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提升宝宝专注力的10大方法-学龄前-潜能开发

2015-4-27 10:24|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有始有终”“专心致志”“始终如一”,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并没有太多的人能够真正做到。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标准似乎就更高了。不过,家长还是希望孩子从小就能拥有一流的专注力。但是,每个孩子的 ...

  “有始有终”“专心致志”“始终如一”,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并没有太多的人能够真正做到。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标准似乎就更高了。不过,家长还是希望孩子从小就能拥有一流的专注力。但是,每个孩子的先天气质都不同,对事情的专注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要想提升宝宝的专注力,还是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

  影响专注力的5大因素

  1. 生活环境。由于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现在的生活中又充满了太多的干扰,比如随时会响起来的手机、多得数不清的电视节目等,这虽然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却也减少了孩子们之间的人际互动,同时也不利于孩子专心学习。因此,孩子的注意力就一代不如一代。

  2. 先天气质。如果孩子本身特质就是属于坚持度低、注意力低的情况,相应的专注力也会比较低。

  3. 刺激过多。现代孩子受到的刺激比较多,所以选择也很多,当孩子觉得眼前的玩具或事物缺乏吸引力的时候,或是对所进行的活动有挫折感时,就很容易找其他东西来代替,而不是专注于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

  4. 过度宠爱。如今家庭中的孩子都很少,所以家长的宠爱就更多地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处处都帮他打理好一切,学习的机会减少,专注力的培养就更加困难。

  5. 大肌肉活动不足。孩子心中明明想要骑车、溜滑梯,父母却一直要孩子画画、玩拼图,造成大肌肉活动不足,专注力集中的情况就会很差。

  专注力的4种类型

  因为先天气质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个孩子的专注力表现也不一样。总体来看,孩子的专注力大概可分为4种类型。因此,在我们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之前,应该先来考察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1. 拖拖拉拉的孩子

  要这一类型的小孩专心没有问题,但是要他静下来专心做事,却得让家长花费不少力气,他们的性情大多容易紧张、敏感或羞怯,可能每天都需要妈妈唠叨,他才会把该做的事做好,做功课时可能又喜欢东摸西摸,等长大之后,也可能是不拖到最后一刻就不把事情做完的人,一直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印象,属于专注力最低的孩子。

  2. 复杂型的孩子

  这一类型孩子的专心情况如何,要看他当天的心情、环境、身体状况而定。如果生理或心理稍有不适,很可能就会对专注力表现产生巨大影响。在未成年以前,大部分的孩子都属于这一类型。不过,复杂型的孩子似乎更不能忍受任何事来影响他们。如果想要让这些孩子专心,除非是活动特别有趣或是他非常喜欢这些伙伴,不然的话,他一定会立刻离开,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3. 稳定性极高的孩子

  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来说,虽然也会有不专心的时候,但是那样的状况极少出现。相反,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专注于手边正在进行的事情。对于父母而言,他们绝对是好管教的孩子,从来不需要家长过分担心。

  4. 极端的孩子

  专心的时候非常专心,但是当他不想专心的时候,谁也拿他没办法,这就是极端型孩子的专注力特色。只要是有兴趣的事,他就会专心去做,一点也不会被外界干扰,否则就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通常这一类型孩子的性格比较容易紧张,如果事情或环境临时产生变化,或需要暂时放手的时候,他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妥善处理。

  提升专注力的10大方法

  1. 不要替孩子贴标签

  即便你家孩子的专注力不强,比如大家都坐定位置准备用餐了,他才姗姗来迟,那也不要对孩子说出负面的话语来。对他们来说,这就等于贴了一张负面标签在自己身上,那样只会让孩子否定自我,而且也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反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2. 观察孩子平日表现

  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平常的行为表现,找出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如果孩子属于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人,当然适合以静态的方式去引导,例如带孩子听一些音乐、让孩子玩拼图等。如果孩子的身体一定要动来动去才能学习,那就不如配合孩子。例如当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随口问他一些与课业相关的问题,让他在运动身体的同时也能动动脑子。

  另外,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大肌肉活动,如果家长不方便一边玩一边和孩子说话,也可以采用先满足孩子大肌肉的活动量、再让孩子专心从事静态活动的方法。

  3. 帮孩子创造成就感

  成功的喜悦感可以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当孩子顺利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可以奖励一个小红花。比如集满了10朵小红花之后,就可以给孩子买一本他喜欢的书或是玩具,让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4. 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

  不要将结果看得太重要,即便孩子还没有达到大人的要求,但只要他有了积极的表现,家长也同样可以赞美孩子。当亲朋好友打电话来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电话中向他人赞美孩子的努力表现,比如:“小凯一直在努力学习做手工呢,虽然一开始做得还不是太好,但是他一直都在努力,始终没有放弃呢,你们真应该来看看!”

