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席“国际少年儿童艺术教育发展论坛”的专家们在对艺术教育的研讨中普遍认为,艺术教育要防止过度强调技能培养而忽视美育功能的倾向,避免出现“始于快乐,却结于厌恶;始于兴趣,却结于负担”的局面。 出席论坛的专家们就中外艺术教育进行对比后指出,我国的艺术教育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校外艺术教育场所非常火爆。但不容忽视的是,有的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重“术”不重“道”,把艺术课上成了缺乏艺术性的纯粹的知识传授课和技能训练课,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学生热爱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培养艺术兴趣应该比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而且,也只有在学生对艺术有了兴趣的时候,知识技能的教学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 紧盯技能训练忽视美育培养 儿童艺术教育别“跑调儿” 专家:过分实用性教学不可取 出席“国际少年儿童艺术教育发展论坛”的专家们在研讨中指出,近年来,少儿学艺热一再升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视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正愈来愈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少儿艺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却并不“艺术”,过分强调实用性,其专业化、成人化的教学方式很不可取。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儿童艺术教育绝大部分采取的还是严谨的、一环接一环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吸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孩子艺术修养、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专家表示,艺术教育不能完全忽视技能技艺,但也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技艺,因为归根到底,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艺术教育有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培养想像、净化心灵等许多功能,一个人当他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细腻的审美观察力以及敏感的审美情感体验的时候,便有了艺术的慧眼,他的心灵世界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中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一面也会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强化。如果只一味地重技艺训练而忽视欣赏能力、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到了一定的时候,技艺不仅不能继续有所发展,而且还会僵化。 如今,在不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中,用于孩子艺术教育的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花这么大的代价培养出来的孩子,艺术修养是否也达到了与之相应的水平呢?调查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一些琴技出众的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感受力甚至还不如一些从未接受过训练却喜欢听音乐的同龄孩子。面对这样的结果,艺术教育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 国外专家传儿童艺术教育经—— 艺术教育要和欢乐为伴 记者从“国际少年儿童艺术教育发展论坛”上获悉,国外的许多普通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特别注重艺术的审美功能,多采取开放式教学,强调个性发展,追求创造性,让孩子们从学习艺术中充分感受艺术的美,有很多值得国内学校借鉴的地方。 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代表团在论坛上介绍了他们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方法和成果。在美国,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学音乐,不一定让每个孩子都要成为音乐家,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培育创造性,为此他们已将音乐学科列为中小学的“大六门”。在日本,人们主张用艺术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培养孩子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同时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俄罗斯代表团负责人发言认为,学习艺术能够为孩子提供创造的空间,可以发展他们的艺术气质,满足其成长中所需的精神需求,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些国家,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给孩子乐趣,他们普遍采用开放式教学,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服务社会三者协调统一。 八成家长把孩子学艺术作为“名校敲门砖” 艺术也应试孩子苦恼多 专家指出,目前,家长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一些家长把学好艺术可以为各类考试添加筹码作为目的,逼着孩子考级考证,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让孩子对原本应该是体验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艺术课渐渐失去了兴趣。 调查显示:80%左右的家长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名牌学校的敲门砖”上,把艺术教育也变成了应试教育,经常拿专业水平来要求孩子,甚至不惜牺牲掉孩子许多的课余时间,强迫孩子进行成人化的专业训练,一个指法要练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只要孩子学了艺术专长,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孩子培养成这方面的专家,结果毫无美感的训练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对艺术美的感知兴趣。专家指出,艺术兴趣是孩子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发展自身艺术能力的动力和催化剂,是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质的,家长只有对艺术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才能摒弃对艺术教育的误区,给孩子一种轻松的艺术教育。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9 , Processed in 0.05999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