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关于提早认字的四大误区-学龄前-潜能开发

2015-4-26 19:01|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6| 评论: 0

摘要:   关于提早认字的误区   以下是讨论中我发现在父母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和我的一些看法。   误区一 早认字可以提早自主阅读   有网友认为:孩子早认字就能提早自主阅读,提早自主阅读对于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掌握 ...

  关于提早认字的误区

  以下是讨论中我发现在父母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和我的一些看法。

  误区一 早认字可以提早自主阅读

  有网友认为:孩子早认字就能提早自主阅读,提早自主阅读对于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掌握知识以及培养学习和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很有好处。

  好好快4岁的时候开始对文字发生兴趣,通过平时在路上看路牌、讲故事时认识的字,她已经能读一些很简单的书了。那个时候,她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读的,比如:“小-白-兔-对-小-黑-兔-说-你-真-黑”,如果一边读一边理解这句话,除了理解每个字的意思之外,还需要有一个更复杂的思维转换,那就是由字到词再到句子的过程。

  我们知道,文字是一种抽象符号,即使是汉字这样的象形文字,和图形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成人读文字时,需要先把这些文字符号转化为它的具体含义,再去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这里面有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而对于幼小的、尚没有建立丰富感观和认知经验基础的孩子而言,这种思维过程的实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然,我不否认有神童的存在,那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

  好好认字以后,基本上还都是让我读故事给她,刚认字的时候,她拿起书来看,纯粹是觉得好玩。现在好好快5岁了,已经真正进入阅读的敏感期,随着她认的字越来越多,思维也进一步发展后,才真正能沉浸在书中。通过与她的沟通,我发现,除了那些我以前讲过的书,或是书中讲到的是她接触过的事情之外,如果自己看新书的话,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往往会有一定的局限。

  成人读书给孩子和孩子自己阅读,是完全不同的。成人读书时,对词汇的连贯、融合故事情节的语气语调,以及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及时讲解,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感受书中的内容。所以,很多上学之后的孩子,虽然认识了很多字,还是更愿意让父母读书给他听。此时请不要焦虑,不要担心怎么认字了还不能自主阅读啊,欣然读给孩子就好了。

  薛涌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是转载的塔夫脱大学教授Maryanne Wolf在《阅读大脑的故事和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结果:

  “真正的阅读需要把大脑不同部位复杂的功能综合起来。这包括视觉、听觉、语言、概念生成等等。这些功能的整合,要依靠所谓的‘髓鞘形成(myelination)’。……‘髓鞘形成’一般要在5到7岁之间完成。男孩在这方面则偏晚一些。”——懒妈补充:这个研究结果,其实和蒙台梭利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儿童阅读敏感期要在5岁左右才能到来的结论,是非常吻合的。

  “Maryanne Wolf的理论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读书识字是从5到7岁之间开始(懒妈补充:人类大脑永久记忆也是从5岁以后开始的,此时最适合开始抽象知识的学习)。如果把这个过程强行推前,比如在四五岁之间开始,就等于让孩子执行一些他们的大脑还不具备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凭借视觉或者听觉机械地‘阅读’,其实不过是对声音和图像的死记硬背而已,创造的是一种‘阅读’的假象。”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Maryanne Wolf的理论在这方面得到了两位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的支持。他们调查了在3个不同阶层中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结果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98%是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professional class)的孩子会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假设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样,他们的语言经验则完全不同。专业阶层和靠领救济生活的阶层的孩子,在4年内从家长那里所听到的词汇竟然相差320万!这种不同,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多和孩子做互动,多交流、多读书给孩子,更要让孩子多接触真实的环境,通过大量的实际经验来丰富他的感知,从而提高思维和理解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早教孩子认字,期待孩子通过自己阅读达到丰富词汇量、提高写作等目的。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学习,孩子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识字看书那么简单。有的网友提及一些早慧儿童的例子,这些孩子成长的各方面因素并没有被充分提及,我觉得咱们做父母的还是不能因为一些宣传出来的个别例子而忽略了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

