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饭磨蹭,家长就和他比赛谁吃饭快,故意输给他;孩子作业不认真,大人也和他比赛,看谁写字更工整、漂亮,同样也让他几招……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借助和孩子比赛,故意输给他们,激发他们做事的动力和自信。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 家长常故意输给孩子孩子无法接受做“第二” “以前儿子每次吃饭总是吃不了两口,就这屋看看电视、那屋摸摸玩具,一顿饭得吃1个多小时。”为改掉儿子的坏毛病,刘女士没少打骂他,可不管用。后来,朋友出了个主意——和孩子比赛,看谁吃饭快,故意输给他。就这样,刘女士哄着、骗着,儿子吃饭不再像以前那么磨蹭了。第一次尝到甜头,刘女士有点乐此不疲了,儿子穿衣服慢、画画不专心,她都和他比赛,并故意输给他。这个方法帮儿子改掉了身上不少毛病,而且,儿子的自信心和求胜欲也越来越强。 可前段时间的一件小事让刘女士对“故意输给孩子”的做法产生了疑问。“他似乎接受不了成为‘第二’了,我一说谁表现好,他马上反驳说‘我表现比他好,他不好’。”刘女士说,前阵子,幼儿园查视力,儿子两眼都是1.0,她就说很多小朋友视力都是1.2~1.5,因为他们电视看得少,想趁此让儿子少看电视。可没想到,儿子非说他的视力是1.0,别的小朋友都是0.8。她再坚持,他就大哭了。 从失败中获得自信和成功体验一样不可缺少 “赏识教育也好,自信教育也罢,有一定内在要求,并不是让孩子在所有事情上都要取得成功。”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耿耀国博士说,成功比失败次数多得多的人的确自我评价更积极,他们面临新任务、选择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勇气和自信也更强。但是,从失败经历中获得自信,和成功体验一样不可缺少。 “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失败后奋起的经验越多,才能具备更多的对抗挫折的勇气及应对挫折的技巧。”耿耀国说,如果一个孩子只体验成功,尤其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赢得成功,只会让孩子自我优越感越来越强,一旦遭遇失败更易逃避、退缩。还有一些家长选择难易程度、时间要求完全不等的任务和孩子比赛,比如拿大人打扫全家卫生和孩子洗手帕做比赛,结果自然是孩子赢。然而,这样容易获得的成功不但会滋生孩子的自负、骄傲心理,特别是对小小孩来说,还可能使他尚未建立完善的时间观念混乱。 当孩子失败时不妨归结为努力不够 家长和孩子比赛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过,家长不必一味求输,关键看你如何帮孩子合理归因。 “决定一件事情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四方面:一、能力;二、努力;三、任务难度;四、运气。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孩子自身的能力是很难迅速提升的,他所面临的任务难度和运气也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只有个人努力的多少是他自己能够掌握的。”耿耀国建议,当孩子比赛失败时,不妨把他的失败归结为他的努力还不够。 如此一来,孩子不会把失败全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否则很容易让他丧失自信;他也不会把失败的责任全推卸到任务难度大、运气差等客观条件上,这会消磨掉他提高、改正的动力,还可能助长他不负责任的态度。 相反,归因为努力不够最合适。努力不够意味着他只需要再用点心思、花点工夫就能做到。这样,他自然更有信心,也更有动力再次挑战上次的失败。 “失败后,经过二次努力品尝到的成功,不仅能让孩子收获更多的自信,也增强了他对抗挫折的经验和挫折后奋起的勇气。”但是,耿耀国提醒家长,选择和孩子比赛的项目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在孩子能力范围内,万不可拔苗助长,否则,孩子再努力也实现不了的事容易损耗自信。 孩子自信受挫,要先帮他调节情绪 和孩子比赛,只是家长调动孩子积极性的一个小方法,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比赛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赛。耿耀国说,如果孩子在这次比赛中的表现和他上次的比赛表现相比,有了哪怕一点小小的进步,家长也要适时表扬和鼓励,这能激发他进一步努力。 此外,耿耀国提醒,如果孩子真的因为比赛失败而自信心严重受挫,家长的支持尤为重要。家长可以先教授、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情绪调节,比如带他们外出旅游、做运动,给他买一个喜欢的玩具、陪他聊天等;等他们情绪平复后,帮他分析、查找上次失败的原因,并提供合理性、针对性的建议,以便孩子以后遇到同样问题时,有勇气和更高的能力去再次尝试。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6 , Processed in 0.06038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