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认同就是这么简单 丽是我一个要好的朋友,30多岁。她性格乖巧温顺,对朋友宽容大度,并且热心帮助周围的人,在朋友中很有人缘。在单位,她勤勉肯干,领导也很肯定她的工作。结婚后很幸福,丈夫非常疼爱她,她也很体贴丈夫。 但是最近不知怎么了,一见面,丽就跟我说,这段时间自己在老公面前像个孩子一样,一听到老公夸奖自己心里就美滋滋的,但一感觉老公忽视她,心里就很失落、很难受。而且自己以前总会去讨好老公,但这段日子却控制不住地指责他,说他这里做得不对,那里弄得不好。 我开玩笑地说,那是你童年在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注和欣赏不够,现在就希望在老公那里得到啦!指责别人,那是在宣泄你多年的压抑。 丽一下子愣住了。 丽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哥哥,下面有妹妹。童年的记忆中,哥哥最受父母的关注,哥哥的一切要求总能在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哥哥的每一点成绩也总能得到父母的赞赏,似乎哥哥的点滴小事在父母那里都是很重要的。而娇小的妹妹也比较能获得父母的照顾。而处在中间的她却总是被忽略,似乎父母总关注不到她的存在,她的要求在父母那里总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她的努力和成绩在父母眼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且她还要担当起照顾妹妹的责任。童年时期,她常常会感到委屈、不公平,但幼小的她已经懂得讨好父母、讨好周围的人,以获取大人们的关注,这也形成了她乖巧温顺的性格。 这样的成长经历不断给她这样的信息:哥哥、妹妹很重要,而自己是不重要的,是没什么价值的。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她却不知,自己的那份被关注、被肯定的渴望早已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就这样带着渴望,一直到成年。结婚后,爱人对她的宠爱,重新唤醒那份在心底埋藏了多年的渴望。她开始渴望丈夫像父亲一样爱她、关注她、重视她、肯定她、欣赏她。就在获得满足的过程中,她不再那么小心翼翼地讨好别人,而变成了一个指责丈夫的女人。这种指责并没有恶意,但它却能让一个人多年的压抑宣泄出来。她是幸运的,她找到一个父亲一样的丈夫,能够以博大的胸怀宽容接纳她、肯定她、欣赏她。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理由,就决定了我们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我们能从父母那里获得爱和赞赏的多少。比如,自己是个女孩而非父母期待的男孩;自己长相一般而非父母期待中的漂亮宝贝;自己排行老二老三,而非老大或老小;自己在父母计划之外来到这个世界上;自己仅仅某一学科的成绩不如兄妹……就这么简单,我们作为生命本身的价值就被否定了。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父母有时还没有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时常还会深陷在自己的情绪中,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父母想爱而无力爱,想爱而不懂得怎样爱。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或有意或无意,都会留下一些心理的伤痕。 物质世界的成人,内心世界的孩子 在一次治疗中,有这样一个练习:两人一组,A说“我看见了你的眼睛……”,B来猜A想说的下半句话是什么。这是一个沟通技巧的练习,由此来判断每个人在沟通过程中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了解程度。 我的搭档是一个30多岁的成功男士,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令许多同龄人羡慕。整个练习过程中,他似乎有一些紧张,当我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看见了你的眼睛……”“我的眼睛长得不够好看。”他马上说。我笑着摇摇头。“我看别人的眼神不够有礼貌。”我又笑着摇摇头。此时他真的有点紧张了,忍了很久终于说道:“那……是我的眼神有点儿凶,还是没有看着你说话?” 我有点儿难过,不想再让他猜了,因为我想说的那句话仅仅是“你冷漠的眼神背后有着一种热情”,当我说完这句话后,他的眼圈一下子红了。过了一会儿,他轻轻地点了点头,说了句“谢谢”。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个成功男人拥有这么低的自我认同感,为什么对自身这么没有信心。谈论自己的事业时看上去是那么的成熟、智慧,但内心对自己却是如此地没有底气。在后来的不断了解中,我获得了答案。 他从小成长在父母的吵骂声中。母亲总是认为父亲窝囊,没本事,一无是处,还总是花心,为此母亲经常和父亲吵架。当然,母亲也常拿他出气,认为他与父亲如出一辙,一样笨,将来一样没出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一方面,他从小学习很努力,不想让母亲看不起自己,不希望别人小看自己,似乎要向母亲证明自己不是她说的那样;另一方面,不管他学习成绩多么优秀,他还是隐隐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因为自己的父亲就不行,因为母亲都说自己不行。但要命的是,不管自己学习多么刻苦,都不能改变母亲对自己的羞辱。他就如同父亲的替身,成为了母亲的宣泄对象。 在家庭中,他父亲是个讨好型的人,而母亲是个指责型的人。那种长年的指责、抱怨,甚至羞辱,都让他对家庭有着一种恐惧和厌恶。但同时,他内心又是多么渴望父母能够牵手相爱,自己能够在爱的环境中生活。他一直生活在这种矛盾当中。 