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宝宝的圈子秘密
宝宝的小小圈子里,都有什么样的角色存在呢?什么样的宝宝是领袖?什么样的宝宝是随从?什么样的宝宝又是被排斥的对象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宝宝的圈子里的秘密吧! 同伴友谊对宝宝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地位平等,同伴群体能满足宝宝游戏、友谊、安全、自尊、认同等方面的需要。上了中班以后的宝宝们,在幼儿园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有的宝宝成了朋友圈里的核心人物,有的宝宝是追随者,还有的是外围人物,甚至是被排斥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现象:“孤独”的小天 小天在班上是个不受小朋友欢迎的孩子。他简直就是班上的“捣乱大王”:老师让小朋友们排队离开教室时,他在地板上爬来滚去地疯;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听老师讲故事时,他推推左边的同伴、拍拍右边的同伴,不停地捣乱;游戏的时候,小天又很霸道,他喜欢的玩具就要独占,不让其他小朋友碰…… 有一个开火车的游戏:一个小朋友当火车头,由“火车头”邀请其他小朋友上火车;小朋友们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咔嚓咔嚓”骑在小板凳上一起前进。开火车游戏是小朋友们都爱玩的游戏,然而,每次玩的时候,不管谁当火车头,小天都不会被邀请上车。看着其他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开着小火车,坐在一边的小天显得特别孤独…… 说明:小朋友们都不愿把小天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不邀请他上自己的小火车,显然,小天成了班级团体里不受欢迎的人物。因为小天捣乱、淘气、霸道,小朋友都躲开他,避免被他干扰或被看成小天一类的人。 分析:小天这样的孩子,在每个幼儿园甚至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小天”可能是男孩子,偶尔也可能是女孩子。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在同伴群体里不受欢迎的地位一旦形成,几年时间内,这种地位都难以改变。 为什么小天会在集体中表现出那些问题行为呢?这还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和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特征来分析。 小天这样的孩子,属于性格外向、活动水平较高的一类孩子,也就是说,他们比较喜欢动而很少对安静型的活动感兴趣。所以,在要求安静的活动中,他们容易出现“捣乱”行为。 而对于集体生活的一些规则,比如排队、保持安静等等,小天们接受起来有些困难,这就和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了。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基本过着“一个中心”的生活,这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所以会给别人留下霸道、自私、任性的印象。 虽然宝宝是家里年纪最小、最应该受照顾的人,但是,作为父母,要为孩子做长远的计划和准备——宝宝终究是要从家庭生活走向幼儿园、学校集体生活,直至走向社会的;因此在宝宝小的时候,就要为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做准备。给孩子设定一些适当的规则,例如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好吃的东西要先给老人等等;家庭里保留一些必须人人严格遵守的规定,例如晚上睡觉前必须刷牙、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帮助宝宝适应社会生活。如果一个活动水平高的孩子,从小又没有建立规则意识,那么他们到了集体生活中,难免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实际上,在同伴群体里不受欢迎的孩子,也可能是另一种性格:特别安静,不爱说话,有些胆怯。形成这种性格,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家长过于保护、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理,且活动受到家长的诸多限制,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这种退缩的性格,这些孩子几乎不会主动发起和同伴的交往,也不受老师的喜爱,所以容易被同伴忽视和排斥。对待这样的宝宝,父母要注意多给他们创造锻炼自主、独立能力的机会。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老人喜欢替孩子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你问宝宝“几岁了?”还没等宝宝想好怎么说,老人已经抢答“我们快2岁半啦!”这就是典型的剥夺了宝宝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机会的例子。 要想避免宝宝成为同伴团体里不受欢迎的人,就要对宝宝“收”“放”有度,该设立规则的时候千万不能心软,而该给他们自由、权利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包办代替、好心办坏事。 关于宝宝同伴关系发展的小知识 一般情况下,宝宝从2岁左右开始就喜欢和同龄伙伴游戏、玩耍;到3~4岁时,宝宝和伙伴的关系日渐亲密;到5~6岁时,宝宝开始有了朦胧的小群体意识,有了归属感的萌芽,于是2、3个宝宝常常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群体;而团体意识到8~13岁时才达到高潮。同伴群体形成的亚文化,是儿童、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现象:月月的追随者叮当 月月是班上的大姐大,因为比较“成熟”和“老练”,月月总有一些好点子,例如过家家的时候把滑梯下的小空间当成家;老师也经常表扬月月,说她是个懂事孩子。