  孩子的符号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到来,每个孩子会有个体差异,但是那种从0岁就给孩子不断灌输抽象符号而导致的“敏感期提前”不在此列;如果孩子在1、2岁时对文字感兴趣就会问,也不必教条地坚决不告诉,其实那个时候孩子看到文字会产生好奇。

  随着对抽象符号的认知和积累,真正的自主阅读一般从5岁左右开始,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不要期待孩子马上就能充分具备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孩子学习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除了看书,还是要以真实的感受为主,比如参观、自主动手实验和制作等等。

  误区二 早识字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

  提倡早认字的观点中,常常会提及日本教授石井勋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测试结果:如果从5岁开始学起,到入学前一年,智商能达到110;要是从4岁开始学起,学两年,智商能达到120;若从3岁开始学习三年,智商能达到125 ~ 130。

  首先,这个结果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就算是真的,其实也说明不了什么。且不说3~5岁儿童的智力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智商的测量是基于一些测量方法,鉴于传统智商测量的局限性,现在最新的智力测量依据已经不是简单地以传统测量来判断了,现在的智力分为潜在智力和实用智力,新的智商测量包括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和以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考夫曼儿童评估测验,都尽可能避免过去传统测量存在的误差。更主要的是,智力测量(智商)所测量的仅仅是人的智力表现,而不是真实能力的表现。智商绝不能作为预测个体的健康、幸福或成功的唯一有效指标,如个体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习惯、教育、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成功动机等等。

  如果日本教授的数据真实可靠,可能有家长会说,我致力于通过早识字进行孩子的智力开发,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是为了今后培养杰出人才。可是,在现代社会,有高智商和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指标,现在需要的是开创性人才,创造力比高智商更加重要。创造力是一种发散思维,不是聚合型思维,发散式思维要求个体发现问题的各种不同答案和解决办法,而聚合型思维要求个体找出问题的一个最佳答案,并且要精确(这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内容)。有这样一个事实:日本是极端强调早期智力开发的国家,奥地利的孩子7岁以前不识字读书,两国的人均诺贝尔奖指数,奥地利比日本高出数倍。

  误区三 婴儿期识字能够开发右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孩子6岁之前,本来就是以运用右脑为主的,从6岁以后才用左脑进行抽象思考和学习。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富于幻想和直觉,是感性思维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学习的最主要特点是喜欢听故事、听音乐、看图画、空间探索等等,孩子是运用视觉、听觉、感觉来进行综合学习的,所以,讲故事、空间感的培养、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熏陶等,都是非常适合这个时期孩子的。

  早认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的观点是日本的七田真等人提出来的,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源于杜曼(Glenn Doman)的研究,包括闪卡的应用,现在是非常有争议的。杜曼的方法本是帮助大脑受损儿童恢复,其原理是利用人类大脑中在婴儿期尚具备的功能但是后来逐渐退化的“动物脑”部分,这个应用,到底对正常孩子的发展会不会造成危害,目前没有对比研究,因为科学家不可能用有风险的事情拿到孩子身上做实验。另外,迄今为止并没有相关的跟踪数据表明,“杜曼宝宝”以及“右脑开发”儿童长大后,到底和正常成长的孩子有何不同。而且,就算是被开发的孩子中有成功的,自然成长的孩子里也有大量成功的例子,而自然成长是没有风险的。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不是高风险投资行为,任何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内在伤害的事情,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此外,我之所以对杜曼和七田真等人的方法不感兴趣,是因为我坚信人类正常认知发展的规律,不需要用诸如“闪卡”这样存在高风险的“武功秘籍”来走捷径。比如七田真育儿法认为,“不求理解”是右脑教育的关键,其结果是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我觉得这是不折不扣的灌输式学习:不管是通过闪卡灌进去的还是把文字当图片记住的,如果是从婴儿期就这样灌输给孩子,这个做法一旦养成习惯,那么今后接触新事物时,是不是也不求理解地记忆,这如何发展孩子自己的主动性思维和创造力呢?

  误区四 不让孩子早认字是因为懒惰,或者为孩子不够聪明找借口?