大学毕业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干,在事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很快有了自己的事业,做了老板,在社会上也算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原以为这样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就可以改变母亲对自己的看法了,就可以自信地说:“我是可以的。”在同事、朋友面前,他显得自信而有力,他也很享受这种感觉。但私底下,他的一些感受是别人根本无法理解的,连他自己也无法琢磨明白。 与他分享这一切的时候,我觉得似乎是在说我自己,或者在说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我们的成长之中,我们又获得了多少认同呢?我们从来没有听父母对我们说:“我爱你,无论你怎样,你在我的眼里都是最棒的,我都爱你,我为你感到骄傲,你也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我们时常听到的是:“你这样不好,你那样不行;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你这个笨家伙,你这个讨厌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生下你;你那副样子能够干什么?你要是像人家××就好了……” 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在成人眼里,总是那么渺小,总是那样被忽略,更别说尊重了,让我们无法看清楚自己。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内心给自己下了一个结论:我们是不好的,我们是低贱的,我们是没有价值的! 负信息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干什么事情,无论我们长到多大,我们总是很担忧:我会干好吗?我可以吗?我看是不行。我们容易沮丧,容易抱怨,我们的内心虚弱得没有办法关注我们的孩子、照顾我们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是不好的。而这种心态恰恰影响着我们的事业,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优秀白领的自卑情结 我认识一个29岁的白领,他在一家知名企业工作,热门行业,高薪水、高福利,他本人在公司受到上司赏识,很有发展潜力。但我们一起聊天的时候,他却这样评价自己:“我并不快乐,我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有时觉得自己挺差劲的。我心理不健康,我需要心理治疗。” 听完这番话,我仔细观察了他。1.85米左右的高个儿,白净的皮肤,滑顺而恰到好处的长发,显示出年轻人的时尚、大方与自信。“我不少哥儿们都这样,看上去工作很体面,有时候很没劲的。”他可能感觉到我在观察他。 我们的谈话从他的倾诉开始。他很健谈,不知不觉中向我说起了他的童年。 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父母亲对他的期望就非常高。小时候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很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因此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肯定与欣赏,却因为淘气而不断遭到父母的责骂与老师的惩罚。 我问他:“小时候挨过打吗?” “当然!” “厉害吗?” “我爸爸用鞭子和棍子打我是常事。” “那时你妈妈怎么做?” “和我爸爸一起打我。” 停顿片刻,他继续倾诉:“小时候我最喜欢开家长会,因为我成绩从来都最好;但也最怕开家长会,因为我也最淘气,老师总爱告状,然后我就挨打。我们老师很坏,他侮辱过我。” “怎么侮辱?” “他拿封条封住我的嘴,并在上面画个大×,然后让我站在讲台上。” 说完,他马上补充:“不过还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心理创伤。”顿了顿,他问我,“王老师,你觉得呢?” 我没有回答。沉默片刻后,他又开始了叙述。“但我现在一点也不恨我爸妈,而是我特孝顺,经常给他们钱。我也告诉我女朋友,在我父母与她之间,我父母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她胆敢对我父母不孝,她就给我滚蛋。” 听完他的这番话我无话可说,沉闷的空气再次袭来…… 我理解他的苦闷,也明白他自卑的根源。 当我向他说起他的童年与当前状态的内在关联时,他眼睛湿润了…… 父母和老师们似乎总是盯着我们身上的不足,并把他们所认为的不足放大,甚至掩盖了我们身上所有的优点,于是父母和老师们便有了指责我们的充足理由。当否定、指责、羞辱、贬低、轻视等声音不断出现在我们耳边时,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内心的是对自己的否定,直到有一天,我们内心产生“自我裁判”,并不断出现这样的暗示:“我不行。”自卑的种子就这样在我们心中萌芽扎根,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信任、欣赏的声音越来越弱,逐渐消失。这意味着,我们同自我认同断裂,只能依靠外人的认同来证明自己;我们同自我肯定带来的力量分离,只能依靠外人的肯定而快乐。 当我们从小受到父母和其他权威的伤害后,内心是反感的,甚至会产生仇恨。但是,当我们把所有的渴望和期待都留在父母那里的时候,我们便会用一生的努力来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同、获得权威的肯定。我们无法感受自己,也更加无法认同自己。我们需要讨好父母,讨好权威,同时去指责那些比我们更弱小的人。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6 , Processed in 0.06476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