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零零社区 首页 教育频道 育儿 学龄前 查看内容

“教”还是“不教”?-学龄前-幼儿园

2015-5-4 20:15|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4| 评论: 0

摘要:   2006年2月6日   “教”还是“不教”?   (2006年2月6日~10日)   去年9月底,一位老人来参观我们的幼儿园,他有一个3岁的小孙女。他问我:“你们教些什么?”我告诉他我们有每天的晨圈活动和讲故事,有各种 ...

  2006年2月6日

  “教”还是“不教”?

  (2006年2月6日~10日)

  去年9月底,一位老人来参观我们的幼儿园,他有一个3岁的小孙女。他问我:“你们教些什么?”我告诉他我们有每天的晨圈活动和讲故事,有各种不同的艺术活动。听完后他说:“原来你们什么也不教。”他转身走了,再也没有来过。后来也有家长向我们提议,要教孩子英语、音乐、绘画等等。

  留学英国期间,我在一所华德福幼儿园观摩实习了3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从来不教学。华德福幼儿园反对通常的教学,我的老师埃瑞卡举例说,一种教学方式为,“来!我教你们弹琴。大家听好了。”另一种方式,老师在一旁弹琴,孩子们在玩,如果个别孩子有兴趣,就会自己走过来,不是老师要孩子学,而是孩子主动想学,老师提供帮助和引导。华德福幼儿园用的是后面这种方法。而国内许多幼儿园用的是前面一种方法,老师一人讲,小朋友坐着规规矩矩地听。1992年我曾想在海口创办幼儿园,为此我参观了当地13个幼儿园,每个幼儿园的模式几乎都一样,小孩子们坐在板凳上乖乖听老师讲课,课间休息时,排队上厕所、喝水。我从一篇调查文章中了解到,某个幼儿园从上午8点至下午4点30分,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仅十几分钟,统一上课,统一喝水,统一上厕所……几乎所有时间都被教师安排好了。

  最近几年幼儿园进行教学改革,老师带领孩子做主题游戏,通过游戏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比如通过老师安排或设计的游戏,认识春天有哪些特征。去年我听了一所幼儿园的一节公开课,课程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不同的职业。孩子们分成五个小组,每个组在一位老师的帮助下,表现某种职业特征,如医生小组,孩子们穿上白大褂,脖子上挂听诊器,模仿给病人看病。孩子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坐着听老师讲课,而是参与、动手。但这种方式仍然脱离不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斯坦纳特别强调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如果孩子们的游戏(play也可以翻译为玩耍)被调节,被引向一个特别的目标,就不再是游戏。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把游戏当做驯兽般地训练孩子,就不是游戏了。”在华德福幼儿园,孩子通过自主的游戏,会把医生的职业特征反映出来,用不着老师专门设计一节课来教孩子,即使是用游戏的方式。华德福幼儿园里的游戏,不受老师的干涉,没有教学目的。

  孩子身上有着最为宝贵的天赋。老师自以为聪明地去教孩子,往往会破坏了孩子内心的本能直觉和冲动。华德福幼儿园从来不教孩子怎样绘画,甚至也不要求孩子去画一个房子或一棵树,只给孩子提供纸和笔,任他们自由发挥。如果注意观察孩子的绘画,我们就会发现,绘画是孩子内心的一种表达方式,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画的画不同;反之,从画中,我们能得知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如果一个5岁孩子的画像2岁孩子的,可能他的心理发展有些滞后。

  记得有位到美国留学的父亲,得意洋洋地向美国教授炫耀5岁儿子的一幅国画,画面上的小鸭子栩栩如生,可是美国同事不以为然,反而认为画得很糟糕,5岁孩子的画像大人的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到哪里去了?孩子的绘画是被老师教出来的,老师把孩子的想象力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过早地破坏了孩子绘画方面的创造力。

  曾经有人以画苹果为例说明教学方式的不同。美国人教孩子画苹果,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个苹果。日本人教孩子画苹果,老师放一个苹果在讲台上。中国人教孩子画苹果,老师在黑板上画苹果,全体学生照着老师的标准画。我想华德福老师可能会讲一个和苹果有关的故事,然后根据自己对苹果的感受,每个人画出心目中的苹果。这样画出的画,无法比较谁画得逼真,或谁画得好,每幅画都很特别。我在爱默生学院学习期间,还看到别的班级学生画酸、甜、苦、辣的感觉。