  在是否要让孩子早识字的讨论中,类似的意见我看到很多。孩子没有早认字,就认为孩子不聪明或者家长不够勤快,这样的看法实在是很极端,却也非常有代表性,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有非常多的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对认字不感兴趣而倍感焦虑。

  我女儿好好,从小没学过认字,但是我尽可能带她去大自然体验、游山玩水,在她3岁前,我们周末去过最多的地方是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外出度假是去海边,为好好建立了充分的感知基础。好好的好奇心和专注力也一直被保护得比较好。4岁起进入文字敏感期后,她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以及讲故事等方式,短时间内就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具体认识多少我没数过),现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汉字和图画书上的字基本都认识了,我从没刻意教过。好好自进入敏感期以来对认字的兴趣一直强烈,而且乐在其中。我觉得,这样自主的学习方式,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发展是良性的,能够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主思维和好奇心。此外就是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认知发展良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身心健康的孩子,我是不会为她今后的学习发愁的。

  可能有人说,你自家的例子没有代表性。那么,我还想再举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例子,这是张教授在博客中写给一个9岁上大学的孩子诗钧的一篇《是谁害了天才儿童》中的内容,讲了他自己的经历:

  “人类历史上被认为是智商最高的米尔,11岁就掌握了当时的所有数学,20岁出头精神出现了问题。其后米尔自己‘调控’,康复,到46岁才发表他的经济学巨著。我认为如果米尔的父亲不是见到儿子的天赋惊世骇俗,日夕强迫儿子学习,米尔的成就会大得多。

  我是过来人,24岁才进大学。不敢说自己少小时的天赋比得上诗钧小友,但姊姊们的记忆,是年幼时我过耳不忘,而儿童的玩意,无一不精,所向无敌——只是读书不成罢了!有什么打紧呢?24岁才发劲读书,33岁正教授,可能因为误打误撞,用尽了长途赛跑的法门。

  71岁还有后劲,还可冲刺,显然是因为我24岁才起步。诗钧小友,慢一点起步吧。来日方长,上苍不会那么小气,给了你天赋然后拿回去的。”

  《Parents》杂志专访:早识字到底好不好?

  《Parents》:好好现在的认字水平如何?

  友童:她现在5岁,认字已经比较多了,但究竟有多少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平时没有刻意教她认过字,只是平时看图画书或者她问起的时候就告诉她,而且这也是她4岁以后的事情,好像在一年里突然认识了很多字。

  《Parents》:你认为即使把认字当成游戏,让孩子从中享受乐趣也是不可取的吗?

  友童:我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必要,更关键的是,这对父母的要求太高,有些父母恐怕会在这样一个幌子下,实际还是给孩子灌输文字。

  《Parents》:你一向不赞成早识字,那么你就从来没担心过孩子上学后因为识字比别人少而丢失信心吗?

  友童:没有,因为好好的学习能力一直比较强。而且这确实是一个取舍问题,是孩子短时间的沮丧,还是他长远的学习动力更要紧?适应环境是孩子的本能,只要父母好好地引导,孩子也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他很快就能赶上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于早期教育的讨论

  经常能听到一些 “早教新主张”,认为要是有办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抽象知识(认字、算术等),既玩了,也学了,不仅能学习很多,还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这样的观点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可,一些早教机构也抓住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打着“快乐早教”的旗帜,教孩子提前学习这样那样的知识。

  家长们的苦心,是非常能理解的。迫于现实压力,父母们不由自主地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不说一定要培养孩子出人头地吧,至少也要让他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呀。但是,家长们是否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真正需要学习的是什么?提前学习抽象知识,就能让孩子具备竞争力吗?

  孩子们天生就是爱学习的,任何新鲜事物都会引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想要让小孩子感兴趣,其实并不难。比如教识字,现在的方法五花八门,识字卡、挂图、好玩的多媒体软件等等,确实能让很小的孩子记住很多字,而且不感觉枯燥。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认字、英语或算术,也许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好玩的游戏。

  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提前学习知识,会不会对他今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有,这个影响有多大?后果有多严重?另外,我们还要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不提前让孩子学习,他今后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比别人差,跟不上学校的进度吗?