  5. 找出让孩子专心的办法

  这里的“办法”针对的是感官。有些孩子特别容易被视觉刺激的东西吸引,有些则是触觉,也有可能是听觉。在了解到哪一种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之后,家长就能够因势利导,轻松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6. 将工作合理分割

  孩子的稳定度不如成人,如果要求孩子一次性解决需要长时间专心才能够做好的事,当然很难收到效果。这时不妨先仔细观察一下,看孩子专注的时间能够持续多久,然后把工作量做合理分割。如此一来,对孩子的要求一开始就落在了合理的范围内,然后再协助孩子逐渐拉长单位工作时间。

  7. 注意说话的语气与指令

  家长一旦着急起来,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不耐烦的语气。另外,如果家长所说的话不是很清楚,也会让孩子感觉无法理解。因此,在与幼儿对话时应使用温柔的语调,重复、清晰地叙述指令,亲身示范给孩子看。例如先带孩子看时钟到了几点,然后提示孩子应该做什么事,最后带领孩子一起去完成那些事。

  8. 让孩子了解坚持的重要性

  在事情刚刚开始或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如果孩子开始抱怨“我不喜欢做这件事”,那么家长可以告诉他,并不是他不喜欢,而是他不够专心。当孩子开始某项学习课程后,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倘若不继续下去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孩子,让孩子了解到坚持的重要性。

  9. 善用有效辅助品

  当家长明确得知孩子喜欢某项物品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些物品来加强孩子的专注力。比如孩子喜欢有卡通图案的拼图,那么家长就可以使用拼图让孩子先稳定下来,然后再慢慢增加拼图的片数,以延长孩子专注的时间。或者使用沙漏计时,如果单纯跟孩子描述3分钟有多久,孩子可能觉得很抽象,那么可以使用沙漏做说明,滴完一次就表示3分钟时间到了。这样一方面能吸引孩子对时间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观察,如果沙漏滴完了,孩子却仍然在继续做原来的事,那就明确表示孩子有进步了。

  10. 身教不可少

  家长的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看书,那么家长自己也要养成看书的习惯,即使是孩子和家长各看各的书也可以。相反,如果家长整天抱着电视不放,那么要想让孩子爱上看书还真不太容易。

  家长要戒除的4种表现

  在培养宝宝专注力的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表现,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了宝宝的专注力。

  1. 家长是急性子

  急迫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学着家长说出情绪焦躁的话。虽然家长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工作及家事上更有效率,但是这样急切的心理容易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这样一来,一旦孩子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耐着性子去解决,而是先发一通脾气再说。

  2. 考虑事情过于长远

  当然,眼光长远一些并非坏事,但是眼光长远并不代表可以跳过现在。如果孩子长期被这样的价值观所教导,那么将难以享受和满足现有的一切,自然也就无法培养起足够的专注力。

  3. 过度放任孩子

  过度的自由和放任,对于孩子的专注力也是有害无益。由于现在家长的工作都很繁忙,所以在把孩子接回家之后,很多人的办法就是打开电视给孩子看,或让孩子自行从事所喜欢的活动。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会养成一回家就开电视的习惯。由于没有家长在旁边引导和督促,专注力的培养也就很难有好的效果。

  4. 常常打扰孩子

  可能是出于好玩的心态,当孩子很专心地做自己的游戏或其他活动时,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突然跟孩子闹一下,或是要求孩子去做别的事,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行为。如果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那么当孩子在很专注地游戏或看书时,家长最好不要马上打断孩子的行为,而应采用预告的方式。比如家长已经和孩子约好,看书可以看到几点,在时间期限到来之前的5~10分钟,就可以先提醒孩子时间快到了。除了口头提醒外,家长还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铃铛、闹钟等。文/杨文玉  咨询/梁伟莉  幼儿园园长 (妈妈宝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1 , Processed in 0.06069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