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和我聊天,她对自己的个性很不满意,说自己没有主见、没有个性、自卑,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一旦发生点事便急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有一次老公外出,家里的下水道堵了,她急得不得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说她这种性格源于童年时父母对她的不当教育。父母对她总是否定,挂在口头的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能干呀,再看看你”这种类似的话,把她的信心摧毁得一干二净。由于成绩不太好,总被父母关在家里做作业,不准外出。她根本不能获得基本的人身自由,若是犯一点点过错就会被父母骂得一无是处。 童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朋友自卑的性格就源于父母对她的精神摧残,父母一次次的否定和羞辱把她的自信一点点吞噬,父母的霸权做法让她失去了自我,所以成年后她毫无主见、遇事慌张。 我们身边很多人身上有种种心理缺陷,其原因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有兄弟俩,是我儿时的小伙伴。弟弟聪明活泼,从小备受宠爱。兄弟俩白天由奶奶照看,奶奶对弟弟格外宠爱一些,有好吃的东西会偷偷拿给弟弟吃,哥哥吃不到。弟弟很顽劣,喜欢打人、往别人脸上吐痰、喊别人外号,奶奶觉得孙子还小,这些顽劣行为很可爱,不但不制止,反而哈哈大笑。弟弟两岁多的时候,妈妈买了一个西瓜,分成很多块,全家人每人一块。弟弟很快吃完自己那块,飞快地抢走妈妈的那一块,躲到一边吃去了。妈妈以为弟弟还小,什么都不懂,并没往心里去,也没有对弟弟说什么。 后来,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两块糖,弟弟和哥哥每人一块,弟弟吃完后必定抢哥哥那块,为了这样的事情,他和哥哥经常打架。大人们总是要哥哥让着弟弟,理由是哥哥大,弟弟小。这时,弟弟抢得更心安理得了,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处处显露,出门看见零食必定吵着要买,不管家里家徒四壁的情况;吃的玩的都要强抢独占,从不和别人分享;想要某物或想做某事必得如愿以偿,否则就赖地打滚、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特别懒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干。而哥哥和弟弟截然相反,懂得体恤父母,出门从来不让妈妈买吃的玩的,常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某天,妈妈出门走亲戚,因为路远不能带孩子去,两岁多的弟弟非要跟着去,妈妈走出很远了,他哭着追了出去。哥哥看见弟弟追着妈妈走,心里着急,担心弟弟有什么闪失,就在后面追弟弟。追出去约两里地,哥哥没能追到弟弟,只好回家了。哥哥很担心弟弟的安危,就坐在大门口等着,直到邻居把弟弟带回来才放心地回屋。 一晃30年过去,哥哥事业小有成就并有了幸福的家庭,承担起赡养一大家子的重担。弟弟好高骛远,总是换工作,每次都不超过1个月;责任感缺失,有了孩子后,他烟照抽、酒照喝、槟榔照嚼、麻将照打,孩子的奶粉却没钱买;不反思自己,总抱怨别人,经常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钱,对自己不够好,埋怨哥哥帮助自己不够,埋怨老婆太爱唠叨。熟悉兄弟俩的亲戚朋友都会慨叹: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得真是不错,从两岁多的弟弟身上不就可以看到他30年后的样子吗?小时不懂分享,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长大后也是如此,孩子的奶粉钱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他照样吃喝玩乐;小时不体恤家里,不顾家穷要买吃的玩的,长大后上不赡养父母,下不抚养孩子,毫无责任感;小时任性,要怎样就怎样,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长大后依然任性,工作稍不如意就换,生活中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哥哥则刚好相反。 同一个家庭,同样的生活环境,兄弟俩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我分析主要是大人(尤其是奶奶)对他们不同的态度所致。如果奶奶一视同仁,不偷偷拿糖果给弟弟,而是兄弟俩分享;如果在弟弟顽劣的时候能告诉他这样不对,让弟弟能明辨是非;如果在弟弟抢西瓜、抢糖果的时候及时引导,让他懂得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如果在弟弟吵着要买这买那时,大人能拒绝并引导孩子懂得适度,懂得体谅家里的困难;如果从小让弟弟承担一些应该他承担的事情……如果以上都实现,弟弟的人生应该会是另一番景象。抢一片西瓜、一粒糖果,会让孩子学会自私;自己的事情不会自己做,要靠父母,会让孩子责任感缺失,没有担当;任性地要这要那,父母每每都满足,孩子会因为来得太容易而不懂珍惜,不体谅父母,变得冷漠自私。“教育无小事”,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教育不当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实仔细观察周边的成人,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成人的心智、人格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有的冷漠、有的胆怯、有的懦弱、有的自卑、有的懒惰自私、有的毫无责任感……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经历。很多患有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人,其主要病因是幼年时家庭的不当教养方式,譬如父母粗暴、家庭不睦、放纵溺爱、过分苛求等。 我一位亲戚的15岁的女儿,和父母闹得很僵。她宁愿住在亲戚家,也不愿待在自己家。这个孩子从小寄养在亲戚家,对父母很冷漠。而且她的父母经常吵架,家里常年充满硝烟。刚开始的时候她感到很害怕,后来逐渐变得麻木,最后心里充满仇恨!有一次我问她:“如果你失去了爸爸或妈妈,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她冷漠地说:“无所谓,没什么感觉。”她和父母分别1个多月,再次见到父母时,对父母不理不睬,为此她妈妈伤透了心。这个孩子的冷漠就是孩子在幼年受到心理创伤导致的,她长期寄养在亲戚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没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所以她对父母没什么感情,就算“父母死了”她也无所谓。她之所以宁可流落在亲戚家,也不愿意回去,也是因家庭不和让她感到厌恶和仇恨,一心想逃离这个没有温暖的家。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生活非常关注,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不太在意,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偏差。而有的家长非常热衷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的灌输,对孩子的情感、心理等方面关注不够,对孩子遇到的变换,如搬家、上幼儿园、变换带养人等,很少有家长会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有的家长甚至长期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有的家长虽然天天和孩子住在一起,但是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极少,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醒来。有的家长虽然偶尔陪陪孩子,但是并不懂得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更多的家长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相处,育儿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和苦恼。有一位“女强人”妈妈曾经给我留言:“4岁的儿子很孤僻,不和其他孩子接触。我觉得很失败,偌大一家公司我能管理好,而对一个4岁的小人儿我却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很多人牺牲掉陪伴孩子的时间,辛辛苦苦拼事业,想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但是当他们事业成功后,却发现已经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重点提示: “教育无小事”,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教育不当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生活非常关注,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不太在意,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偏差。父母一次次的否定和羞辱会一点点吞噬孩子的自信,父母的霸权让孩子失去自我,所以成年后孩子毫无主见、遇事慌张;自己的事情不会自己做,要靠父母,会让孩子责任感缺失,没有担当;任性地要这要那,父母每每都满足,孩子会因为来得太容易而不懂珍惜,不体谅父母,变得冷漠自私。 回顾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我们一定都记得童年幸与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一定感受得到,童年对于我们性格、修养、能力、价值观、择偶观等方面的影响。0—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为孩子创造宽松、自由、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是最有价值的投入。不要以工作忙、没时间而不陪孩子,光在孩子身上花钱而不花时间和心思会得不偿失——因为事业可以重新开始,孩子的童年却不能重来;事业可以等待,孩子的成长却不能等待。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1 , Processed in 0.07098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