  要不要提早教孩子认字?

  在的亲子博客里,曾经因为我回答网友问题的一篇文章,引起激烈的讨论。

  朗朗:我看到你在最近的文章里写到这么一句话——“4岁以前的XX (某早教光盘)由于有过早教认字等内容,所以没订”,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不能让孩子过早识字吗?盼复!

  友童:首先,关于到底要不要孩子过早认字,目前的看法是不一致的,通过一些做法,确实能够让孩子提前学会认字。但是,从长远来讲,从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讲,提早的智力学习(比如认字),我认为是对孩子不利的。

  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在学习认字、数学这些抽象知识之前,孩子需要有大量的直接经验,当具体的感知丰富到一定程度,孩子自然而然会对抽象知识发生兴趣,那个时候,孩子在思维方面已经做好了准备,此时的学习,除了水到渠成之外,其实也是建立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好好在3岁多的时候,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看各种标志图,道路上的交通标志、商场或电梯里的警示标志等等,后来很多标志图她不用我讲就能看懂,理解得比我还快还准确。这是那个阶段孩子非常正常的一种表现,在经历对图画的充分感知之后,再自然上升到对抽象符号(文字、数字等)的理解和认知。

  此外,孩子在婴幼儿期需要同时发展很多能力,比如运动、情绪、感知、观察、审美等等,这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都是同等重要的,如果过早地强调某方面的培养,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多多少少会受到损害。有些家长认为,除了教孩子认字,也为孩子提供了其他的环境,不会有影响;其实,一旦打破孩子正常发展的规律,过早让孩子学习抽象知识,孩子自主发展和认知的能力就受到阻碍了。比如孩子过早学认字,其实是一个不当唤醒,此时的孩子往往就会忽略对具体事物和图画的兴趣,不由自主地去关注文字。比如出门在外首先看到文字,而忽略了对其他事物的观察和认知。

  再比如看绘本(图画书),孩子如果更关注文字,会忽略了对那些美好图画的感受。绘本的价值除了故事本身,最重要的就是那些经过绘本创作者长期积累创造出的图画,处在感性发展阶段的小孩子,本来就是对图画非常有兴趣的,绘本是孩子美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当孩子认字以后,他看书时,总是首先去看文字(和成人一样),对画面的感受就弱了很多。

  我认为,在孩子早期发展的阶段,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提早把那些抽象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是顺其自然地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当孩子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之后,适时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然后再鼓励并告诉孩子他想知道的知识。(有人可能对我前面用灌输这个词有意见,说是孩子自己愿意学认字的,没有灌输。其实“灌输”的意思除了教给孩子,提供相应的环境也是一样,比如从孩子出生起就在墙上贴满文字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在“要不要提早教孩子认字”话题的讨论中,我看到最多的观点是“顺其自然”,但是,怎么顺其自然呢?当看到小婴儿对汉字关注时,就认为孩子到了该学认字的时候了,就开始给他看字卡,甚至闪卡,这就是顺其自然了吗?我们有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呢?我们真的给孩子提供了他需要的环境吗?

  有专家说得好,父母其实不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只要以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告诉他,想看字就和他玩个字的游戏也无妨,不刻意、不灌输——当然,这是最理想的境界。可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类观点满天飞,加上教育也高度市场化,很多宣传性的内容并不客观,妈妈们身在其中,要想保持一颗平常心,实话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出路是什么呢?如果想真正地顺其自然,还是要学习和了解儿童早期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顺应自家孩子的个体发展。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首先要相信孩子,我们的孩子不会因为比别人少学几个字就落后,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他真正需要的环境,满足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孩子从一出生,其实就开始了自主学习,保护孩子这种主动求知、主动思考的本能,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孩子今后学习的坚实基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过早的智力开发,让孩子损失了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过人,但是,过早的智力开发,真的就能让孩子具备领先的优势吗?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成长的前四年,要发展出一生50%的学习能力,构建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但是,这部分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并懒妈妈的快乐早教不是通过学习认字和数学这些抽象知识培养出来的。

