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的“天使面”—— 如果方法得当,父母对宝宝的引导可以带给宝宝许多有益的启示,为宝宝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帮助。好的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宝宝的成长提供助力: 1.拓展宝宝的探索范围与深度。在宝宝探索环境时,如果父母能适时地参与进去,为他进一步探索准备环境,宝宝的注意力就会被父母准备的环境所吸引,将他的探索范围扩大,或者将他的探索行为引向更为深入的方向。 2.引导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父母适当的引导会让宝宝产生一种被父母认同的感觉,而父母的参与会带给宝宝愉悦的情绪体验,让宝宝产生比较好的自我认同感,这对提高宝宝自信心,协助他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引导可以为宝宝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有的时候,宝宝的探索行为可能会转化成功能单一的破坏行为,此时,父母适当的引导可以提醒宝宝转换他探索的方向,将探索行为引入对他的成长更为有利的方向,为他提供更多自我学习的机会。 引导的“魔鬼面”—— 父母的引导如果不注意方式,有时候会显得比较生硬。这种生硬的引导方式往往没有考虑到宝宝的情绪感受,或者不适合宝宝的个性特点,因此,这样的引导很容易变成控制宝宝的手段,让宝宝变成小机器人,只是被父母操控,而自己的想法则被磨灭了。这样的方式会带给他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让他产生对抗情绪。不仅如此,生硬的引导方式还会打断宝宝正常的探索行为,妨碍他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 如何让引导卓有成效 在前面提到的那场关于蒙氏教育的讨论中,有位妈妈坚持认为一定要废除引导,主张父母凡事都要听从宝宝的,甚至在宝宝专心玩耍的时候,大家最好连大气都不要出,免得打扰了他潜心探索。为了说明我的看法,我特意选择了蒙台梭利《发现孩子》里面的两段话: 蒙台梭利在谈到教孩子练习穿脱衣服时这样写到:“教师和孩子坐在一起,慢慢演示手指的动作,又做若干详细的分解动作,这样孩子们就能看明白了。举例来说,训练的第一步:先把四方框上的两块布对齐,然后才能从上到下地把两块布对正、系好。在四方框上练习扣纽扣的话,教师会给孩子演示分解动作。教师先捏住口子,对准扣眼,再完全放进扣眼,到结束的时候,教师对口子穿过扣眼的位置进行调整。与此相同,教师在教孩子打蝴蝶结的时候,同样先从系丝带开始,分段演示,直到打成蝴蝶结。” 再比如,谈到踩钢丝的训练时,她这样写道:“教师先做练习,向孩子们展示她怎么落脚,不用教师多说话,孩子们就跟着身后学习。开始只跟着几个孩子,教师演示完毕离开后,让他们自由练习。” 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向孩子们演示,但是并不对他们说:“小朋友们看好了,我们现在要踩钢丝(练习系扣子)了,不要画画了,把玩具放下,跟在我后面走。”她只是演示,让孩子观察,继而对这个活动产生兴趣,自发自愿地参与进来,其中并没有强迫的成分。所以,这种引导就是轻松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是非常科学的一种引导方式。 文/林怡
有人主张不要引导宝宝,要给他自我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东西。也有人主张要引导宝宝,因为引导可以让宝宝少走弯路,发展得更好。这可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公有理还是婆有理,有没有可能公有理婆亦有理呢? 有关引导的困惑与醒悟 有位网友叫姜猪儿,这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妈妈。姜猪儿一度因为这个该不该引导宝宝的问题感到十分困惑。从一点都不敢引导,到发出“那难道我们就只能被动地等待孩子自己去发现,而不可以引导孩子玩儿吗?”的疑问,直至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这位聪明的妈妈一步步走出了曾经深陷其中的误区。姜猪儿在她的帖子里详细地提到了她转变的过程,而她与猪儿玩拼图的故事也给了其他父母许多的启示。 在引导猪儿玩拼图的游戏中,姜猪儿发现,如果拿着拼图追着猪儿,恳求他玩儿,猪儿通常都不会理睬她。于是,猪儿妈改变了做法。当看到猪儿比较“悠闲”的时候,猪儿妈悄悄地拿出拼图,自己在一边开心地玩了起来。如此一来,猪儿妈抛弃了许多功利的想法,心态变得轻松了许多。猪儿看见妈妈兴致勃勃地玩拼图,觉得很好奇,迫切地想要看看妈妈玩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猪儿妈心里暗喜,但是她不仅没有急切地把拼图递给猪儿,相反,她还装出有点舍不得给他的样子,磨磨叽叽地跟猪儿兜圈子玩。看到妈妈这样,猪儿急得大喊大叫:“我要玩儿!我要玩儿!”看到火候已到,猪儿妈顺势将拼图给了猪儿。一向拒绝玩拼图的猪儿就这样对拼图产生了兴趣。不过,猪儿没有按照常规来玩拼图,他不是随意地摆放着拼图,就是将拼图一块一块扔着玩儿。此时,猪儿妈并没有打压猪儿,也没有很刻意地引导猪儿一定要把拼图拼出来。