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同宿舍的女生排挤她,甚至到校外找人打她、教训她,她无力应对,觉得活得太艰难了,变得很消沉、忧郁,终日以泪洗面。在很长的被欺负的过程中,都没有得到老师和父母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最后出现了典型的抑郁症状。 挨打忍让绝不是成长的磨练。一个孩子长期被打,对他来说就构成了成长中的一个创伤性生活事件。在这个有40多位同学被一位纪律班长打过的班级,而且最常受欺负的一个比较瘦弱的男孩子,“被打时经常哭,有时还会抱住头”,此时,老师和家长采取什么态度非常重要。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华侨大学心理学教授赵冰洁。受虐和施虐者,都受到伤害 “被打,不论是被谁打——被父母打,被同龄人打,长大后可能记不起来,但永远存在记忆中,对人产生着影响。”赵冰洁说,长期受虐待的孩子,右脑会受到伤害,以后一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引起本能的退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安全感,不敢与人交往,自我价值感低下,自我贬损,自我能力退化。 她认为,在这个班级里,没挨打的孩子一样受到伤害,因为他们一样体会恐惧感,为了克服恐惧感,他要么尽量逃避,要么尽力去表示亲近和讨好。而这位纪律班长,在用打来治理班级的过程中也受到伤害,渐渐失去纯真、自然和内心平和的自我,成人以后他会习惯采取这样的方式去应对困难。有权威人物支持的施虐影响更大 赵冰洁说,纪律班长是老师任命的,他打同学,就不是孩子之间的打闹了,而变成为一种合理的打。大多同学认为接受挨打更现实一些,他们不仅怕打人的孩子,而且怕委托他的老师,长此以往,导致他们害怕同龄人和长辈,严重的会泛化为人际恐惧。 赵冰洁认为,在小学4年级设这么一个职位并不合适。此时孩子们还处在社会化过程,执行惩罚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美丑、善恶的标准,就被老师委派用自己的标准管理班级秩序,他无法正确地给予惩罚和奖励。其他的孩子天天受治于不良的规范:盖水杯声音大一点被打,哄笑被打,起来上厕所也被打,无法分辨对错,也无力应对,更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美丑、善恶标准,只能躲在恐惧背后。要让孩子明白,可以自卫 孩子长期被欺负,家长漠视,认为这是成长的磨练,受挫忍让也是今后走上社会的生存技能,直到孩子开始逃学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赵冰洁认为,父母如果听到孩子反复提到被打,而且很委屈,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孩子的眼中天都要塌下来了,天天郁郁寡欢去上学,父母却没看见,会让孩子产生孤独和被遗弃感。 父母首先要核实情况,既不漠视,也不夸大。如果孩子确实被欺负,要及时采取各种办法终止对方的侵犯行为,平复孩子内心的伤害;如果是孩子夸大了一般的打闹,更要找原因,探究孩子为什么胆小或受到什么惊吓。 那么,如何终止侵犯行为呢?父母大致会有这几种应对方式:教孩子甚至帮孩子打回去;找学校找老师帮着解决问题;教孩子躲远一点,不要去招惹对方。赵冰洁说,可以寻求校方、老师这些正规合理的渠道去解决问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止侵犯行为。如果侵犯还继续发生,要让孩子明白正当的自卫行为是可取的,自己也是有勇气和力量的。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30 , Processed in 0.06522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