  人类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从最早的语言、绘画到象形文字,再到文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从他自发的涂鸦、绘画,再发展到学习文字和算术这些抽象的东西,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人为的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现在很多早期智力开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大都是上个世纪的研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追踪观察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人为的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取得提高智商的预期效果。

  2007年,美国社会学家发表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人为的干预可以在短期内把智商提高七八分,但是当人为干预消失后,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会降回来。”

  2007年8月华盛顿大学公布研究结果,“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对孩子的智力成长有负面作用;8~16个月的孩子,每天看1个小时此类DVD,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降低17%。

  美国心理学家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学前班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5岁时,前者比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数字和单词,但是到了6岁,这一优势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后一组孩子具有明显优势。

  过早让孩子学习抽象知识的危害

  影响孩子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建立。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学习的好坏,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否主动积极地思考。思考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知识性学习来获得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感受身边的世界开始了自主学习,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每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早认识文字和数字这样抽象的符号,他的注意力就会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抽象的事物上,不会更好地去了解和感知身边的世界,不仅不能感受到很多真实美好的事物,更有可能缺少理解、归纳和判断的主动性和能力。

  孩子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感觉经验、获得形成清晰概念的能力之后,才能具备正确判断的基础,理解事物内在的联系。当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时,让他过早地学习知识,他当时虽然记住了,但是根本吸收不了。这就好比,我们给小树浇水,可是,我们浇的这种水,根本不能被树根吸收,然后,水多了就要溢出来。如果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太多,他不仅吸收不了,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阻碍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孩子天生就会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尽自己的可能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当孩子还没有对真实世界具备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进行抽象知识学习,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人为地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和思考。

  如果反过来,让孩子经过对实物的充分体验后,他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符号和抽象思维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孩子整体的思维体系,在前几年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孩子就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去展开学习,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需要,兴趣高、效果好。

  我认识一个孩子,2岁就学习了数学和文字。这个孩子不管在哪里,他的注意力总是停留在数学符号和文字上。走在路上,他只看路牌和公共汽车上的数字和站名,在小区玩耍,只看健身器械使用说明上的文字和数字,几乎不关注其他的事情。在这个孩子画的画中,只有数字,没有其他的内容,他的思维已经被抽象的内容束缚住了。后来,那位妈妈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后,每个周末都带他去没有抽象符号和文字的郊外,只为了能让孩子不被文字和数字吸引,更多地去体会真实的事物。

  过早的智力学习,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

  孩子的各种能力需要并行发展。由于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强调某方面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过早进行智力学习,孩子的其他能力,比如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

  孩子在4岁以前,需要完成包括:感官、语言、大动作和细微动作、秩序、社会规范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需要在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中去学。

  实际感觉经验不足,会带来情感方面的问题。

  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以后,他需要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然后,通过这些自身的感受,积累感觉经验,形成最初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日子里,随着外界给他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会再不断去调整。

  欲速则不达——家长急于让孩子提前学习抽象知识,还有一个代价,就是损失了培养做人的潜在素质,如:好奇、热情、开放、灵活、想象力、创造力和朝气等等这些天性。如果在童年时期,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这些素质,那么长大后若要重新培养这些素质,就很难了,会事倍功半。

  在抽象学习之前,孩子需要充分接触真实的世界,通过大量的游戏和运动,来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提前的抽象学习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经验缺失,这将破坏人类天性中的爱、兴趣、好奇心和同情,从而可能会导致冷淡、孤僻、漠不关心、迟钝、

  缺少同情心和麻木不仁。

  过早的读写算活动,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尽管这些知识性学习的过程,可以设计得很有趣,但是,抽象的智力学习本身,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紧张,需要消耗孩子很多内在的能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正常发育。

  正常的孩子也会常常得病,比如感冒,这是孩子建立自身免疫力的一个过程,但是,孩子会很快痊愈,而且病愈之后会更加强壮。相比之下,智力开发过早的孩子,由于内在能量被大量消耗,会更加容易感染疾病,身体素质更差,心理上也更加脆弱。

