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曾在医院工作过,结合现在在学校的工作经验,我发现一个现象:有很多关心男孩儿的人都认为他们有病,想要为他们提供帮助。而且,毫无疑问,确实有很多男孩儿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例如儿童多动症、对立违抗性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以及抑郁,而诊断和治疗会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不可否认,在美国,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对男孩儿进行诊断和病理化的习惯观念。很多时候,对好成绩的要求——在课业上、在体育项目上、音乐、情绪、主动性等方面——将男孩儿逼入了死角,以至于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奇特之处会被视作并迅速标定为有病。 除了对不必要的药物治疗所带来的负面效果的担心之外,对男孩儿作出有病的诊断会对我们看待男孩儿的方式,以及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当我在学校或因为私事跟男孩儿见面时,他们经常基于这些诊断来介绍自己,似乎这些诊断就是他们名字的一部分——“你好,我的名字叫做汤姆,我是个多动症患者。”他们痛恨这种标签,好像这种标签能够代表他们的一切;然而,他们又对其顺从,同意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看待和理解他们的。我们用来定义男孩儿的标签只会让他更烦乱,这对男孩儿毫无帮助,对我们也是一样。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能够诊断什么是男孩儿正常的行为,什么是不正常行为的东西吗?汤姆·索菲亚可能会得到三四个这样的诊断:他注意广度狭窄,无法集中注意力上学,他总愿意跟其他男孩儿打架,他夜里偷偷摸摸溜出房子,他撒谎不脸红。马克·吐温希望我们明白,此类的一些行为对男孩儿来说,是他们把自我建构成勇敢的和独立的个体所必需的东西。一旦我们开始对此神经兮兮,老是以为他们有病,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阻止男孩儿建构自我。在某些情况下,对男孩儿的过度诊断使我们无法理解男孩儿的勇于尝试、创造性以及冒险精神给他们带来的益处。我对目前国内总是对男孩儿判定有病的习惯观念很担心,因为如果我们把这么多男孩儿的特色都标定为有精神疾病,他们又怎么能把自己看做是正常人呢? 有时候,学校里可能会有乐器的独奏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你儿子可能学会了某种乐器,并有了第一次表演的经历。如果他做得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好的话,他就可能会养成完美主义的性格,并产生挫折感了。“当他做得不对的时候,他就会变得非常生气”此类描述通常反映了父母们的担心。其实,无论他在做什么,他都在预演着自己在未来世界中将要扮演的角色,都在预先练习着自己的竞争力——他希望某一天能自食其力,能够养家糊口。在注意力分散、脾气变幻莫测的五六岁小男孩儿身上,你几乎没法看到他将内心世界同样丰富。此时,他需要形成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不仅需要别人的认可,而且也需要建立起对家庭的爱和忠诚。当学校和家庭中的事情都比较顺利的时候,他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就会高涨。如果他在学校里出现困难,他父母成天打架或者就要离婚了,或者他有一个有问题的兄弟姐妹,他就会感到深深的苦恼,并使他产生“不如别人”的感受。为了对抗这种感受,他会变得郁郁寡欢。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做不好的事情,或者成天打架的父母,或者有问题的兄弟姐妹,他可能会表现得漠不关心;他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的焦虑,因为他觉得如果他承认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他对自我的认同感就会彻底瓦解。 忧郁型男孩儿经常被大人们误解。因为在大人们的眼中,男孩儿对人对事的态度应该更加主动积极,或者更加外向,更加愿意表达。这里的关键是,要记住忧郁并不总是外部环境对男孩儿施加的消极影响;其实,它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从而使自己感到自豪和成熟的方法。它通常是独立性的一部分。你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度过某些困难的时候,通常都会有一点儿忧郁的,而且,你会听到男孩儿们对自己说:“我能办到。”“能办到”背后的驱动力不只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忧郁。这个年纪的男孩儿就是这样的。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2 , Processed in 0.05742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