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让欣赏伴孩子健康成长-学龄前-心理行为语言

2015-4-29 20:54|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子明由于工作上的困惑前来咨询,他说虽然自己是研究生毕业,学历不算低,但是在工作中却一直感觉很紧张,每天过得一点都不轻松。面对工作,总感觉自己不能胜任,表现得缩手缩脚,甚至有点惧怕说话,不知道如何表 ...

  子明由于工作上的困惑前来咨询,他说虽然自己是研究生毕业,学历不算低,但是在工作中却一直感觉很紧张,每天过得一点都不轻松。面对工作,总感觉自己不能胜任,表现得缩手缩脚,甚至有点惧怕说话,不知道如何表达,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更谈不上什么成就感。

  内心的自卑令他无所适从

  虽然每次考评也都能合格,甚至还有几次得到了领导表扬和同事的好评,可是自己还是不够自信,甚至怀疑别人是否真的是在肯定和表扬自己。他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工作,但内心还是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一点点不如意,就会使劲自责和贬低自己。看到别人工作时信心十足,游刃有余,自己更觉得度日如年,烦恼不已。甚至在感情上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工作一年来,自己根本没有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没有目标,看不到希望,平日少言寡语,消极被动,无所适从,只能等着领导来安排自己做什么,甚至感觉连人际关系也每况愈下。

  童年是在 “挑剔”与“指责”中度过

  当问起子明的童年生活,子明说很小的时候,自己是特别能说,特别能“调皮”甚至“惹事”的孩子,家里来了客人,自己一点也不怕生,特别喜欢“喋喋不休”地与人交谈。后来,妈妈突然变得“严厉”和“挑剔”了,有些事情绝不让自己参与,经常会说“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你看人家小凯多懂事”、“看你这嘴笨得,看人家飞飞多会说话”、“看你画的,和人家小凯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子明说从那时起,妈妈似乎从不表扬自己,即使有好多次自己考了好成绩兴冲冲跑回家时,妈妈对自己的成绩也表现得很平淡,顶多说“别骄傲”,于是自己开始慢慢变得沉默起来。

  临床诊断:母亲的挑剔和指责让他未发展出不健全的自我

  子明的童年是在被“挑剔”甚至被指责中度过的,虽然父母尤其是母亲着这种做法的初衷也是爱,而且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也确实给予了子明以充分的爱,但依恋关系中的这种“以人之长,说己之短”的做法无异于一把“冰刀”,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使子明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这种关系容易造成不安全感,子明感到自己似乎“一无是处”、“处处不够好”、“处处不如人”,似乎一直伴随自己童年生活的只是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即使有人告诉自己的优点和赞扬自己取得的成绩时都心持怀疑,由此导致工作中的不自信甚至自卑无望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期(0—7岁),是个体逐步体验到信任感、主动感、勤奋感,培养个体形成“希望”、“意志”和“目标”品质的关键期,幼儿与母亲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是顺利完成此种成长的最为关键的条件之一,这种关系处理得好,便容易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角色认同和同一性;若关系处理失当,便容易造成儿童的怀疑感、羞耻感、内疚感,从而导致儿童产生自卑感和造成角色认同偏差和同一性混乱。成年后会逐渐表现为自我效能感低,自信心不高,对别人缺乏信任,不易敞开自己,不能进行充分的自我表达。

  一方面,子明从母亲那里没能得到恰当而一致的自我角色认同,既想维持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共生感,又同时感到严重的疏离感,内心是充满冲突的。另一方面,这种关系的后果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容易造成与他人的疏离、回避或者强烈的依赖,以此进行自我保护,满足安全感的本能需要,同时导致对自我、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事实上子明的各方面能力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他不能充分体认到自己身上的优势,难以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导致其一方面封闭着自己,表达动机较弱,效能感较低;另一方面其主动性不高,习惯于被动地等待别人来“安排自己”,如此怎能体验到力量感、成就感、、价值感和生活的目标、希望呢?