看到猪儿扔拼图玩,猪儿妈也陪着他扔着玩儿起来。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玩拼图的游戏,并且在日后的游戏中收获颇丰。最后,猪儿妈得出一个结论:“我现在也想明白了,不是不可以(引导),而是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这位妈妈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醒悟的过程,而她自身也在育儿的道路上越来越走上层次,把猪儿带得非常优秀。 引导的“双层面纱” 猪儿妈的转变起因于一场关于蒙氏教育的讨论。有位妈妈十分崇尚蒙氏教育,按照她的理解,蒙氏不主张打扰孩子,因此,引导孩子也是一种打扰,如果给予孩子引导,就会妨碍他自我发展。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并没有斩钉截铁地断定不能引导孩子,所谓的不能引导孩子,只是大家对蒙氏的理解有偏差而已。我引用蒙台梭利《发现孩子》里面的两段话,说明了我的观点。姜猪儿深以为然,后来身体力行去实践,结果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引导究竟是好是坏,确实众说纷纭,有点莫衷一是的感觉。实际上,引导有着双层神秘的面纱,一层是它的“天使面”,另一层则是他的“魔鬼面”。而“天使”与“魔鬼”之间的转换差别并不很大,往往取决于一个“度”的把握,偏左点,偏右点,都会带来很大的差异。
要让引导卓有成效,父母就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引导的合适时机 引导孩子时,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如果引导的时机把握不好,我们就很容易打扰孩子,妨碍他自我探索,或者让引导变得很生硬。一般可以选择以下的时机来对宝宝进行引导: *当宝宝开始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探索行为的时候。 *当宝宝对某一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几乎天天乐此不疲的时候。 *当宝宝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心,但还没有完全进入情况的时候。 2.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式 引导的方式十分重要。如同前面提到的蒙台梭利的做法一样,父母在引导宝宝的时候应该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引导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不带任何强迫的成分。在这个原则的约束下,父母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来对宝宝进行引导: *悄悄地为宝宝的探索行为准备环境,让他很自然地融入。像姜猪儿提到的引导猪儿玩拼图的模式就属于这种。 *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悄悄地渗透自己的一些方式,让宝宝模仿,或者给他一些提示与启发,拓展他游戏的范围。“我想这么玩!”“我要是……(把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会怎样呢?我要是……(继续描述更多的可能性)又会怎样呢?”这种方式给宝宝一种平等的感觉,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让他明白探索方式的多样性与可变性,帮助他开拓思路,想出更多的探索内容与方式。 3.确定引导的内容 引导的内容对宝宝来说也至关重要。引导的内容选择合适,就会引起宝宝的兴趣,让他充满激情地加入,否则,就可能让他觉得索然寡味,不仅失去探索的兴趣,甚至还有可能让他产生抵抗情绪。 *在选择引导的内容时,父母一定要认真观察宝宝,找到他的真正的兴趣点,围绕他的兴趣来确定引导的内容。比如,宝宝特别喜欢汽车,那么,父母就可以给他准备与汽车相关的环境、游戏,让他对汽车的兴趣进一步拓展,带入更多与汽车相关的探索活动。 *在关注宝宝兴趣点的前提下,可以引入一些跟宝宝感兴趣的内容相关的延伸拓展内容,让宝宝的探索范围进一步扩大。还是以宝宝对汽车的兴趣为例,除了提供跟汽车相关的环境与游戏之外,也可以将汽车的功能、部件等进行细分,从中拓展出更多探索的方向。比如,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那么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圆形的东西呢?如果我们想自己做一辆汽车模型,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制作车轮呢?怎样将一个不是圆形的东西变成圆形,又如何将大的圆形变小,小的圆形增大呢?毫无疑问的,围绕这个车轮的话题,就可以拓展出非常多的相关的游戏。 文/林怡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6 , Processed in 0.06841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