  虽然华德福幼儿园不教绘画、音乐,但上了小学是要教的。“万物皆有时”,一定的时候做一定的事情,把课堂教学的方式搬到幼儿园去,不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华德福教育认为,幼儿阶段着重让孩子感受音乐,不必讲解音乐的节奏、强弱、音的高低,讲解的东西要靠孩子的大脑来理解,而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通达全身心。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感受事物的整体性,而不是把事物分成局部或碎片。值得注意的是,华德福教育不是禁止“教”,重要的是怎样“教”。

  华德福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既要认识到教育的短期效果,又要意识到教育的长期效果。我们不能仅仅看到4岁孩子能够认识多少字,还要意识到过早识字对他今后一生的影响。天下没有哪位父母愿意为了眼下的急功近利而牺牲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但绝大多数人忽视了提前智力开发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斯坦纳说过:

  “今日一般的教育原则是如何订立的?人们观察儿童,然后告诉你,小孩是这样是那样,一定要学那些东西,等等。然后大家就想要用最好的方法去教孩子,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个,学会那个!但事实上呢?孩子还是孩子,至少12岁以前他不会变成成人,但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我们一定要想‘儿童总有一天会成年’,你要站在生命是一个整体的观点来看,不能在进行儿童教育时就只考虑儿童期,你必定要以他的整个人,整个人生来判断你该做什么。

  “假设班上有一个孩子脸色苍白,则我们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解开这脸色苍白之谜。当然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要讲的是下列的可能性。这个孩子来上学时,可能脸色红润,是我的教学让他变得脸色苍白,我必须承认这一点,并且要能够判别脸色改变的原因。也许是我的教学让这个孩子要耗费过多心力来学习,可能过度地运用了他的记忆力。如果我不承认这个可能性,如果我是一个短视的老师,认为不论小孩脸色红润或苍白都要实施我的教法,要不计任何后果地使用这种教法,则这个孩子的脸色当然会继续苍白下去。

  “然而,如果我看到了这个孩子50年后的岁月,我可能会发现他有严重的动脉硬化,致病的原因不明!但实际上这就是我在他八九岁时过分耗损他记忆力所造成的后果!所以你看到了,八岁的孩子与50年后的这个成人是同一个人。我一定要知道我今日这样对待这个儿童,四五十年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前后相连,不是只了解这个孩子就好,我一定要了解人的整体性。”(选自《童年的王国》,斯坦纳著,潘定凯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虽然斯坦纳是以8岁的孩子举例,但他讲的道理也适用于幼儿期的孩子。当我在爱默生学院学习早期教育时,老师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幼儿期孩子的特点,还要学习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孩子的特点,因为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是同一时间,身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是身体、心理、精神相互联系的整体;又是不同时间、一生的整体,2岁、12岁、22岁、32岁……62岁、72岁,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中、老年患的疾病可以追溯到幼年、童年的心理问题。反之,美好、愉快的幼年、童年会为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现代的教育就像化学农业,给植物各种化肥促长,一年长成的植物,在化肥的作用下,三个月就长熟,但它们的根、茎、叶健康吗?有谁关心过它们真正的需要?有谁知道它们的痛苦?我们只是看到孩子考试多少分数,却不知道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们追求孩子学了哪些知识,却从不思考这些知识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养分吗?梭罗说:“我惊叹这样一个事实,树在开始的时候长得越慢,它的核心长得越强壮!我想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人类。我们不希望孩子过早成熟,在幼儿期就催促发芽生长,就像迅速长成的木材,质地松软、易坏。我们宁愿孩子开始的时候长得慢慢的,好像在艰难地挣扎着,因此才会长得结实和完美。这样的树,即使到了老年,仍然以几乎同样的速度在伸展。”

  许多人的头脑里有个固定的想法,孩子上幼儿园肯定要学到什么东西,比如认字、拼音、英语、唱歌、跳舞等,而学到的东西是由老师教的。有的家长喜欢问孩子:“今天你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啦?”有的家长会问老师:“你们怎么还不教拼音?别的幼儿园早就教了。”现代的幼儿园、学校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中国的传统生活不需要把幼儿从家中带离,他们生活在村庄的院子或田野上,现在我们是否过分地强调了幼儿园的教育功能?

