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 1 捕捉提升审美力的教机 感受力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论我们获得了什么样的生存条件都需要我们有良好的感受力去感受。良好的感受力使得人意识到自己还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作机器或学习机器。但是有了感受力,就得关注这个感受力的品位是高还是低。这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人,将他的家布置成什么样,是将美好带给这个世界还是将丑陋带给这个世界。如果一个孩子有良好的审美,他就会按照良好的审美观去建构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会发现生活中那些不美的因素,去改变它或者避开它;如果他的生活不符合他的审美,他就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去创造理想的生活。在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有很多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审美能力的机会。下面我们展示一节有关审美的课程。 与大师约会去 审美要从欣赏开始。对于小孩子,欣赏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从故事进入,因为孩子最爱听故事了,你要多讲大师的故事。大师一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经历和人格的魅力,很能感染人、打动人。孩子一旦被感染、被打动,就会对这位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想与他亲近,说起他就像说起自己的朋友一样。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旦崇敬某个大师,就会处处留心他的踪迹,就会产生强烈的与大师“约会”的愿望。 于是,我们就给孩子展示这位画家的画。他们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从听有趣的故事开始,再进入画,进入欣赏。尽管他们还不知道有“欣赏”这个词,但他们确实已经在欣赏了。 比如凡•高,这个人最有意思,他的故事也最感人。我给孩子讲,凡•高这个人,以前不是画画的,是当牧师的。他觉得应该救穷人,就忍饥挨饿,到许许多多穷人家里去布道。这样过了好长时间,他发现,用这样的方式根本不能将那些人从苦难当中解救出来。他想:与其说这样的废话,还不如把自己的食物呀衣服呀送给他们,他就真的把这些东西送给人家了。 没有了食物和衣服,他又饿又冷,冻得裹了块床单,睡在一个草堆上面。再后来,他觉得光送东西还不行,要拿出行动,去帮穷人干活。于是有一天,他披着那条破床单,哆哆嗦嗦地敲开了一个老太太家的门。站在门口说:我……帮……你……洗……衣……服……吧……老太太以为他有神经病,瞪了他一眼,突然一声大吼:滚出去! 凡•高特别伤心,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他想:我放弃了布道,送他们东西,后来又帮他们干活,但是帮助别人人家让他滚出去,把衣服送给别人只能解救几个人;当他对着刚从矿井里爬出来的、满脸黑灰、只有眼睛忽闪乱转的煤矿工人布道的时候,人家累得听都不要听。这些人依然还是那样贫穷那样苦难,我的作用在哪里呢? 凡•高痛苦万分。本来,他是到这里解救别人的,但是现在他自己的痛苦也没有办法解脱了。为了减轻他心中的痛苦,他拿起笔和纸,开始画那些累弯了腰的矿工。画着画着,他就对画画上瘾了,见什么画什么。 凡•高的大皮鞋、房间和大树 有一天,凡•高发现在自己床底下还有一双又破又旧、变了形的大皮鞋,那是因为太破没有送出去的唯一的财产。这双鞋子上面带有明显的凡•高的气息——受苦受难,不能解决问题。他像是从这双皮鞋上面看见了自己,禁不住感慨万千。他被这双大皮鞋迷住了,使出全身的劲儿画了起来,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自己的痛苦…… 我拿出凡•高的画,说: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凡•高的大皮鞋! 当我把画展示给孩子们看的时候,他们激动得不得了:噢——,老师,这样破的皮鞋他还穿不穿呀?我说他画完之后可能还要穿的,因为凡高太贫穷了。 后来,我又拿起一幅画:你们看,这就是凡•高住的房子! 他们说:噢——,老师,这房子也太破了,椅子都歪歪扭扭的。老师,凡•高怎么住的是我们幼儿园的小床呀? 我说:你们不要只看他的房子有多么破,你们要从他的画里面体会出另外一种东西。孩子问:什么东西呀老师?我说你们不要说话,慢慢看,细细体会,这幅画上面有没有一种安静美好的感觉呀?沉默了一会儿,孩子们说,他们已经从这幅画上找到了那种感觉。 对于这种年龄的孩子,只能提升到这样的层次,不能讲得太多。而且,对于那些画家的生平故事,老师在充分把握“有趣”、“大事不变”这两个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孩子年龄的不同讲述有所不同,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编。这样,通过长久地、日积月累地熏染,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现他们的欣赏能力有了本质的提高。 再后来,欣赏到凡•高的树、风景,还有他的向日葵。 我问孩子:大家天天都能看见树,那些树也在扭动,但是有没有像凡•高的树扭动的这样厉害?他们说没有这样厉害。我又问:为什么他画的树要这样扭动呢?他们说不知道。我说:那是因为凡•高在看这些树的时候,他的情感被激荡起来了。因为被激荡起来了,他心里也就有了弯弯扭扭的感觉。于是,他把树也画成了这个样子,像火焰一样。后来呀,另外一个大画家去看凡•高。他说:凡•高,看了你的画,我的肠子都要扭到一起了。孩子们听了哈哈大笑。 我说:今天,我们就按照凡•高画的样子,也来画了一幅大树扭动的风景怎么样?结果,孩子全都把树画得弯弯扭扭的,再也不是简笔画上的蘑菇了。 过了一个星期,孩子又来上课,纷纷向我报告:老师,我发现大树真像凡•高画的那样是扭动着的…… 改造凡•高 就这样,孩子们从模仿凡•高慢慢进入改造凡•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鉴赏能力一步步提高,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便被充分地肉体化了。可以说,凡•高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血液里面去了。就这样,我带着孩子一个大师一个大师欣赏,那些大师也走进了他们心灵。 凡•高有一幅画,名叫“走进阿尔的村夫”,我们要求孩子将画上的那个人替换掉,变成自己或者妈妈。在这样的替换的过程中,他就会用心去感受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悠闲自在的美好的感觉,同时也学到了技术。画的远处,有一座被画得歪歪扭扭的教堂,给人的感觉非常奇特。在他把画中人换成他自己或者他妈妈的时候,必须把这幅画画出来,在画出来的过程中,他就会细心地感知,通过这样的感知,就会认识到它的美。 如果不是画,只用眼睛看,很难看出凡•高画中的美来。你费了好长的时间,孩子们还会停留在表象上面,无法用艺术的眼光审视那些画。不管你怎样使劲,他们仍然认为安格尔的“贵夫人”就是比凡•高的脸上疙疙瘩瘩的“少女像”画得要好。 这样,孩子就进入了。一旦进入了,就得利用比较的方式使他们认知画家与画家之间不同的风格,以及这种风格与他们心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比方从凡•高进入,认识了凡•高,通过比较,也就能认识其他的画家。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9 , Processed in 0.05578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