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读者向本报反映,她家来了两个在香港出生成长的孩子,奇怪的是他们从小只吃两道菜,身体却并不比同龄孩子差。内地亲戚主张强制引导孩子平衡膳食,而孩子的父母却认为“由孩子决定”。 到底该听谁的? 有人主张在不涉及原则的基础上,不应过多给予孩子意见;但有的人却认为,幼儿仍不定性,需要家长引导才能更好发展。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应由家长强制引导的孩子? 情景 两道菜引发一场讨论 南宁市民周女士的妹妹在香港生活多年并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孩子长牙后,主食一直只有两道菜——蒸肉饼和火腿肠。如今孩子已经7岁了,表面看来,身体素质与同龄孩子无异。每年过节和暑假,双胞胎都会回南宁市小住一段。在此期间,周女士总想方设法让两个孩子多吃其他食物,但却遭到孩子拒绝。“每次看到我颇为强制地让孩子吃其他菜时,妹妹总会说‘随他们吧,没关系’。”这真是西方“由孩子天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产物?周女士想起了外国任由小孩席地而坐玩耍,中国家长却反对此做法,认为这会使孩子着凉。家长该如何管教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分析 “异样”行为或是孩子心理诉求 侧重幼儿教育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靖之表示,8岁之前的幼儿缺乏自主判断的能力,家长就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不过这不意味着家长就应包揽所有的工作,区别的前提是不涉及原则问题和伤害孩子的基础上。 在香港幼儿只愿吃两道菜,家长也任其喜好不过多强制这一件事情上,蔡靖之认为,首先得明确这样的做法是否真会使幼儿健康受损。“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许因为两个孩子身体并未有不适,其父母才会不过多地干预孩子。 “大脑仍未成熟时,由于天性使然,人的潜意识能‘指挥’行动达到人体平衡,只做对自己好的事情。”蔡靖之认为幼儿择食也遵循这原则,即孩子挑选来吃的食物或许正是身体所缺乏的营养,也是中医理论里认为的食物和体内“五行平衡”。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教师韩忠幸也是一位母亲。透过两个香港孩子的事情,她更关注隐藏在事情背后孩子的心理需求。“为什么孩子只愿吃两道菜?是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时,奶奶经常给他们做的就是这两道菜?或者是不是在他们吃这两道菜时,更能感受到家人的关爱?”韩忠幸的观点得到蔡靖之的赞同。他表示,8岁前的幼儿做出的某些异于其他孩子的行为,有时正是他们用行为表达自己某种潜意识:对某个特殊人物的感情认可、缺乏关爱等。 “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才是家长更应关注的问题。”蔡靖之说。 对策 根据孩子性格特点进行引导 每个人和事物各有其特点,因此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孩子,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蔡靖之表示,例如,孩子属于认知模仿型的儿童,只有当他们认同你,并有很好的榜样对象时,他们才会更听话。以挑食为例,对于模仿认知型的孩子,父母可以告诉他们吃杂食更好,并带头做示范,边吃边说:“你看,爸爸就是什么菜都吃才能如此强壮,你想不想长大了也像爸爸一样强壮,以便更好地去保护妈妈啊?” 对于逆向思维型的幼儿,针对他们容易偏执,喜欢刨根问底,对事物理解角度颇为特别的特点,蔡靖之建议家长引导时需要极大的耐性,对于他们奇怪的问题也应多包容。在排除涉及危险性和原则性的事情上,不用过多地给予他们意见,放手让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世界。 如何确定孩子的性格特点?蔡靖之表示,可以从孩子平时的细节观察,也可以让他们做些儿童版的“九型人格测试”或者“右脑皮纹测试”等作为辅助的判断方法。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3 , Processed in 0.06863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