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哪些因素影响了“依恋”-学龄前-心理行为语言

2015-4-28 21:19|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数一数:哪些因素影响了“依恋”?   哪些因素会造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呢?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依恋关系呢?下面来介绍最主要的几种影响因素:   1.抚养方式   照顾者(尤其是妈妈)能否提供孩子合适、积 ...

  数一数:哪些因素影响了“依恋”?

  哪些因素会造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呢?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依恋关系呢?下面来介绍最主要的几种影响因素:

  1.抚养方式

  照顾者(尤其是妈妈)能否提供孩子合适、积极、温柔、细致的照顾,即要“专心致志”、“身体接触”、“话语激励”、“物质激励”、“及时响应”。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容易忽略孩子、身体照顾不足或者过度照顾等,都可能造成依恋问题。

  2.抚养的稳定性

  有些孩子身边并不缺亲密的照顾者,照顾方式也比较合适积极,但却因为各种原因经常调换照顾者(如本文最初的案例丽丽)而造成依恋障碍。所以照顾者的稳定性与照顾的性质是同样重要的。

  3.家庭因素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和心理空间来源,所以家庭的各种问题——比如父母失业、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兄弟姐妹的出生、照顾者有无足够的社会支持等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依恋关系,不可小视。

  4.孩子的先天“性情”

  不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或者父母的行为如何改变,有些孩子就是天生随和好相处,而有些就是喜欢发脾气,有些永远精力充沛,有些就是安静小心、动作缓慢,我们说这就是“性情”,是每个孩子先天具有的稳定的情绪反应及调节方式。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情及时调整自己的养育风格。

  5.父母的依恋风格

  身为父母,我们曾经也是母亲怀里的孩子,所以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你要清楚自己也是有一定的依恋风格的,而它必然会在抚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孩子的依恋方式。

  研究发现,安全型的父母容易养育出安全型的孩子,而回避依恋型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要求回应不足,矛盾依恋型的父母则在养育遇到困难时表现焦虑、不知所措,对孩子的照顾没有足够的稳定性,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孩子达到“依恋障碍”了吗?

  非安全型的依恋类型如果没有得到积极及时的调整,孩子有可能形成心理疾患,我们称之为“反应性依恋障碍”。

  爸妈如果担心自己的孩子可能有依恋问题,可以做下面的测试(根据《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的标准):

 表现

 

 

抑制型    
持续不喜欢和照顾者亲近,比较冷漠(如冷冷地凝视)。  1  0
对熟悉的人也很戒备,保持警惕的距离。  1  0
拒绝从别人那里接受照顾,常常非常坚持自己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1  0
情绪波动明显,或者是经常痛苦,继而出现攻击行为或退缩行为(比如在地上缩成一团)。  1  0
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很少有情绪反应。  1  0
经常对同伴、兄弟姐妹和照顾者表现出攻击行为。  1  0
去抑制型    
3岁之前“过分的粘人”。  1  0
学龄前期过快地对陌生人表示友好,过分亲密。  1  0
不加选择地对陌生人表达感情。  1  0
经常寻求他人的大量注意。  1  0
以上表现通常开始于5岁之前。  1  0
以上表现与其年龄不相符。  1  0

  得分相加,如果总分大于6分,要高度怀疑有“反应性依恋障碍”倾向,可以到专业的心理医生那里通过各种评估(谈话、游戏、观察)来确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案例回顾:

  丽丽今年4岁半了。父母经常出差,她从小是由保姆带大的。保姆在丽丽2岁和4岁时,两次由于家事离开了较长时间,当时丽丽非常伤心,经常哭着说:“她不要我了!”但又不肯接保姆的电话。3岁,丽丽开始上幼儿园,一直比较乖,最近半年换了家幼儿园后,开始出现异常:不喜欢上幼儿园,去之前总是哭个不停;老师说她喜欢自己玩,很“皮”,但集体游戏时又很内向;最主要的是她在家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摔东西,或拉着大人的衣服跺脚耍赖……

  这是我经手过的一个案例。经过评估,我认为丽丽是“依恋关系”出了问题。

  说一说:什么是“依恋关系”?

  所谓“依恋”,就是孩子(尤其是1~3岁的婴幼儿)和一个照顾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形成强烈的情感关系的过程。

  虽然现在的父母对孩子都倾注了大量的爱。但是,好的“依恋关系”不仅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而且和孩子本身性格、社会家庭环境都有很大关系,所以现在有“依恋障碍”的孩子并不少。

  同时,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依恋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是影响孩子未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不健康的“依恋关系”如果不及时处理,孩子长大后,往往会产生各种人际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测一测:

  ★孩子的依恋类型健康吗?

