个别孩子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对艺术能力较弱的孩子,不能歧视而应该更多地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也许他们学不会某一种乐器的演奏,也许这样的孩子画出的东西是四不像,但这些都不会妨碍他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 德智体美劳五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保证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就要从幼儿园抓起,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给他们美的教育,把审美教育的目标融入孩子日常的生活中,培养他们成为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的人才。 家庭的美育功能 家庭美育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孩子分辨善恶美丑,家庭对孩子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制约性。家长的言传身教要比在幼儿园或特长班每星期上几节音乐、美术课的影响深远得多,持久得多。 日常生活是美育的丰富源泉,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婴儿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涂上什么色彩,他们就会成为什么色彩的人。孩子就是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能不能让孩子生活在美的环境中,让美时时伴随孩子的生活,家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美育与幼儿园、社会美育相比,有多个方面的优越之处,具有便利性、经常性和亲密性等特点。所谓家庭美育具有便利性,是因为孩子从小在家庭中生活,在家庭中慢慢长大,与家中的一切接触最多也最频繁。家庭中重视美育,会比单纯依赖幼儿园接受美育要全面得多,家长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并不需要家长具有像艺术家那样的关于美的专业知识,家庭美育其实是简单易行的。让孩子学会把物品摆放整齐蕴含着序列美,物归原处包含着习惯美,和别人说话时注意礼貌则是语言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体现了家庭美育的便利性特点。 家庭美育具有经常性,就是说,在家庭中实施美的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家长的言传身教要比在幼儿园每星期上几节音乐、美术课更具有持久性,何况单纯的上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幼儿园里孩子多,师资力量有限,老师不可能非常细致入微地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某方面的特长,因此,在美育方面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重要的美育工作还要靠家长来进行。
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说过:“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它和真和善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纠正审美误区,帮助他们找寻美、感受美、创造美,通过审美教育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他们才能成为情趣高雅、情操高尚的人。 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孩子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使自己变美,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追求。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用美育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是目前幼儿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镜头一 电视里正在播放“幼儿歌舞大赛”节目。上场的孩子不仅化着非常成人化的妆,而且衣饰也非常成人化,小女孩穿着露背装、高跟鞋,看上去简直像一个微型的成年人。孩子们唱的歌也是成人“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小选手们载歌载舞,评委打出高分,主持人盛赞他们是小帅哥、小美女,赛场下的家长和观众们非常满意地看着孩子们的表现,几乎没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孩子们的表现美吗? 镜头二 倩倩是个4岁的小女孩,非常健康可爱,可最近她总是嚷嚷着要减肥,饭也不好好吃,甚至要求妈妈给买减肥茶。在幼儿园里,老师发现倩倩只吃很少的饭,水也不敢多喝,因此人变得很没有精神,参加各种活动都不积极。老师把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虽然担心倩倩会因此生病,但她的妈妈竟然很“理解”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以上镜头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幼儿、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审美偏差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健康、正确的审美标准,他们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美?如何才能使自己变得更美?因此,需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 孩子面对纷纭的大千世界,一切都觉得好奇。他们除了摹仿成人的言行,还摹仿成人对事物的判断。成人表现出的审美倾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在审美问题上成人和孩子应该区别对待,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小男孩留长发、给孩子染发、给小女孩涂脂抹粉、穿超短裙,这也许是成人一时兴起觉得好玩,却无意中误导了孩子对美的理解。另外,家长如果不注意语言美、行为美方面的教育,对孩子唱情调低下的歌曲、待人接物出言不逊等,容易造成孩子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小小年纪满口脏话,甚至用稚嫩的声音唱一些低俗的情歌。有些媒体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少儿节目成人化,推出的所谓小明星看上去就是“小型号”的成人。多数孩子喜欢摹仿小明星,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误认为被成人肯定的形象、行为是美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点谁也不可否认,小小的孩子显然不知道美为何物,促使他们识别美丑善恶,追求真善美是家长以及社会应尽的义务。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观念,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使自己变美,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孩子明白衡量一个人美不美,除了要看这个人是否有漂亮的外表,还重在气质,重在心灵。让孩子感到自己爱美的天性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逐渐提高孩子分辨美丑的能力,使他们的心灵在美的感染中升华。美育养性恬情,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正在这里。
