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民愚昧无知的国家,不可能建设创新型社会,也不可能有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科学思想观念和科学精神、氛围的建立,是培育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下一代的前提,也是家庭自身建设的必需。 前不久,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说一个年轻人为了表达对逝去的父亲的孝敬,在清明祭祀时,准备了一大堆纸钱、纸元宝、纸车马,还特别精心糊制了两个穿三点式泳装的纸二奶,说是供父亲在阴间享用。在好笑、鄙视之余,也不由得为我们少年儿童的生存环境担忧。 近年来,一些腐朽没落的旧文化现象在社会上抬头,封建迷信,伪科学的骗术屡见报端。这不能不影响到孩子。前不久市场上流行咒语毒娃,购买者除了一些白领,主要就是一些女中学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愚昧的、没落文化对下一代的深刻影响。 进行科学思想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下一代人的素质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进步。一个国民愚昧无知的国家,不可能建设创新型社会,也不可能有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科学思想观念和科学精神、氛围的建立,是培育持续发展、健康发展下一代的前提,也是家庭自身建设的必需。 家庭里的科学精神、品质的教育要坚持“六个一”。 第一,抓住一个核心。 家庭的科学精神教育首先要抓住一个核心,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孩子崇尚科学,什么是科学呢? 首先它是一种价值观念,是科学视界、科学方法、科学想象、科学创造等诸多要素的总和,是一种世界观。所有的科学工作背后,都要有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如宇宙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其中某一部分的规律和其他部分是紧密相连的;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就能够解释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等等。 科学的价值观表现在具体的人和事上,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就是要坚持*、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就是在面对具体事物时是相信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相信无神论还是有神论等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中的这句名言就是科学的唯物史观最生动的表述。 在家庭里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经常带孩子看科普展览、听科普讲座;有机会就和孩子一起拜访老科学家,读著名科学家的传记;鼓励孩子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有机会带领孩子从收集物体、计数和测量物体、进行定性观察、组织收藏和观察、讨论发现等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入手,探索各种秘密;经常与孩子探讨真伪、美丑、善恶等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等。 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的,需要潜移默化,需要循序渐进,家庭科学观念的教育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住这点,把科学价值观念的传递作为家庭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二,激发一种兴趣。 科学精神是一种探索精神,而探索来源于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 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兴趣可以激发一个人敏锐的观察力、牢固的记忆力和活跃的思维;可以使人沉醉,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引导人发掘自身潜力,甚至超越能力极限。 一个人是否对科学有兴趣,往往早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决定了。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兴趣,是家庭里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方法也多种多样。 如,经常和孩子一起观察,比较在不同的地方生长的树叶,其形态、薄厚有什么不同;一粒种子开始生长,和长大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等等。再如,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无论是植物标本,还是舰模航模,让材料成为孩子乐于探索的源泉、驰骋想象的翅膀,让过程成为孩子兴趣的孵化器、发现和创造的园地。 第三,培养一种素养。 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素质包含五个层级。最低的是科学文盲,这些人对与科学或技术有关的问题一无所知,或者所知甚少;第二层叫做表层素质,即可能听说过某个科学词汇、问题或主题,但仅仅停留在表面;第三是功能性的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即能够运用科学或技术术语,但仅仅限于某些特定的场合,如考试、读报、看电视;第四个层级是概念性的和程序性的科学素质,即能够了解某学科中的概念与该学科整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与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度的科学素质,了解科学技术的哲学、历史和社会意义。我们应该努力把孩子的科学素质向着最高的层次培养。 但这种划分主要还是针对科学的知识和才能而言的,其实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才干,而是培养素养。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果一个人对科学非常冷漠、不积极,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判断,即便他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也不会有所成就,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 所以,要通过多种形式,去影响和培养孩子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如对自然、社会现象的兴趣,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坚忍不拔的毅力,积极、热情的人生倾向,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严谨、严密、严格的“三严”态度等等。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日常行为中去,一次出游,一场家庭聚会,一回亲戚朋友来访,一同看的电影,一起玩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培养科学素养的好机会。 第四,体会一些实践。 家庭科学教育一定要通过孩子的实践活动来完成。一些家长平日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除了上课、做作业、上课余补习班,没有任何娱乐性、实践性的活动,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家庭里涉及科学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要经常地、有意识地开展。可以经常搞一些小观察活动,天文地理、动物植物,鸡下蛋有什么规律?蚕宝宝经历几个阶段才能长大? 这些活动不会花很大精力,带给孩子的却是终生受用的宝贵品质。可以搞一些小实验活动:雨水的成分、淀粉的变色、果树的嫁接、花粉的人工传授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增加孩子的科学知识无疑是积极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意志; 可以搞一些小制作:船模舰模、简易机器人、会转眼睛的布娃娃、能移动的小桌椅,做出来的是物化的成果,锻炼的则是孩子的能力。 第五,讨论一些问题。 儿童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对于社会上的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东西往往缺乏鉴别的能力,更由于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对于自己不知道、不懂得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因此也就最容易上当受骗。 而目前社会上各种反科学的东西仍然在泛滥,因此当前我们家庭里的科学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加强对社会上反科学思想、行为的批判和抵制。要经常和孩子就一些自然现象,如沙尘暴、日月食、坟地里的“鬼火”等进行探讨,通过共同阅读科普读物、听科普讲座、专家咨询等形式,探求事物真相;要关注社会上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现象和问题,特别要注意孩子中间流行的各种不科学,甚至迷信的说法、做法,经常和孩子进行一些深入讨论、辩论,努力用科学的“真”去面对迷信的“假”,用真理武装孩子的头脑。 当然,父母首先要相信科学,不被迷信所迷惑。父母的榜样和经常的引导,就会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真理就在自己身边。 第六,掌握一些技能。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增加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科学素质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不断丰富兴趣和热情的过程,也是提高其科学实践能力的过程。 一是思维能力,如勤于观察、善于思索、灵活运用、博闻强记、巧妙组合、别出心裁、反常思维、同中求异、突发奇想、推陈出新、驰骋想象、丰富联想、善于借鉴等等; 二是锻炼动手能力,从细致的手工制作能力到需要一定体力的木工等大型制作能力,这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素质的必备内容。 培养孩子科学性技能,需要注意点点滴滴,在日常生活小事上,特别是在学习辅导中给予特别的提醒和推动。如,经常和孩子讨论课本上学习过的内容,帮助孩子养成穷究其理的习惯;平时多问一些为什么,激发起孩子对问题的兴趣;有计划地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天文馆等,引导孩子认识、学习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和科学能力;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断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严谨性、记忆力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育儿小节,关系着孩子长大以后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天才人物中最成功的150名和最不成功的150名做了详细分析,发现他们之间差别最大的有四种品质:一是取得最后成功的坚持力;二是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三是自信和克服自卑的能力;四是多方面的感情和适应能力。 这里说的是非智力的因素,但每一项都与科学精神和实践有关。这进一步表明,家庭里的科学精神和品质的教育,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 在家庭中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要点: (1)父母树立榜样、父母不能搞封建迷信活动,对封建迷信不听、不看、不参与,并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 (2)父母可采用报刊、书籍等材料为孩子分析哪些是科学、哪些是伪科学,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 (3)对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要用科学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并引导孩子自己用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 (4)不让孩子接触有关描述“鬼”、“魔怪”等内容的读物或影片。 (5)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尤其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3 , Processed in 0.06549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