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晓建是个8岁的孩子。本来很好动的他,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忽然很安静,甚至有点伤感。在妈妈的询问下,晓建说出一件事情,事情的起因是晓建在午睡的时候不愿意睡觉,又觉得闷得慌,他把水弹到其他同学的耳朵上,并以此为乐。晓建出现类似的事情已经好几次了,屡次教育也不见改正,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老师拎起晓建的耳朵,把他拉出了宿舍。 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生气,甚至是暴怒,认为孩子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因此去学校和老师大吵一架,并强烈要求校长把那个老师开除(这不是妈妈第一次去学校闹)。老师表达了歉意,晓建妈妈还是不依不饶,最后学校只能把那个老师辞退了(晓建所在的学校是私立学校)。晓建看到了妈妈和学校老师吵架的所有过程,他很害怕,甚至不敢去上学了。为此,晓建妈妈来找我,希望我能帮晓建做心理辅导。 临床诊断:妈妈的干涉让孩子内心没有规则 晓建的父亲很忙,经常一个月都不回家一次。晓建妈妈是一个很焦虑且没有安全感的女性,她内心的无价值感和不安全感在丈夫身上不能获得补偿,就把内心的所有愿望都放到了晓建身上,在她的生活中,晓建成为了她的一切。她很害怕自己不能做一个完美的母亲,因此对晓建既控制,又溺爱。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晓建的内心只有模糊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的规则,他还不断的去破坏权威或者规则。因为妈妈就在做着这样的事,她从来不让晓建有属于自己的完整天地。晓建完全认同了妈妈给出的模式,不断的侵犯着别人的空间,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去抢别人的书,在午休的时候用水去洒别人,并以此为乐。 晓建受到惩罚,妈妈感觉是自己受到了伤害一般,因此做出极大的反应。这就是妈妈没有把晓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孩子,她没有让晓建自己去承担做错事的结果。妈妈去替代晓建面对事情,并把错误全部归到那个老师身上,这让晓建更加困惑。一方面,他为自己受到惩罚后有人出头而感觉良好;另一方面,他接收到了做错事情的信息,却没有判断对错的能力,更没有自己承担的能力。 在晓建的意识中,他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有问题,但妈妈的行为,使他很困惑,也更强化了他的问题行为模式。 育儿建议:尊重并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尊重孩子,首先要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他需要去面对的一切,而妈妈凡事,替代他,他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依赖、不懂得尊重的人,时常充满着焦虑和愤怒。 适度的惩罚让孩子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其做了一些破坏规则的事情后,是需要受到一定惩罚的,惩罚能够让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这就在孩子内心中开始建立起道德、伦理、法制等规则感。在受惩罚的过程中,孩子也真正明白自己需要去独立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并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与满足。 丁丁是个6岁的男孩子,他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因为有些怕,丁丁撒了谎,对爸爸妈妈说是小猫打碎的,其实妈妈看到了是丁丁的失手。 核实真相后,爸爸对丁丁进行了小小的惩罚,因为撒谎的行为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被允许的。爸爸让丁丁面壁5分钟,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独自站在墙壁面前,丁丁很难过,他哭了起来,把委屈的眼神投向妈妈,希望妈妈来救自己。然而妈妈对他摇摇头,和爸爸一样,让他继续面壁。5分钟后,爸爸妈妈和丁丁一起坐下来,爸爸告诉丁丁:“打碎花瓶不要紧,这是不小心的,爸爸妈妈不怪你,可是把打碎花瓶的错推给小猫就不对了,这是撒谎,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所以爸爸妈妈要惩罚你。”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在惩罚后明白,为什么被惩罚,做错的是什么,并且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父母能意见一致,统一行为,这样的惩罚才是有效的。 适度的惩罚还可以消除孩子不合理的期待。很多时候,孩子在父母的爱护下成长,哪怕自己错了,也不需要自己承担,这样就会强化孩子希望父母替代自己去履行责任的期待,这样的期待一直在孩子内心,等他长大后,他会去期待其他人,特别是亲近的人。而一旦期待得不到满足,孩子内心就会有深深的无力感,从而产生极大的愤怒,这使他不能获得自我价值感,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稳重的成年人。 尊重孩子的规则 他才能学会尊重别人的规则 人是需要边界的,这样才能分出你、我,区别出你的、我的。马丁·布伯写过一本书《我与你》,他认为假如没有边界,那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我与TA”的关系,而这个“它”是没有生命的,没有自己的幻想性的一个人。意思就是自己没有把对方看成一个有独立意识,有着独特人格特质的人,而只是一个“印象”,不是活生生的人。晓建妈妈只是把小建看成是这样的一个“印象”,而并非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假如一个孩子在内心中没有建立起人与人相处的规则,那他就不会有尊重,也没有自由,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感。 我认识的小朋友东东,喜欢到爸爸妈妈的房间玩,并且时常像寻宝似的,翻翻抽屉里的东西。这天,东东找到了爸爸的U盘,玩腻之后把它扔到了水里。这下可给爸爸制造了大麻烦,那里储存了很重要的资料。爸爸终于意识到,必须要给东东建立适当的规则了。 爸爸郑重的告诉东东:进入爸爸妈妈的房间需要敲门,而且不能随便翻里面的东西,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如果再随意翻东西,爸爸将会惩罚东东,不许东东看喜欢的动画片,东东答应了。不过刚开始记不住,他又闯进了爸妈的房间。爸爸什么也没说,只是到了动画片时间,关上了电视。过了几天,东东在饭桌上提出一个要求:“以后爸爸妈妈进我的房间也要敲门,没有我的允许,不许动我的玩具箱。”爸爸妈妈笑了,并承诺尊重东东的要求。有意思的是,自此以后,东东不仅做到了进爸爸妈妈的房间敲门,还改正了在幼儿园随便拿小朋友东西的坏习惯。因为,他感受到了人与人相处的规则,学会了尊重他人。 专家介绍:胡慎之,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治疗师,精神分析师,心理治疗师婚姻家庭指导师,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文:胡慎之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6 , Processed in 0.05305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