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指个体需要的满足受到限制或阻断而引发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即俗话所说的“碰钉子”。一般而言,易受挫折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夸大困难、缺乏自信等。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东北某省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近三成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如厌学、单相思和离家出走等心理障碍),其中5.3%的人存在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等)。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九成多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不当家庭教育是孩子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家长事事“包办”使孩子的实践能力没有机会获得良性发展,孩子“自我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竞争,不能事事满足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家长的过分呵护会使孩子产生被动、胆小、依赖性强的心理;也有家长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担心孩子遇到危险,致其产生孤僻与对外畏惧心理。加之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尚不稳定,社会交往经验不足,当其参与社会活动受阻时,自然易产生挫折心理。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因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而痛苦不堪。“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外界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寻快乐的本能。这样在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自若,保持乐观。当今的孩子多“生长在温室”,受到家中众人乃至几代人众星捧月般的呵护。生活中家长唯恐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挫折教育是孩子更为重要的需求之一。 家庭挫折教育的方式:(1)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应重视创建宽松的家庭氛围。不能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否则会增加其心理压力,使之不敢面对挫折;但也不能总贬低孩子,对其不抱期望,因为这同样会伤害其自尊,致其逃避挫折以求安稳。所以,父母应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使之从自己选择所致的挫折中成长。(2)家长以身作则。生活中孩子最好的榜样是父母。“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对待挫折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可以经常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克服各种大小困难的事例告诉孩子,并与之分享战胜挫折后的快乐。另外,在“追星”泛滥的今天,父母要试着告诉孩子,其实他们自己也令人骄傲。比如,要求孩子将其克服挫折的经历记录在案,日后提醒其查看记录,以自己为榜样,自我激励,战胜挫折。(3)培养孩子自立。家长应确立与孩子的“顾问”与“询问者”关系。父母可向孩子提供建议和咨询,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这有助于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及对其行为的自我负责精神。2007年1月,《华商报》刊登了一则新闻:一个衣冠整洁的6岁男童站在街头卖报。原来放寒假了,母亲特意把他带到街头卖报体验生活。这种做法值得称道。缺乏独立应对生活的经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往往难以面对挫折。一名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因为没有父母照顾、无法独立生活而休学在家。当接到学校的返校通知时,竟跳楼自尽。这个看似难以置信的悲剧再次提醒我们,孩子战胜挫折、培养自立的能力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4)磨练孩子意志。挫折教育,实际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父母要精心设计一些磨练孩子意志的活动,让孩子适当吃苦,培养其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或登山活动等。同时,父母要培养孩子找出战胜挫折的方法。 比如,可以变挫折为动力、降低行动目标或尝试达到目标的新方法等。有效的挫折教育将使孩子学会豁达看待挫折,尽快重新振作,逐步走向成熟。 应当指出的是,实施挫折教育学校更是责无旁贷。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面对现实、承担责任的能力与勇气。《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吉林省辽源市某中学一学生因为老师调其同桌座位征询其意见时,对老师说了一句“随便”,被罚坐后排,于是回家自杀身亡。这让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成长过程中的苍白无力。21世纪的教育标准提出了认知、做事、与人相处、生存等几项能力的培养,而从现行教育体制看,后面几项亟待落实。为此,学校应向学生提供日常心理咨询,开通心理热线电话,适当传授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挫折、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挫折情境,与学生讨论解决途径,从而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6 , Processed in 0.06321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