  育儿建议:让欣赏伴随孩子的成长

  赞赏远不止是一种技术,更应该是一种态度。父母尤其是母亲这种由心而发的态度应该作为一种渗透性的元素,时时处处体现在一举一动中,只有经过耳濡目染的熏陶,才能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育儿效果。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我认识一位年轻妈妈,她总抱怨孩子每次都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每次结束时都是自己把所有角落的玩具收拾好,尤其是当玻璃球落到地板上时乒乒乓乓的撞击声,惹得人也很烦,因此他每次看见儿子在翻来覆去地到处摆弄玩具时,便很恼火,甚至有时会把儿子训斥得哇哇直哭。我问她:“每当孩子玩玩具时你会专门拿出时间来陪他吗?”她回答说:“都这么大了了,还得陪着哄着啊?”

  殊不知,孩子这种看似很“折腾”的表现恰恰是他们在好奇心驱动下探索周围世界的方式。事实上,人一生都不会失掉好奇心,它是一种天性,对孩子而言,好奇心是其内在主动性的重要表现。婴幼儿面对全新的世界,好奇心表现尤其强烈,在婴儿期(0—4岁),孩子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去感知探索世界,这种探索通常是伴随着运动的形式进行,表现为运动思维形式;在幼儿期(4—7岁),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内在的概念化,开始表现为内在思维形式。伴随着这个认知过程,幼儿也同时进行对自我的认同。妈妈要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与孩子一起探索各种具体形象的感性刺激,陪伴孩子对世界进行不断地信息互动和了解,并及时给予反馈互动,比如“明明摔疼了,明明哭了”、 “明明听到妈妈唱歌笑了”等等。

  对孩子保持始终如一的爱与尊重,形成自我认同

  一次在朋友家吃饭,他的儿子4岁的童童抱着一瓶开启的饮料跑过来,执意要给每个人“敬酒”,在妈妈的“慢点跑”话声中,瓶子突然滑落,饮料汩汩往外流,童童怔怔地看着大家,不知所措。朋友刚要发作,被妻子及时用眼神制止。然后妈妈若无其事地笑着看着童童:“童童看看瓶里还有多少啊,我们还等着童童敬酒呢”,童童马上蹲下捡起瓶子,还若有其事的摇一摇,然后给每个人倒上,在“童童真乖”、“童童真棒”的声音中偎依到妈妈身边,眼睛却不时地瞄向地板上那一滩饮料,妈妈悄悄问“童童说怎么办啊?”“拖拖”,童童也悄悄趴在妈妈耳朵上说。“童童真聪明”,妈妈一边说一边在童童脸上亲了一下。

  童童妈妈的处理非常恰当,我们知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离不开安全的成长环境,能带给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是来自父母的爱与尊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孩子对自己独特性的认同,但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不应在幼儿阶段以“短处”或“不足”的负面形式被认同,幼儿处于旺盛的身心成长阶段,身心的变化是日新月异,这种不同首先应该被视为变化之流中的一个截面而被父母“尊重”,然后这种尊重才能转化为爱的形式被孩子感受到。这个阶段,主要是提供和设置安全的情景,因时据势,鼓励和引导孩子尽情地“表达”,而父母做的主要是积极的反馈和互动。健康的自我认同只有在充分的表达和及时的反馈互动中才可能形成。

  幼儿无“长短” 以欣赏眼光伴其成长

  作为妈妈,应适时放下自己的主观经验判断,在互动中善于透过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界,避免将成人的价值判断投射或强加于孩子身上。婴幼儿的发展任务不是学习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父母不要过早的从社会职能的角度考量孩子,而是要尝试着“做回孩子”,以孩子的眼光和互动形式伴其成长。尊重是爱,欣赏也是爱,要在爱中鼓励孩子尽情表达,善于发现孩子表达中的亮点。其实,本案例中的子明在很小时便表现出语言方面的天赋,但没有得到相应和及时的鼓励,便认为这是不被妈妈认可的,在妈妈的爱面前,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无效的,失败的。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变化,便可以将所谓的“短”转化为“长”,关键要清楚,这个“长”不一定是父母家长所想要的“长”,而应是适合孩子发展、孩子想要的“长”,所以,父母还要学会面对和接受孩子的成长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这一正常现象。

  (本案例系真人真事,其身份已隐去)

  专家介绍:

  公长伟,林紫上海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EAP咨询师;心理学学士,心理咨询与治疗硕士。曾先后从业于枣庄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山东省心理教育与咨询研究中心、烟台心理康复医院等,接受《东方晨报》、《新闻晚报》等媒体采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6 , Processed in 0.06247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