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进行小提琴练习,金色摇篮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包含孩子艺术素质的培养。 学校名片 金色摇篮教育集团创办于1995年,专业从事婴幼儿潜能开发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创始人程跃博士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博士创办婴幼园的“第一人”,被誉为“中国学历最高的孩子王”。如今,金色摇篮现已成为集婴幼园、小学、早教连锁加盟、婴幼儿网络教育、教育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下辖金色摇篮潜能开发婴幼园、金色摇篮全程实验小学、七彩宝屋、七彩摇篮网、童学馆、金色摇篮培训学校、中加教育交流中心、白羊水湾人文山庄等分支机构。 ■ 走进课堂 小提琴是必修课 时间:12月23日下午 地点:金色摇篮慧忠园 所听课目:“表象训练”课、小提琴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给圣诞老人拍个小照片吧”。老师出示一张画着圣诞老人侧影的图片,让大一班的小朋友们仔细看、有意识去记忆。在经过老师几次的睁眼呈现和闭眼浮现的引导之后,小朋友们在纸上画出了可爱的圣诞老人。老师对小朋友们的画给予肯定、鼓励并带着孩子们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孩子们通过不断地反复识记,对表象细节的地方记忆再现,加上他们扎实的绘画功底,终于画出了一张张线条流畅的圣诞老人。这节课正是金色摇篮幼儿园特色的“表象训练”课。 表象是想象力材料和内容的积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右脑有待开发的最大潜能。程跃博士根据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原理,开发了一套旨在提高儿童表象能力,培养孩子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表象训练软件,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金色摇篮慧忠园吴园长告诉记者,“表象训练”课从婴班就已开始,会贯穿幼儿园整个教育阶段,“婴班主要是图形拼摆的表象训练,拼摆出简单的植物、动物、海洋生物、昆虫、人物、日常生活用品等,小班孩子的表象训练从图形拼摆过渡到绘画表象,主要接触的是简单的植物、动物、海洋生物、昆虫、生活用品。中班孩子更多地会接触到由多种图形组成的物体,到大班则更复杂。而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绘画练习,大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图库,在幼儿自由绘画时能做到自由重组,创作。” “表象训练”课之后是小提琴练习。金色摇篮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包含孩子艺术素质的培养,在金色摇篮幼儿园,小提琴是必修课,因为临近圣诞节,当天练习的内容是《送别》和《铃儿响叮当》。在老师的引导下,大班的孩子指法流畅、弓法正确,已经把这两首曲子拉得很有感觉了。孩子们当众表演也非常自信。 更让记者好奇的是,在搬椅子到墙边坐等着老师发小提琴的这几分钟里,小朋友们竟在齐声吟诵唐诗。吴园长笑着说,这是金色摇篮的“微型课程”,约一到三分钟,最长不过五分钟。由于孩子的注意力时间较短,金色摇篮课程设计利用一些边角时间、过渡时间、等待时间,让老师带孩子们一起唱一首歌、做一个游戏、朗诵一首诗、打一个节奏,这也让孩子学会节约时间。 ■ 校园对话 给孩子发挥潜能的机会 ●程跃博士,著名儿童发展专家,潜能发展心理学说创始人,北京金色摇篮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 Q:金色摇篮更多强调了潜能开发,而不像其他幼儿园多以双语、艺术、蒙氏等为特色? 程跃:在金色摇篮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坚持基础发展要超越特色发展。幼儿阶段是在打基础。这个阶段,基础发展、全面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不是关注所谓的特色,因而导致孩子出现机构性失衡发展。打个比方,对婴儿来说,母乳是最基础、最好的食物,不必因为是四川孩子就给加点辣,上海宝宝就加点糖。 传统的差异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能力天生存在差异,先天的差异决定了后天的表现差异。而在潜能发展心理学体系下,我们认为,在早期要抓住全面发展的机会,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小学阶段的可塑性很强,这时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并培养孩子的多元发展潜能,培养更广泛的兴趣。 Q:传统教育观念都提倡“因材施教”,你为何反其道提出了“因教育才”? 程跃:现在普遍倡导的“因材施教”存在一些弊端,最终导致了淘汰选拔的教育体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想促进早期儿童的多元发展,必须强调“因教育才”,以完整结构的方式走在发展的前面,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方面的爱好。比如,一棵大树长成了,拿它做树雕,只能根据木材的情况而定,但如果面对的是小树苗,我们应该做的是精心培育,他们都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培养孩子的过程不是淘汰选拔的过程,我们要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有发展的潜能,在好的环境下都能成长起来,这就是“因教育才”。 Q:具体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因教育才”的理念会怎么落实? 程跃:儿童是多元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兴趣和爱好往往会被家长所忽视,如果我们再不去关注,就会彻底放弃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强调,尊重儿童不仅要尊重他们已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全面发展的权利,要关注那些没有形成兴趣爱好的方方面面。 孩子后天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教育和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只要孩子经历早期的良好教育,每个人都会非常优秀。而幼儿园要提供的就是能让孩子全面发展的环境和发挥潜能的机会。 核心观点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但后人对此进行了过分解读。当年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但都是成人,孔子看到了这些人的差异已经无法更改,才提出了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的概念。而我们的孩子,明明是有机会共同发展的,为什么要变成发展机会不同的人? ——程跃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实习生 杨书源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40 , Processed in 0.05680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