于是,在月月身边就出现了叮当这个小“跟班”:月月玩什么她也玩什么,月月提的建议总是得到叮当迅速的响应;月月讨厌谁,叮当就讨厌谁,月月喜欢谁,叮当也就喜欢谁。 说明:叮当是同伴群体里的跟从者,这些宝宝会“忠实”地跟着群体里的领袖,以领袖人物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分析:跟从者追随领袖的原因无非有二:1.认为领袖的意见是正确的,不由自主地听从;2.想从这种“跟从”行为中获利。儿童跟从者,他们在集体中不是能力最强的孩子,甚至可能是能力比较弱的那些孩子;因此,一部分跟从者是心悦诚服地跟着“领袖”,听从领袖的意见从而被一个群体接纳并避免犯错误;而另一部分跟从者,就是想从这种与领袖保持高度一致的行为中获利,他们的跟从并不是心悦诚服的,他们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这些跟从者跟从的不是领袖任务而是跟从一种群体中比较高的地位。 幼儿群体中,心悦诚服的跟从者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他们往往是集体里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通过跟从他们能从同伴身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狡猾”的跟从者,他们从小就知道依附权威。对于这些聪明的孩子,爸爸妈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示范和引导,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是非观。 现象:伙伴们追捧的茜茜 茜茜是班上年龄较大的孩子,聪明伶俐的她总能迅速回答上老师的问题,并且会主动照顾其他的小朋友,而且,在游戏中担任领导角色的总是她。茜茜和另外几个小姑娘组成了一个小群体,茜茜自然成了小群体里的“头儿”。 说明:在幼儿群体中,有一些孩子往往能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他们能够敏感地发现别人细微的感情变化,喜欢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经常在活动中负责。这些孩子性格热情、开朗,人际关系良好,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受到其他孩子的喜欢和推崇,在游戏活动中常担任“头儿”的角色。茜茜就属于这样的领袖人物。 领袖型的宝宝也分了几种:有的是因为自己的聪明能干赢得了同伴中的领袖地位;有的宝宝是因为自己的乖巧听话及能干,得到老师的喜爱从而在同伴群体里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领袖”,这些宝宝都是群体里比较聪明、有能力的孩子。其实,领袖型的宝宝是家庭培养出来的。 分析:幼儿群体中的领袖与成人群体中的领导,其基本意义不同,它不是由权力因素决定的,而主要是由非权力因素决定。这些孩子领袖比较自信,其应变、交往、语言表达等能力也比同龄孩子更强,因而常常使同伴对其产生亲切感、信赖感和佩服感。 领导才能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担任领袖的宝宝,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综合分析、创造、决策、应变、协调、语言表达、自学等能力。这也是近年来儿童领导才能培养逐渐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 在幼儿的领导才能培养中,家庭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一个小小领袖呢? 首先,父母要经常为宝宝提供一些担任领导角色的机会。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先让孩子在家里扮演一些组织者的角色,例如负责安排全家大扫除时的分工,组织一些小型的家庭娱乐活动如猜谜语等等。经过锻炼,孩子将逐渐获得组织同伴的勇气。 其次,父母要帮助宝宝建立自信心。由于宝宝年龄小,自信的建立往往需要成人适时适当的鼓励,因此,哪怕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成功,如孩子学步时摇摇晃晃地迈出一小步时,父母都应大声地喝彩。当孩子面临困难时,父母能给他的最有效的帮助就是告诉他“我知道你能行!” 此外,父母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外界。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一下,但这种探索的欲望常常被父母无意中扼杀了。如孩子刚刚拿起剪刀,妈妈立刻大喊:“不许动,危险!”这种做法只能使孩子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循规蹈矩,而这样的人在同伴中是没有号召力的。恰当的做法是,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然后放开你的手。 当然,要想担当一个领袖,还要有其他一些关键特质,例如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以及替他人着想的能力等等。 培养一个小领袖,对于宝宝将来的发展益处多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注意帮助孩子克服领袖地位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宝宝利用自己的领袖地位要挟同伴,遇到同伴的不同意见以“我不跟你好了”、“我不和你玩了”来要挟,以达到大家都听她的目的。这样做,只会引起同伴的不满和反抗,久而久之,宝宝也会失去原来的领袖地位。这时候,父母要告诉他们“你和别的孩子都一样”,以免这种地位给他们自身和同伴带来负面影响。 影响孩子在圈子中角色的因素主要包括:孩子的气质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成长环境、认知能力等。除了宝宝在圈子里的“角色”,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来提升宝宝人际交往智能。比较典型的比如“过家家”“医生看病”“买东西”等。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3 , Processed in 0.04997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