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一味溺爱要么粗暴立规矩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一些孩子表现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而父母更希望孩子读好书,将来能出人头地,对孩子常常有求必应。甚至不等孩子渴了就将水端上,不等孩子饿了就把吃的放到嘴里。这种保姆式教育是溺爱,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规则意识,溺爱的对立面就是粗暴。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立规矩”,孩子不听话就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可能一时怕了表现得规规矩矩的,但一旦远离暴力,孩子还会回到从前,在他心中,只知害怕,不知规则。 学校和幼儿园确实十分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但在教育方法上,喜欢说教,手段单一,很少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 南开一幼园长李淑英说,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应该先让孩子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好处。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带孩子到十字路口观看,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再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会碰车的,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上学就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因此,只有让孩子们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地接受。 再譬如:在幼儿园有很多活动区,老师告诉孩子每个活动区最多进几个小朋友,进到活动区就在姓名栏挂上自己的名字,数额满员后其他小朋友就不能进了。如果想进,只能第二天早早将自己的名字挂在活动区。这个活动让孩子明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要有规则,为达到目的,不仅要遵守规则,还要有一定的付出。 规则教育过度依赖学校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怕老师,听老师的话,规则教育有学校就行了,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其实家长本身对孩子的规则教育非常重要。 常言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到孩子的规则教育。李淑英说,有一次老师与孩子们说起交通规则:要红灯停、绿灯行,见了黄灯等一等。这时一位小朋友说:“不对,我爸开车送我上幼儿园经常闯红灯,他说只要没警察就可以闯,不会被罚款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破坏了交通规则,给孩子的规则教育起到负面作用。另外,家长也不要将社会上一些只适合大人间的规则(甚至是一些社会潜规则)呈现在孩子面前。 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单纯的不附带条件的规则教育,要让孩子知道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做与不做就够了。尤其是很多生活上的规矩和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家里没有好的氛围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在家里也不会很好地执行,毕竟放纵自己还是更容易做到的。 规则教育过于成人化 规则是对自由和空间提出相对的限制与约束,它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可以使人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压抑、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 比如在玩体育游戏时,有些孩子由于过度兴奋,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南开一幼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面对如此严厉的制裁,孩子们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家长和老师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大人的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规则内容成人化。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无条件的服从者。成人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导致孩子对规则理解有偏差。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家长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孩子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对抗,背离了规则教育的初衷。 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能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套用在孩子身上。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4:26 , Processed in 0.05733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