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嫂子给言言讲故事,讲的是那个在她之前已经有千千万万人给自己的孩子讲过的故事,故事说:从前,一个孩子赶着羊群在山上放羊。他想开个玩笑,就爬上一块大石头,对着山下大声喊:“狼来了!狼要吃羊了!”山下干活的人们拿着锄头和扁担跑到山上,见羊儿在好好地吃草,根本没有狼! 小孩看见大人们上了他的当,他笑弯了腰:“哈哈!根本就没有狼,我是跟你们开玩笑的。”人们摇摇头,下山去了。又过了几天,山下干活的人们又听见那孩子在叫狼来了!狼要吃羊了!他们跑到山上发现又上当了。 一天狼真的来了,它冲进羊群,见羊就咬。小孩吓的大喊。山下的人们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他的羊全部都被狼咬死了。从此,小孩再也不敢撒谎了,他变成了一个诚实的孩子。 嫂子讲完问言言:你还撒谎吗?言言诺诺的说:不撒谎了,我要做诚实的好孩子。事后,我和嫂子谈了好久,我说,你想要教育孩子,实际上却误导了她。 我觉得在我们的教育中对于“撒谎”的态度有点刻板,如果“故意让自己的话不符合事实”就是撒谎的话,那么,每一个大人都是撒谎大户,有人请我们吃饭我们不愿意去,我们不会直接说“不愿意”,而会说“不巧没时间,下次下次”,其实我们有时间,并不希望有下次。我们有心事闷闷不乐,别人问我们怎么了,我们常说“没事没事”,别人问我们是不是不高兴或者生气,我们会连忙说“没有呀,挺好的呀”然后还会努力挤出点转瞬即逝的笑容。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如果仔细想想,我们隐瞒、掩饰或者谎称的时候太多了,实话实说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候需要付出代价,有时候根本不适合。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求孩子百分百的做“有一说一”的严守一呢?很主要的原因是孩子成为透明人可以让我们更便于了解,更便于了解我们可以让我们放心。很大程度上,我们只是为了自己放心,而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 实际上,对于孩子而言,让他们完全的“有一说一”也是不应该和不可能的,假如一个陌生人敲门,你是希望孩子如实告诉对方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家,还是希望孩子谎称“爸爸在客厅看电视”呢?假如乡下的奶奶第一次给大家做了饭菜,很不合大家平时的口味,你是希望孩子谢谢奶奶,还是大声喊叫“太难吃了”呢? 很多人小时候,被父母刻板、严厉地教导“要诚实”,孩子再也不敢撒谎了,父母们很满意。可惜这种满意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什么话都实说,有点太“老实”、太“实在”了,于是他们又开始骂孩子“死心眼儿”。这些父母不知道责任很大程度在于自己,是他们自己一开始就误导了孩子,可现在他们又反过来责怪孩子。父母很重要的共识就是“从来都是孩子的错”。仿佛自己是导演,不参与生活的演出。 所以,“撒谎”不是应该一棍子打死的,而且也不可能打死,而且打死了可能孩子的思维也被打死了,孩子因此成为不能随机应变的机器。 所以,问题不在于撒不撒谎,而在于什么情况下“撒谎”以及如何“撒谎”,这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并教会孩子的。我觉得下面几个问题是值得考虑的: 1 为什么尽可能的不撒谎。其一,诚实守诺是基本的人品,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其二,诚实让内心坦然,没有心理负担。故而能不撒谎就不撒谎,这既需要父母以身作则,也需要父母对孩子更加宽容和民主,对孩子不同于父母的感受、意见和需要给予尊重,让孩子不必为“说不”而不安,从而亲子间建立坦率、体己的良性关系。孩子说谎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要只责怪,而应该了解,去掉了孩子对自己撒谎的根源,就不必担心孩子撒谎了。 2 教会孩子区分撒谎的性质。动机决定了性质,有的撒谎就像正当防卫一样是需要的,比如对敲门的陌生人谎称家里大人在;有些撒谎就像故意杀人一样属于恶意,比如欺骗别人的感情和财物;有些撒谎是一种变通或委婉,比如用时间不巧来拒绝一个自己不想参加的约会;有些撒谎是一种善意和安慰,比如对奶奶不好吃的菜说好吃。 需要提醒的是,不必去问“孩子这么小,能理解吗”,我们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讲出来,孩子就会慢慢理解,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实际上,现在孩子的理解力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很多时候,他们不仅理解而且早已“运用”了,区别只在于恰当还是不恰当的运用。 文/孟迁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4 , Processed in 0.05103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