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审美教育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从而反映到被教育者的行为举止上,这是一条育人的捷径。重视审美的育人功能,并实施在教育实践中,用美育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孩子的优良传统。因此,重视审美教育对孩子的教化功能,对于目前的幼儿教育而言,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特长班不等于美育 许多家长认识到幼儿美育的重要性,但他们对美育的理解过于片面,往往把审美教育和参加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班混为一谈,认为请家教、送孩子上特长班,学习乐器的演奏和绘画技巧,就会自然地形成美的修养,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镜头一 花香鸟语的公园里,美术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写生。家长在旁边欣赏自己的孩子画画,一切感觉都很和谐。记者对老师和家长进行随即采访,问他们对幼儿美育的看法时,老师很自豪地回答:“我们这个班上的孩子都很刻苦,家长们趁周末带他们参加绘画班,牺牲了休息时间,可见家长对孩子的美育都很重视。”被采访到的家长很满意地告诉记者,孩子现在画的画越来越像了。当问起孩子是否还接受其它方面的审美教育时,他们回答说觉得孩子上这个特长班已经很辛苦,并且也接受了“审美教育”,就不能再上其它的特长班了。 镜头二 艺艺在4岁时开始学琴,现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她已经是比较娴熟的小提琴手了。这是一个有才艺又漂亮的小姑娘,可是她性格怪癖,生活得一点也不快乐。幼儿园园庆要演节目,艺艺想独奏,老师安排她和另外的小朋友合奏,她就不高兴了,还当着老师的面把那个小朋友给推倒了。 当被问起为什么要这么做时,艺艺很委屈地说那个小朋友拉得没有她好,她才不肯和别人合作呢。 其实,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上,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经常存在着误区,他们理解的审美教育比较片面,往往以专业技能的训练替代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美育首先应该培养孩子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儿童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和技巧。因此他们把音乐和美术教育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具,请家教、送孩子上特长班,单纯地学习乐器的演奏和绘画技巧,误认为美的修养通过上特长班会自然形成。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观念。在特长班上,孩子无论学习画画还是乐器、舞蹈,如果不进行美的感受力以及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启迪,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那么孩子所掌握的技巧就仅仅是技术,并非真正的审美能力。比如,在孩子学习一般美术知识的同时,忽略对孩子在审美意识上的培养,只强调孩子的画像不像所描绘的事物。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以培养画家为教学目的,家长用成人的目光片面追求成熟的美,喜欢孩子画龙像龙,画虎像虎,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没有把美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和良好的审美感觉上,这是对幼儿美育的误解,也是艺术特长班对幼儿美育的严重误导。 美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一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纯洁他们的心灵。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对美的事物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即对美的事物的形式、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通过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敏感地捕捉到美的外在形式,而且善于透过有限的形式领悟其中深含的意蕴,从而达到回味无穷的、较高的审美境界。比如,让孩子欣赏音乐,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会帮助孩子领略到音乐的无穷奥妙,而如果让孩子通过特长班学习某一门乐器,把培养的重点放在提高孩子的演奏技巧上,他们就很难对音乐具有良好的欣赏能力。现在不少家长常常为了让孩子能够考上艺术院校或者作为艺术特长生考上理想的大学而进行美术、音乐方面的教育,或是片面地认为艺术技能和技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让孩子进行“美育”。出于这些功利的目的,艺术特长班年年都红红火火,但是当家长发现上特长班达不到当初的目的时,就又轻易地让孩子放弃了。他们根本意识不到审美是一种精神活动,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美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动人,良好的情感因素在美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常用压制、强迫、威胁的办法使之就范(比如强迫孩子上特长班,逼迫孩子刻苦练习以获得某种技巧),甚至还存在着侮辱孩子人格的现象。这些做法常常致使孩子对艺术产生反感、厌恶、恐惧的心理,好的美育内容不能让儿童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最终导致家庭美育失败,创造美的潜力被扼杀。 把艺术特长班等同于幼儿美育是观念狭隘的表现。美育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等多方面丰富多彩的内容。目前,许多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自然美方面的引导教育,甚至对艺术美的启蒙也仅仅是重视单一的音乐和绘画技能的培养。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孩子由于视野受美育内容狭隘化的影响变得短浅,审美思维凝固化、缺少创新能力,不能通过艺术的熏陶达到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 大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的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因此,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强化美感功能,调动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努力使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和采取的教育方法,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特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的孩子,以达到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美育与德育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高尔基有一句名言:“美是未来的伦理学”,可见两者关系之紧密。