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华尔街日报》大炒即将出版的《虎妈的战歌》一书,使耶鲁教授蔡美儿的“中国妈妈育儿术”成为全球教育界的重磅炸弹。2012年母亲节,《时代》周刊则祭出了“奶妈”的封面故事,用大字标题询问读者 “AreYouMom Enough”(大意为“你是个称职的母亲吗”或“你够有母爱吗”),乃至当期杂志还没有送到订户手里就引爆了舆论。 封面的主人公是一位26岁的母亲。她昂然而立,袒露着左乳房,差一个月就四岁的儿子站在凳子上,把她的乳头含在嘴里。整个构图非常夺人眼球。这不仅是因为这位母亲有着模特般的性感身段,而且还在于她那不到四岁的儿子个头像个五岁的孩子、显得实在太“成熟”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封面在性方面的暗示似乎强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难怪有人在网上恶意向这位母亲要求性服务。 这位母亲倒是相当淡定。她到CNN现身说法,解释自己这么做的缘由:我妈妈从小就公开对我进行母乳喂养,使我相当自信。对于我的孩子,我也如法炮制。即使在公共场合,孩子想吃奶,我就喂他。我有两个孩子,大的已经三岁多。他性情非常温和,既然他想继续喝母乳,我就没有必要给他断奶。对于母亲来说,这是很大的承担,也并非对每个人都合适。但这是我个人的决定,我会坚持。我知道许多人看不惯或反对这样的做法,对此我并不在意。对外界这样的态度我们家庭已经习惯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许多专家也指出,母乳喂养本来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育儿方法。美国儿科协会建议对新生儿的母乳喂养至少持续六个月。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也大同小异:新生儿头六个月应该只用母乳喂养,之后在逐渐加入固体食物的情况下,一直可以母乳喂养到两岁或两岁以后。这位母亲的做法,不是很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吗?她自己愿意这样做,别人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就各随其便好了。为什么在许多人眼里这种行为会引起公愤? 还有一些分析家指出,母乳喂养对于六个月以下的婴儿提供了关键性的营养和免疫力。除了那些没有奶水的母亲外,应该鼓励所有妈妈进行母乳喂养。六个月后,母乳仍然对孩子非常有益,只是此时孩子慢慢开始吃固体食物,母乳的关键性价值相对降低了。在美国,母亲大部分都希望母乳喂养。但是到孩子六个月时,只有大约一半的母亲还能坚持。目前社会应该更多地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在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中为母亲提供种种方便,而不是对母乳喂养的母亲说三道四。 但是,反对者也振振有辞:孩子快四岁了还吃母乳?这是感情乱伦!母亲人为地制造了孩子对自己的过分依赖,孩子就永远长不大,这最终会伤害孩子心理和感情的发展。另外有些评论家则指出,这一封面体现了孩子和父母关系的变化。过去的家庭总是以父母为中心,孩子的生活要随着父母的活动安排;现在则是以孩子为中心,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无所不满足。实际上,在许多家庭里,在那里当老大指挥的,是那些不懂事的孩子。这派的观点,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当今美国人对新一代的忧虑。他们把新一代(如今的高中生、大学生)称为“自我中心的一代”(me-generation)、“理所应得的一代”(entitlementgeneration),认为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远不如父辈。民调显示,就连这代年轻人本身,也承认自己这代人的品性赶不上父母一辈。如今,美国陷入经济危机不能自拔,“美国衰落”的论调不绝于耳,国民自信心大跌。大家开始反省: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是否在过去二三十年不小心惯坏了孩子?《虎妈的战歌》去年有洛阳纸贵之轰动,也在于抓住了美国人的自信心危机。 当然,这场“奶妈风暴”触及的问题远远不止于教育领域。但是,教育明显是这里的核心问题。首先,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信奉早教的价值,乃至很容易就把“三岁以前”和未来一代人的素质联系起来,并为此争执不休。第二,我们中国人印象中所谓“以孩子为中心”的“美国式”教育,在美国一直就有争议,而且还会不停地争议下去。所以,我打算以这张恐怕会“载入史册”的封面为缘起,在本系列评论中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细致讨论。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2 , Processed in 0.06141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