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孩子的心智,你就要教给他思考”。正是受这句话的启示,才同洪宝瑟医生约时间采访。见到洪医生 ,是在一个日光柔和的下午,一个男孩的故事由她娓娓道来:原本快乐的少年,每天在为如何过马路苦苦思索,食不能安,夜不能寐;烦恼的根源,竟是幼时的一把小雨伞。 乐乐今年十六岁,在国外读高中。他觉得他的生活完全失去了控制,有无数道问题需要他来思考解决。即使他天天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也总有处理不完的事儿。 那么,是什么事情占用了乐乐的大把时间呢?乐乐答曰:思考……。 上学要思考,放学要思考,睡觉也要思考,一天都在思考,要思考的事实在太多了。就拿乐乐上学必经的那条马路说吧,这是他每晚必修的第一道思考课题:明天早上,如何穿越那个十字路口? “红灯停,绿灯行”,小朋友都懂的交通法则,有什么值得思考?可是,如果路口的信号灯坏了呢?围绕这个可能性,乐乐展开了痛苦的思考:当一辆大货车驶过,等还是不等;当一辆小轿车经过,要如何躲避;如果是个下雨天,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一个小时过去了,乐乐罗列了N(N>20)种可能,殚思竭虑,终于心满意足,放下心来。 十分钟后,当乐乐打开书本准备复习功课时,他的思维又上了马路。于是,乐乐整晚都在研究马路交通的所有可能性,功课只能无限期延后了。类似的“马路事件”实在太多了,一道又一道的题目纠缠着乐乐,使他疲于思考,再也快乐不起来了。 小雨伞成为他永远的记忆 经过洪医生的启发,乐乐回忆起了他童年的一件小事。小时候乐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家有个雷打不动的老规矩,就是每晚都要边吃饭边收看《天气预报》。 那天晚上,爷爷在吃饭的时候,听到天气预报说明天可能会有小雨,爷爷开始担心起来,马上提醒乐乐,明天上学一定要带雨伞。不过爷爷还是不放心,又把雨伞翻出来,放在了门口显眼处,这才坐下来继续吃晚饭。在接下来的晚餐期间,这把雨伞成了餐桌上的主题。乐乐临睡前,爷爷又不厌其烦地嘱咐了乐乐一遍。 虽然爷爷是千叮咛,万嘱咐,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乐乐还是把雨伞忘在了脑后。当乐乐顶着毛毛雨跑回了家时,着实让爷爷心疼地唠叨了好久。从那以后,乐乐似乎就“长记性”了,事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就怕自己再出错,被爷爷唠叼。 乐乐说,那天的小雨并不大,淅淅沥沥的,很多小伙伴都是顶着小雨跑回家的。可是在乐乐的爷爷看来,带不带雨伞可是悠关性命的大事。 临床诊断:强迫症的家庭根源 在东方,有句俗话说:三岁看老。在西方,精神分析发明人、心理咨询启蒙者弗洛伊德先生指出,年龄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受到影响:在情绪上越敏感、越脆弱,在理智上分辨能力越差。如此,风险与机遇并存,孩子越容易学到不良信息和受到压力伤害。 根源在于养育方式 后天遗传乃至心理健康程度的根源在于养育者的养育方式。当然,不良后天 遗传和心理问题往往来自于不良的养育方式。爷爷对乐乐的养育方式其实比较普遍,通俗地说就是“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成了家长的甜蜜负担。 在乐乐的案例中,爷爷表现出了时常会紧张的关注这个、嘱咐那个。对于可能出现的一点点隐患,都要毫不留情的杜绝,爷爷才能安心。爷爷作为养育者的这种不安全感,会转移到孩子身上: 一方面,养育者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这些小的事情要非常谨慎非常认真地处理,处理不好会非常严重,而且一旦出现纰漏就不得了了。这样一来,在乐乐小时候还没太有分析和分辨能力的时候,就会无缘无故的接受甚至强化这种信息。如此一来,信息就加强传递到了孩子身上。 另一方面,乐乐如果没有处理好,爷爷会不断地对其施压,把压力转移到乐乐身上。孩子其实需要养育者的安心和赞赏,会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如何实现抚育者的安心和赞赏形成条件反射。 无法摆脱的指挥棒 乐乐潜意识中其实一直认为这些爷爷担心的小事是具有严重意义的,而且解决方式就是更加的谨小慎微和要求精准,一旦解决不准确,就会苦恼缠身。如此一来,人格中就形成了强迫性和内心的焦虑,使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日后一旦遇到困难,尤其是感觉需要亲人帮助时,其就会按照这种亲人当年教给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于是,当少年乐乐离开家庭的照顾和指导,独自一人来到国外面对新生活时,压力就会较大,会怀念亲人的指挥棒。任何一个小事,都会让乐乐拿起童年时被教导的方式。如此只能步步为营、事事谨慎、处处小心,强迫症的症状很快凸显出来。 育儿建议:请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不要把困扰传递给孩子 家长应该关注和体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在孩子面前的表现。如果家长自己出现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建议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合理的处理,不要表现到孩子面前、转移到孩子那里,更不要向着孩子发泄。 隔代养育问题多 考虑避免隔代养育,相比之下父母直接养育和幼儿园教育要好很多。如果出现隔代养育,要尽量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补充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不要让他们感觉责任过大。 家长放开手 孩子迈开腿 孩子们感受到压力过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家长失败的启蒙教育。儿童的2至8岁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孩子的人格培育影响深远,至关重要。然而,独生子女及隔代抚养的问题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照顾过于精品化。为了让孩子健康无忧,没有任何差错地成长,大多数的家长越俎代庖,全权代理孩子的一切需求。孩子们完全丧失了选择的机会,只需要无条件地听从指挥就好。因此,当他们一旦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反而患得患失,把承受的压力无限制的发大了。 珍爱孩子要适度 对独生子女,珍惜不要过度。因为凡事过犹不及,而且一方面的过度会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如此反而会使孩子不能均衡和全面发展,出现某些方面的欠缺,严重的会造成心理健康受损、出现心理问题。而且,过分的珍惜正是上一条中家长容易过分担心的根源 (本文案例系真人真事,真实身份已隐去。) 专家简介: 洪宝瑟,北京市同仁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专业特长:儿童及青少年智力及心理发展的评估,学习能力开发,青少年性心理教育,儿童及其青少年学习困难调整,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问题调整,婚姻家庭教育及子女教育指导。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7 , Processed in 0.06012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