  德国教育专家在十几年前,曾列出如下的研究数据:

  “奔跑跳跃不足的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荡秋千或在泥地里玩耍的儿童,没有机会爬树学习平衡的儿童,他们倒走困难,在数学方面落后,动作迟钝费力,这样的儿童不能正确地估计力度、速度和距离,而且比别的儿童更容易发生意外。”

  “十分之一的青少年已经听力受损,60%在校儿童身体姿势不良,35%体重超常,40%循环系统有毛病,38%肢体协调能力欠佳,50%以上在跑、跳、游泳运动中缺乏耐久力。”

  —— 德国《GEO》杂志,1995

  好好成长日记01

  关于好好认字的那些事

  故事1(记录于4岁半)

  进入符号敏感期的好好同学,已经认识许多字了。最近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小同学对公共汽车上的起始站和终点站名很感兴趣。

  今早看到某辆公共汽车上的“南坞”字样,说:“妈妈,那辆公共汽车是去南坞的。”我正心生感叹说那么偏门的字都让她猜对了,只听该同学接着说:“坐着那辆公共汽车,就能去南边看乌鸦了,是吧?”

  又一次,看到某辆公共汽车上写着“西便门”,问我:“那是西什么门?”告诉她是“西便门,中间那个字是方便的便”,小人兴奋地问:“也是大便的便吧?”俺只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说是,不出我所料,该同学立刻大笑着说:“这辆公共汽车是拉着大家去西边大便的吗?”

  故事2(记录于4岁1个月)

  一天早上,我说,后天就要召开奥运会的闭幕式了。

  小人马上问,A幕式开了吗?

  我正发愣,小人嘀咕说,A幕式应该在B幕式的前面呀。

  日记一则(记录于4岁1个月)

  一天晚上,好好从书箱里翻出她2年前看的几本图画书,坐在沙发上看。我在厨房里,就听她自己在那里念书:“……小白兔对小黑兔说,你真黑;小黑兔对小白兔说,你真白……”后来我拿起书一看,竟然一个字不差,呵呵,小人儿能自己读书了,真让俺这个懒妈没事儿偷着乐啊。

  大言不惭地说,俺从没正儿八经地教过好好识字。平时在外面看路牌、在商场看商品包装、在餐厅看菜单、在家看图画书,遇到感兴趣的字,好好会问我,逐渐地,她就认识了很多字。好好现在的识字量已经有些可观了,粗粗算起来,大约有几百个字,能应付一些基本生活需要了。不过小人也经常把长得很像的字搞混,读出一些莫名的东东来。

  好好1岁的时候,我时常带她在小区里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在一起玩。有时候,看到有的家长指着小区指路牌上面的字,教给孩子认,我也跟着大家一起凑热闹。后来我发现,孩子们当时记住的“字”,如果换一个场合,还是相同的字,他们就不认识了,而且,如果不继续重复强化,很快就忘记了。由此我发现,此时孩子“认字”,其实是“认图”,孩子只是把字当成了一个东西或者是图形,那个阶段的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文字。后来除非好好自己提问,我没有再主动教她“认字”。

  好好在3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图——示意图、警示图、指示图、地图……在商场、超市、电梯里、高速路上、机场……只要看到图形,比如交通标志或者电梯里的安全警示图等,都要研究一番。对图形感兴趣,是孩子认知抽象符号的最初阶段。在海淀安全馆的交通安全展示区域,有一面墙上贴着全部的交通标志,小人都认识,比有的老司机还牛。其实俺从来没有正式地教过她,小人是通过平时在路上看到后问我来“学习”的。

  快4岁的时候,好好同学突然对文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她看到感兴趣的字就问,过后都能记住。通过生活中的互动认识的字,孩子的记忆会很深刻。逐渐地,小人体会到识字的乐趣,她会主动读出认得的字,帮我看路牌,帮我看菜单,帮我找我需要的书等等,颇有成就感。源于生活、源于真正的应用,这样的“学习”,孩子乐此不疲,更妙的是,俺这个懒妈,又可以有“偷懒”的借口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3 , Processed in 0.07099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