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好胜心,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好胜心不是坏事,使进取之心的表现,但是不能过度。我的看法与此不同。好胜心和进取心是不同的,就像“要强”和“争强”不同。 怎么来分别呢?就看对待失败和落后的态度就好了,如果失败或者落后了,就气急败坏或者怨天尤人,或者就避而不谈、兴趣大减,甚至表现出对“胜者”的妒嫉和诋毁,那这就是“争强好胜”而不是“进取”和“要强”。争强好胜,往往仅仅是贪图胜利或者成功的“心理优势”,或者是出于对失败和落后的恐惧,而并非是想要取得自己在某方面的进步。“贪胜”和“惧败”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恐惧、不安和自保,不是真正的进取。真正的进取,不在乎一时的胜败,而在乎自己是否取得进步。 生活中好胜的孩子十有七八,为什么概率这么高呢?因为大家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相差无几。孩子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好胜心而不是进去?据我的观察和理解,大约出于以下原因: 1 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显然,在大多数的家庭中,孩子是全家国宝级的人物,享有各种各样的优先权、独占权。这很容易滋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孩子习惯了心理上的优势地位,从而喜欢胜利、成功、领先等带来的心理满足,无法接受和容忍失败、落后的心理失衡。 2 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假如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和严厉,或者孩子的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如和父母分居),或者其他因素致使孩子内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孩子会表现出对胜利和成功的过度渴望,因为那样可以让他感到内心安全些。 3 父母的功利化要求 很多父母就是典型的贪胜惧败,孩子自然容易这样。父母更看重结果,急功近利,不重视过程,不重视基础,不重视滋养和熏陶,这样的价值观和教育方式自然让孩子越来越好胜。 4 泛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曾经广为流行,其中问题多多。“你真好”、“你真棒”说得太多,会让孩子对此产生很强的依赖,成为他行为的主要动力,鼓励和赞扬停止了,孩子的行为也就停止了,甚至孩子做什么都看能不能得到赞扬,而不是他内心想不想做、喜不喜欢做,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孩子内在动机和内在价值观的形成,当然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如果孩子出现了“好胜”而不是进取的现象,如何来改变呢?我想比照上面的分析,就能得出大概的方向。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而不是只有孩子很“乖”、很“棒”、很“成功”、很“优秀”,我们才接纳。使孩子获得情感的归属感和心理的安全感。 其次,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察觉自己的进步和努力,建立孩子的内在评价标准。自我评价的能力和孩子的年龄有关系,但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做到这一,只不过我们没有这么引导和要求罢了。 再者,鼓励孩子多尝试,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胜负,孩子胜利和成功了,我们并不给予特别的赞扬,更不要奖励,我们引导孩子感受到客观现实带给他的愉悦,比如,孩子帮我们拿东西,我们问他“宝宝,帮助的人的感觉好吗?你喜欢帮助人吗?”,孩子专心的学习某件东西,我们提醒孩子“学习的过程快乐吗,进步让你开心吗,遇到困难,你愿意继续尝试吗”。 总之,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宝贵的自尊心、进取心,而不是贪图胜利,惧怕失败。 文/孟迁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8 , Processed in 0.05140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