从理论方面而言,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同属于心理结构,共存于个体的心理活动之中,是心理结构中的子结构;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美育和德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可以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美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是一般的理论方面的说教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因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对孩子进行的道德约束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教育方式不像一般伦理教育那样枯燥乏味,却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实,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德育因素。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本身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而不仅仅限于表面现象。因此,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首要和终极的目的都必须是帮助他们辨别善恶美丑,而非单纯追求表面上的美观和华丽。美育应该把认知、情感、意志结合起来,与此相应地构成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并使三者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行为动力,并转化为人的实践活动,积极地影响孩子日后的生活,丰满他们的心灵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强大源泉。”美好事物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吸引力的,审美教育正可以借助引导孩子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的培养目标。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活动作为联接伦理结构的渠道和中介,从而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行为的动力。一方面,人的道德行为总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并不是有了某一层面的道德认识就必然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当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结合而形成理想、信念,并作为一种动力推动道德认识、理想、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所以说,人们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美育与德育是互相渗透的。因此,个体的审美心理过程始终贯穿着从生活中得来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而以情感判断力的形成为其结果。在一个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也同样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情感体验,而行为结果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又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对道德信念、行为意志发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情感活动在审美与伦理结构之间作为一种信息通道把二者联系起来,审美教育作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良好的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身体动作等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来发掘、认同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内涵。比如让孩子学习舞蹈,身体形态得到训练的同时,可以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不怕困难、经得起吃苦磨练的进取精神,使孩子变得活泼、开朗、自信。
总之,家长积极地把孩子送入艺术特长班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不要误解了幼儿审美教育的概念,把对孩子的美育简单化,忽略了美育对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有的家长虽然了解到美育能够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但认为孩子既然学了艺术,好的品德修养一定是水到渠成的,并因此把培养孩子品德方面的希望寄托在特长班上,忽略自身对孩子的美育义务,这也是不可取的。 特长班不等于美育,美育也不仅限于艺术技巧的学习。把审美和德育结合起来,才是对美育的正确认识。 如何做好幼儿美育 幼儿美育的特点是以声音、颜色、线条、动作、表情等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感染幼儿,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在积极引导孩子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的同时,启发他们学会用发现美的眼睛观察生活,使幼儿接受全面的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美育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需要的,幼儿阶段接受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智商、情商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美的熏陶。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好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加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创造性才能的教育。美育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欣赏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的学习实施的。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幼儿园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义务,要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使他们在长期的美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环境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他们创设美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可以通过熏陶和感染,唤起他们对美好的事物的情感和兴趣。环境包括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清洁整齐是美的标志,同时需要有鲜明的色彩和活泼的形式。幼儿园的环境应做到整洁化、绿化、艺术化、儿童化,成为花园式的儿童乐园。环境中的设备及用品力求适用、美观、整洁、有序,这有助于孩子养成对环境美的正确评判。