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课不听老师讲,回家做作业拖拖拉拉,谁批评都不听,成绩又差,老师都说不想管了,真是越看他越心烦。” “她不喜欢数学老师,就不好好学了,成绩一塌糊涂,我都快要被她气死了。” “他经常闯祸,害得我隔一阵子就要被老师叫过去训一顿。” …… …… 最近,我在一个育儿论坛里义务为家长们答疑,家长们的问题很多,且多数都是在指责孩子、倾诉为人父母者的困惑和焦虑。 看着这些问题,在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我也有些疑惑:这些为人父母者在焦虑、困惑的同时,难道就没想过,一个逆境中的孩子,或许更需要内心强大的父母多多“看得起”他,帮他重寻自信? “看得起”成就知名经济学家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调皮捣蛋全校知名,天天逃学、玩弹珠、射雀鸟或者在野外游荡,考试屡屡不及格,众老师一说起他都直摇头,校长最终忍无可忍,将他逐出校门。他长大后回忆说,那真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幸好黑暗中还有一点光,在他读六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把他叫到操场上说:“我不管你的行为,不知怎样管才对,因为我没有遇到过像你这样的学生。只希望你不要管他人怎样说,好自为之,将来在学问上你会走得很远,远过所有我认识的人。” 班主任的话在这个孩子心里生了根,以后不管考试有多么失败,他都记得老师的话。他果然在学问上走得很远,成了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他多次回忆这位小学老师,说遇到他是一生之幸。 张五常说,老师的“看得起”使他在极端的失败中仍保有对自己的信心,不至于一败涂地。后来,张五常赴美留学,奋发图强,终成大家。 “说你行,你就行”得到科学验证 为何被人“看得起”有如此奇效?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勒诺·雅各布森做了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他们从一个小学的每个班级中挑选5个孩子,然后告诉老师:测试发现,这些学生学习潜力非凡。其实,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并无过人之处。 令人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些学生学业突飞猛进,老师评价说,与别的孩子相比,他们更有好奇心和成功的潜质,也更能适应环境。更有意思的是,一年后,这些学生再次接受测试时,智商的确有了显著长进,心理学家的谎言变成了事实! 这是为什么呢?两位心理学家总结说,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和更多的机会,在学习上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促使孩子学业突飞猛进的原因。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A对B怀有某种期望值,会不自觉地引导着A对B采取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B也朝着这个期望值前进,最后使预言变成现实。 请撕掉“问题孩子”的标签 一个妈妈说,孩子在国内成绩一直不怎么样,觉得是学习有“问题”,但赴美求学后成绩突飞猛进,成为顶级学生,她觉得有些疑惑,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这里“看得起”他的老师少,那里“看得起”他的老师多,所以充分激发了他的潜能。 为何大人眼中的“问题孩子”如此之多?我推测,多数是环境造成的。 假如你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天性喜欢做各种有趣的探索,又觉得功课很闷,所以难免“犯规”搞点小破坏。这时,若遇到懂得儿童心理的老师,在尊重天性的同时给予合理引导,孩子就是万幸的。不过,这样的老师十分稀缺,多数老师会指责他调皮捣蛋。他们懒得探究孩子顽皮背后的原因,直接贴个“问题孩子”的标签了事。这种事经历得多了,孩子难免灰心丧气。如果家长也看孩子不顺眼,他很可能会破罐子破摔。要知道,孩子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并不稳定,对自我的认知更加依赖成人的看法。 绝大多数“问题孩子”的内心不可能没有痛苦,因为求知和进步的欲望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但既然没有大人倾听和理解他的痛苦,没有人觉得他有价值,那就“做问题孩子”好了——这也算实现了大人对他的预期。再说,给那些不理解自己的大人出点难题,看着他们跳脚着急也挺“解气”的。 不是每个顽童都有张五常这样的运气,可以遇到良师,但做父母的完全可以成为他在逆境中的“定海神针”。撕掉他身上“问题孩子”的标签,给他正面的自我期待,唤起他的自我价值和责任感,他会有一个好开始。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3 , Processed in 0.06060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