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算是突发事件,通往教学楼的必经过道被淹也是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考验的是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虽然不是大学任何一个专业的必修课,但是确实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社会本领,一项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 近日,有关华师大女生让清洁阿姨背进教学楼上课的消息和图片,在微博上被大量关注和转发。看了这组图片,除了被清洁阿姨的举动所感动外,最大感慨是现在大学生的素质。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娇气。我赞成这样的说法,大学生们不要不高兴,虽然只是那么极少数的娇气的典型影响了这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普遍看法,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于今天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考。 暴雨算是突发事件,通往教学楼的必经过道被淹也是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考验的是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虽然不是大学任何一个专业的必修课,但是确实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社会本领,一项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 很遗憾的是,在这起突发事件中,我并没有看到大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普通学生没有,学生干部也没有。其实面对雨水淹没过道这样的事件,在当时雨已快停了的时候,只需要组织几个学生尽快清理掉积水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没有这样的有大局观念的人,也没有这样的有组织能力及指挥能力的学生干部。这就是当下大学生的能力? 再说说女大学生,一点刚刚没过脚踝的积水居然就成为了大家上学路上的拦路虎,也就因为这一点点积水,就能够理所当然地接受清洁阿姨的帮助,让年纪和自己父母差不多的清洁阿姨背着自己趟水上学。为了求知,在这温度不高不低的初夏,你就不能脱掉那双鞋自己趟过去吗? 所以,现在的大学生还是太娇气。娇气不是什么毛病,但关键时候娇气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担当。雨水淹过道是人生路上小得不能再小的突发事件,也算是一次不能算得上考验的考验。而在这样的细微之处,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娇气,则很难让人想象以后大学毕业,当这群娇气的孩子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会有什么样的困难等着她们?也不可预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他们会做何选择? 面对清洁阿姨背女大学生上学的事件,我还是从内心深处感到这个社会对大学生的呵护过度。毕竟等到毕业之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反差,会让一些人从心理上难以承受。而这种反差的造成,正是因为今天在象牙塔里太多的人过于精心呵护的结果。 避险演练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学校重视对孩子(学生)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既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体现,也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必要的应急避险常识普及以及技能演练,将给孩子、给更多的人生命带来安全屏障,让家庭可以将天伦之乐、幸福生活很好延续下去。 近日,一段名为“实拍唐山地震中老师带领学生从容撤离”的视频迅速在网上走红。唐山英才学校校长刘中山说,“我们学校每两周组织一次逃生演练,每次也就几分钟,费不了多长时间。可真遇上灾害,作用就大了。” 当地震来临,英才学校老师之所以能够带领学生从容撤离,就是因为平时每两周开展一次逃生演练。学校重视对孩子(学生)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既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体现,也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假如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人们普遍了解地震应急避险常识,掌握了应急避险技能,灾害造成的伤亡数字必然会改写。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震灾害频仍;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导致地震等自然灾害呈多发态势。而依照目前科技水平,人们还无法对地震灾害做出准确预测。因此,开展必要的地震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对于保护生命,避免当灾害来临时对生命造成很大伤害,具有重要意义。地震灾害应急避险演练从娃娃抓起,很有必要。 不仅是唐山,全国各地学校都应该广泛开展地震灾害应急避险演练。不仅是孩子,在所有人群中都应经常开展这种应急演练活动。而且不仅仅是开展地震灾害应急避险演练,还应开展其他自然灾害,以及乘车、乘机、乘坐电梯等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避险常识普及,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开展应急演练。比如大家都知道公交车上放有安全锤,供发生紧急情况时旅客破窗逃生时使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安全锤砸玻璃中间砸不开,要砸玻璃的四个角才行。 生命是宝贵的,尤其是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当下,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必要的应急避险常识普及以及技能演练,将给孩子、给更多的人生命带来安全屏障,让家庭可以将天伦之乐、幸福生活很好延续下去。唐山地震中老师带领学生从容撤离视频也迅速在网上走红,说明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危机应对有着清醒的认知,对于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到位,这正是普及各种应急避险演练的社会基础。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自然灾害面前,多一点忧患意识,掌握一点应急避险技能,生活才会减少不幸,增添欢乐。 早教不是学前培训 在单一的“输赢比较”外,生活意义还包括“真假”“美丑”的价值演绎。可“起跑线论调”却将教育功能窄化,看作是“一较胜负”的择优工具。这般病态的教育观,将孩子引向虚妄的“竞争误区”中,也让江湖式名利争夺移植到孩子身上。 “所有的孩子生来即天才,可大多数孩子在他生命的最初6年里,天资被磨灭了”,教育家富勒说。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别输在起跑线上”的谬理流行,“揠苗助长”式超前教育的大行其道,无疑是磨灭孩子天性的重要祸端。 基于此,近日,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出,“能通过实物操作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原则之一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在幼儿教育畸化的语境下,这一纸《指南》,不乏纠偏意义。削减“识字”标准,滋养孩子童趣,是对个性扼杀的避免;弱化认知要求,偏重自理能力,利于孩子成长;严禁强化训练,注重素质提升,也是给孩子减负,以免让他们成“病梅”。“翅膀上绑上赘物,注定飞不高”,当孩子不再是“满负荷运转的机器”,他们的童年与天资才会闪光。 较之于粗线条的指导性文件,《指南》更为细化、规范。当幼儿教育的切入口,从读书识字转向图像兴趣,从高难度算术到简单加减,从知识汲取到生活自理,可以想见,它为家长们提供了良性参照,也为教育架设起“人文化”路标。 当然,为幼儿教育“探路”,总会遇到各式路障。在“优胜劣汰”导向的攀比社会里,在“成功学”濡染出的单向度成败观下,人们难免在“起跑线迷雾”中迷失,将“拼×”视作竞利法宝,将竞争意识嫁接到孩子的心灵。 正因对“起跑线输赢”的偏执,早教也频遭误读。说及“早教”,首先浮现于公众脑海的,不是幼儿教育的路径选择,而是遍地开花的“学前培训”。于是乎,早教也剥离了“教育本真”的涵义,沦为透着浮躁味儿的市场符号。 早教语义的被“改写”,与公众对教育标准的曲解一脉相承。在单一的“输赢比较”外,生活意义还包括“真假”“美丑”的价值演绎。可“起跑线论调”却将教育功能窄化,看作是“一较胜负”的择优工具。这般病态的教育观,将孩子引向虚妄的“竞争误区”中,也让江湖式的名利争夺移植到孩子身上。 竞争规则,替代了个性涵养;多元化价值的塑造,被呆板的评价尺度“挤对”……在失序的早教观下,孩子的好奇心被扼杀,想象力被阉割,想不“输在起跑线”上也难。 毫无疑问,《指南》的意义指向与秩序导引,契合了人文教育的规律。之于早教本真的回归,它提供了一个尺度拿捏的范本。循此趋势,我们有理由憧憬:孩子们能从“流水线式的批量制造”中被解救,在个性滋长中,免于成为“失童年的一代”。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2 , Processed in 0.05306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