对于大中班的幼儿,还要注意让他们积极参加到创造美的活动中,组织他们去参与环境美化的工作。 美育的特点是以声音、颜色、线条、动作、表情等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感染受教育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接受教育。根据孩子情绪性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唱歌、跳舞、画画、听音乐、讲故事等形式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容易被孩子接受。因此,幼儿园里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儿歌、舞蹈等让孩子学习,并通过学习和欣赏帮孩子认识到其中蕴含的道理。比如儿歌《小花狗赶集》,朗朗上口的韵律可以让孩子受到声律美的熏陶;小花狗赶集看到的情景是一幅优美的民俗画;它自己吃饱喝足之后不忘给爹娘带馒头回家正好反应了孝心,属于很自然的伦理教育。 幼儿美育要想把审美和德育完美地结合起来,培养审美欣赏能力必不可少。把一个心灵如一张白纸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力和相应的艺术气质的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目的的,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美的事物和艺术品进行大量的感性接触,又要求施教者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以及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经典的艺术流派和艺术技巧有相当深的了解和把握。此外,还必须善于从感官接触到的美的事物中提炼出深层次的美,并能够以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因此,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的人,教师首先要做到懂得美、理解美并善于做传递美的使者。
对孩子进行美育,就要不断地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他们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具有高尚的情感。在帮助他们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他们用眼睛认真地观察、用耳朵仔细地倾听,要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表现出他的感受,表现出他的想象和思考。这样的美育方式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情商。美的教育重在使孩子生活丰富多彩,性格更加活泼自信。让孩子在美育的过程中从“旁听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幼儿是天真好奇的,他们常常被自然景物的丰富多姿的色彩、形态、声响所吸引。教师要善于发现、揭示自然景物中的美。在幼儿园教学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让幼儿观赏自然现象的课程或者活动。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艺术语言,讲解大自然中的美,提高幼儿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水平,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比如带孩子们到郊外去看青青的河流,绿绿的小草,看美丽的花蝴蝶,忙碌的小蜜蜂。告诉孩子,要爱护环境才能使河水保持清澈,要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甜蜜的生活。让美好的事物感染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从美育中学会对大自然的尊重。让他们从美好的自然现象中受到启迪,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 除了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中,城市生活中同样充满了美好的事物,只要善于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宽广的大马路、壮观的立体交叉桥、雄伟的高楼大厦、变幻的霓虹灯等都是提高幼儿认识生活、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的丰富内容。选择其中能为孩子理解的事物加以引导,让孩子懂得观赏现代文明成果,可以促进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理解和认同,使他们懂得学习、创造的重要意义并更加热爱生活。 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还可以通过游戏来进行。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轻松的、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很容易记住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用美的语言去描述游戏中的所见所感。比如让孩子玩搭积木的游戏,建造一座新型的立体交叉桥。通过游戏,孩子就能够懂得建筑中的艺术美。让孩子玩拼图,他们可以从中学会色彩搭配。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医生和病人,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关心别人的痛苦,告诉孩子“白衣天使”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他们富有爱心,懂得关心别人。游戏还能够推动创造力的发展,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并进行美的创造。幼儿园中的手工制作其实就具备这种美育功能。幼儿在动手制作的游戏中,通过把材料进行分类、裁剪、粘贴,等完成一件作品后,可以充分品尝“我觉得这样好看我就这样做”的快乐,这种自己设计、自己表达、自己创造的活动,将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与追求。放手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由创作,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趣味,促进他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把自己对美的理解付诸行动的好方法。此外,让孩子适当地参加力所能及的饲养和种植活动,以及值日生工作等,都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美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美的能力。 美和丑是相对的,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还可以把丑作为参照对象。有的幼教工作者对这种美育的方式有所顾虑,担心孩子会被丑恶的东西带坏了,其实只要处理得好,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比如在童话故事中,大灰狼一般以丑恶的形象出现。老师可以告诉孩子们,大灰狼之所以不是美好的,并不仅仅因为它长得难看,根本的原因是它的心肠太坏。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模样也并不漂亮,可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他们才成了美丽的白雪公主的朋友,他们的行为是美的。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7 , Processed in 0.06123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