  下面的小问卷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孩子的“依恋类型”。

  每道题目都有“是”或“否”两种答案,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如果孩子的主要抚养者为其他人,如爷爷奶奶时,问卷中的妈妈应换作爷爷奶奶。

 表现

 是

 否

 1.与妈妈分离时,会哭泣或表现不安,但能很快安静下来。  1  0
 2.妈妈回家时,仍专注自己的活动,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1  0
 3.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耍。  1  0
 4.哭闹或受惊吓时,在妈妈的安慰下,能很快安静下来。  1  0
 5.虽然是陌生人的逗弄,仍会露出笑容。  1  0
 6.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强烈不安,哭闹不停,很难平静。  1  0
 7.妈妈回家时会很高兴,喜欢与妈妈一起玩,愿意和妈妈分享玩具与食品。  1  0
 8.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的情绪。  1  0
 9.即使在家中,也很难接受陌生人的亲近。  1  0
 10.到了新的环境,刚开始可能比较拘谨,但不到10分钟就可自在地独自玩耍。  1  0
 11.能够很容易地让不熟悉的人带出去玩。  1  0
 12.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虽然父母在身边,仍表现得很拘谨,不愿独自玩或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1  0
 13.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不时向妈妈微笑或和她说话。  1  0
 14.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妈做什么,只顾自己玩。  1  0
 15.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在妈妈身边,生怕妈妈再次离开,怎么安慰都没有用。  1  0
 16.在妈妈的鼓励下,能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  1  0
 17.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妈妈的拥抱,或与妈妈亲近。  1  0
 18.在哭闹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其平静下来。  1  0
 19.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快和陌生的成人玩耍或说话。  1  0
 20.不怕生,第一次去别人家里,就能自在地玩耍。  1  0
 21.与妈妈重聚时,有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妈妈的行为。  1  0

  把1、4、7、10、13、16、19得分相加得到总分A; 2、5、8、11、14、17、20得分相加得到总分B;3、6、9、12、15、18、21得分相加得到总分C。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孩子倾向哪种依恋类型。如果ABC分数几乎相等,则是D。

  A 安全依恋型

  B 回避依恋型

  C 矛盾依恋型

  D 混乱依恋型

  以上4种是最常见的依恋类型。心理学家发现,比较后三种类型,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学龄前期(3~7岁)表现为——

  ◎更多地把时间用于探索环境、而不是用于查看妈妈是否在场;

  ◎语言能力发展出现得更早、更有成效;

  ◎更能够顺利地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获得更好的交际技能,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能更迅速地适应学习任务,并成为游戏中的谈判高手。

  所以,“安全依恋型”是健康的依恋类型,而后三者是不安全型依恋类型(以“混乱依恋型”最严重),需要爸妈提高警惕,及时改善,以免影响孩子的将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改善依恋关系的一般方法:

  1.尊重孩子的先天“性情”

  孩子的人格气质是影响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气质不同做出调整:

  ◎“好养活”型:占40%,孩子从小表现积极,吃睡有规律,适应性强,对新环境充满好奇,情绪稳定。

  TIPS:这是一些“乖宝宝”,不需要父母太操心,甚至在他们应该有情感需要时也显得很“懂事”,反而容易让父母忽视对他们情绪的觉察,所以“好养活”也要“勤浇灌”哦!

  ◎“难伺候”型:占10%,吃睡无规律,面对新环境习惯退缩,经常情绪低落。

  TIPS:这类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最高。爸妈一方面要更有耐心,对孩子的行为保持一种幽默感,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身边的、保护和支持自己的;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底线,建立清楚的行为规范,不能让孩子由着性子闹。感到有些疲于应付的父母,要适当安排时间暂离孩子,给自己“休息加油”的时间。

  ◎“慢热”型:15%,不太活跃,面对新环境表现平静,有时略有退缩,情绪不太高涨。

  TIPS:这类孩子对新环境、新状况的适应需要时间,所以爸妈要有耐心,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直到他的情绪由小心谨慎变成轻松面对。不要试图用频繁的提问、教导和指点来培养孩子探索环境的能力。

  ◎混合型:占25%,孩子好像上述3种特点都具备,但又没有那么极端。

  TIPS:对于这类孩子,爸妈的养育方式要更加随机应变。

  2.加强父亲的作用

  在孩子3岁后,父亲在依恋关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父亲的作用与角色和妈妈是完全不一样的,爸爸最重要的工作是孩子的“游戏伙伴”,陪伴孩子度过吃饱穿暖之外的时光。随着孩子(尤其是男孩)身体发育逐渐强壮,会更需要爸爸的以肢体为主的玩耍和打打闹闹的游戏活动。

  3.改善父母自己的依恋类型

  请你做一个测试:当你和别人相处时,以下哪种最符合你的表现?