  有位家长告诉我,目前,不少重点小学要求学龄前儿童必须认识两三百字,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考虑到和现行小学的接轨,在孩子上小学前的半年内,我们幼儿园可以专门为这些孩子开课。

  斯坦纳认为,别人告诉你在幼儿园该教孩子的事情,都是一些完全没有用的事情。“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内容通常都十分‘聪明’,你也许会认为在19世纪为幼儿园小朋友设计的课程真是太聪明,小朋友们确实学到不少东西,甚至已经学会阅读,他们的教材中有英文字母单词拼图。这些看起来都非常聪明,你会很容易去相信这些教材与教法都很适合幼儿园的小朋友,但这些其实完全没有用,完全没有价值,而且损害了幼童的灵魂,甚至会伤到他们的身体,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种幼儿教育法埋下了儿童在未来身体与灵魂怯懦的远因。换一种方法,如果让小孩到幼儿园来,由你谨言慎行让他们模仿你的一切,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让孩子以他们灵魂深处的脉动来模仿……则这些小孩一定会变得和你一样,这时你就得好好看看自己是否值得别人模仿。这就是你在儿童7岁以前应该注意的,光用嘴说教、说一些道德观念是没有用的。”与其设想如何去教育孩子,给予他哪些知识,还不如首先成为一名自我教育者。

  我的老师埃瑞卡认为在幼儿园里孩子最好不要喊老师(teacher),英文的teacher意为“教育者”——教学生,一旦教学生就会居高临下,我比你知道得多,我来教你;老师应该也是一位被教育者,随时随地从孩子中学习。如果想获得学生的尊重,不是靠称谓×老师,最重要的是喜欢、热爱孩子。我同意埃瑞卡的观点,但在我们幼儿园目前仍称呼“×老师”,作为老师,有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很有必要。

  有人问我如果老师不教孩子知识,老师在幼儿园的作用是什么呢?我想了想回答:“像妈妈。”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更像一位慈祥的妈妈,边做家务边照顾孩子。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另外,孩子在游戏、玩耍过程中,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我在留英日记里写过:“假期我给各个教室里的植物浇水,浇着浇着,我突然感到植物很高兴我在浇水,她们需要我的关照。凝视着我房间里的一棵植物,新生长出来的茎娇嫩得像婴儿的小手,能透过一些光来,我甚至不敢触摸她,生怕伤着她。植物生长得十分精巧和优美,我们应细心地呵护她,让她的内在生命充分展现。

  “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也能这样?孩子的生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和结构,如果家长、老师能充分保护孩子内在的生命,而不是人为地修枝剪叶、人为地强加外在的秩序和结构,就是最好的教育。

  “这并不是说儿童不需要学习知识,而是知识的学习、心灵的培育要像给植物浇水似的,成为儿童内在生命成长的养分,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做教师不易,要慎之又慎,几句话、几个动作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水浇太多或太少都会导致植物死亡。对孩子的培养一定要有分寸感——适度。”

  大教育家福禄培尔说:“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一切专断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选自《人的教育》)他以园丁修剪葡萄藤为例,不管园丁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一切专断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不仅会毁灭人的天性,而且还会阻碍人类的完美发展,稳步和持久的前进。

  我曾翻译过Barbara Shell写的一篇题为《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的文章,作者是这样结尾的:“蒙台梭利把孩子的大脑看做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知识和经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挑战智力的任务,结果你就得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孩子。

  “在华德福教育中没有唯智力的推动。我们活跃和丰富孩子健康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孩子自身拥有这种能力。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他的潜能就像一朵花的花瓣渐渐开放。

  “在华德福幼儿园,我们不追求早熟的‘学习之花’,这种‘花’也许被许多人赏识。我们宁可放弃这种快速的满足,而关注孩子最大的利益,保护他的童年。我们期待孩子们将来成长为健康完整的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7 , Processed in 0.05526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