  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会使我感到不舒服。

  B.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我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也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答案:A回避依恋型 B安全型 C矛盾依恋型。

  给“回避型”父母的提示:

  ◎需要帮助时,请求那些与你接近的人为你提供安全与保护,不要迟疑。

  ◎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每周在一起闲坐2~3个小时。

  ◎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说话:从不交谈的邻居、公司中从不交往的同事。

  ◎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

  ◎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与爱人的意见。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密。

  给“矛盾型”父母的提示:

  ◎学会忍耐孤独,适度地感受生命中的丧失与失望引起的伤感。

  ◎让其它人了解你的感受,特别是困难的感受,比如生气与失望。

  ◎与可以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在一起时,学着勇敢地自我欣赏。

  ◎更好地了解自身,尤其是自身的缺点和脆弱的那一面。

  ◎因生活中的琐事或不顺感到焦虑、脆弱时,找一些应对的方法,比如:暂时回避、遗忘、转移注意力、向人倾诉、运动等。

  此外,及时解决或改善家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父母失业、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兄弟姐妹的出生、照顾者有无足够的社会支持等,尤其是父母不合、婚姻问题。必要时父母自己可以先进行心理夫妻治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给“依恋障碍”孩子的治疗方案

  1、优化抚养方式(主要针对抑制型依恋障碍):

  更加关心、关注孩子;经常一起玩游戏;多拥抱、抚摩孩子;多对孩子说话;多给孩子提供用来看、接触、品尝、闻的物体;对孩子的哭叫、痛苦、高兴、兴趣和惊奇有更多的反应。

  2、开展支持性游戏(主要针对抑制型依恋障碍):

  ◎每天选择一个固定时间(20分钟)为游戏时间,游戏内容让孩子选择。

  ◎全身心投入,通过行为和言语暗示孩子你正在关注着他感兴趣的内容。

  ◎用“当你……时,我很喜欢”的表达方式,向孩子表明你玩得很开心,用言语、微笑、拥抱和拍摸来表扬孩子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

  ◎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一起做总结,并表达你对这种游戏的喜爱。

  特别提醒:

  ◇尽量不要用命令、指导、教育的口吻,如“你应该那么玩!”“不对,你又错了!”“我告诉你这个游戏的意义……”

  ◇预见到孩子会犯规的可能,尽量避免;当孩子犯规时假装没看见。

  总之,让孩子成为游戏中的主角和决定人,在愉快的相处中加强亲子的依恋关系。

  3.加强行为规范:

  ◎ 分析孩子不良行为的前因后果。

  ◎ 和孩子协商达成一致的家规。

  ◎ 用正面的方法强化孩子的合理行为。

  ◎ 尽可能少用惩罚方式来控制不良行为。

  ◎ 让孩子承担和他年龄相称的责任。

  ◎ 父母积极作出表率。

  4.心理咨询:

  如果依恋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生活,比如学习问题、成绩下降、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孩子有焦虑抑郁的情绪表现,父母就不要迟疑,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心理医生会通过①依恋关系的替代②亲子依恋关系的重建来帮助孩子。

  对于《孩子的依恋出问题了吗(上)》中提到的丽丽,我是这样进行心理咨询的——

  ◎我首先通过游戏的方式和丽丽建立比较亲密、值得信赖的互动关系,用“讲故事”、“沙盘”、“涂鸦”等方式释放丽丽内心对于离开最亲密的照顾者后产生的焦虑、愤怒和担心,改变她的那种“她不要我了”的错误想法。

  ◎定期和丽丽的父母、老师联系,指导父母通过家庭游戏的方式加强亲子关系,协助老师增加对丽丽的关心,帮助她平稳度过对新环境的适应期。

  ◎在咨询和家庭干预中加强对丽丽行为的规范,让她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丽丽的情绪和行为好转之后,我开始处理丽丽对于离开我——这个咨询室内的依恋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情绪,并教她:把我写的文字带在身边,定期给我打电话,写下她对我的思念并和我分享……

  终于,丽丽顺利地完成了和我的分离,懂得了虽然我不能在她的身边,但是会一直爱她和想念她,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念,而不再担心“分离就是抛弃”。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丽丽开始恢复和父母健康的依恋关系,建立和老师、小伙伴的社会交往,快乐地开始她的学龄前生活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7 , Processed in 0.05166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